作者寫作首本書時仍是住院醫師,如今陳俊賢已是主治醫師,然而這本書並非資深醫生的經驗之談,反而記下不少醫生回想過去犯過的錯,做得不足的地方,或面對工作與家庭的拉扯和掙扎,並自勉「永遠不要忘記當初為何要披上白袍的承諾,謙卑的面對生命,努力的追求知識,勇敢的接受挑戰。」
一位畢生鑽研語言學的學者, 眼見伴侶失智,日漸失憶、失語……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 ●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 我以為我已做好了...
本書記錄了作者由患癌入院到化療完成的點滴、感受和心路歷程。 這個突如其來的病令他和家人都措手不及,加上當時他正面對創傷後遺症和人際情緒困擾,對他來說,這病簡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本書盼望將治療期間閱讀詩篇所產生的感想記錄下來,內容關於治療與禱告的經驗,作者如何藉此與自己和上帝對話,與詩人共感。 雖然...
不要隱藏你最後的祝福,也不要等著講你的故事,現在就開始! 12堂人生課,思索「當我離開時,想對你說的話……」 在生命消逝之前,你有哪些話想說卻還沒說出口? 在離開世上很久之後,你希望所愛的人一直記著哪些話語和身影? 資深拉比史蒂夫.萊德主持過上千場喪禮,他說: 「到生命末了,除了愛,沒...
二十五年小兒神經外科執業經驗 二十三堂生命故事, 面對各種生離死別、各種救回與放手, 孩童生死、家屬情緒、醫病關係、法律問題, 在這段過程中,我們也會痊癒,得到繼續前進的勇氣。 我知道自己並不能完全體會失去孩子的痛苦, 但我每晚都認真的祈禱著永遠不需要體會。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如果COVID-19最可怕之處是致人於死的話,那第二可怕之處就是在人與人之間構築無形的隔閡,疫情造成的不但是個公衛危機,更是個人性危機。本書是華人教會對COVID-19疫情做神學反思與牧養關懷的第一本書,綜合了疫情形勢的最新分析,以及學者、牧者的深邃洞見,指出我們可以怎樣扭轉這種人性危機。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給讀者的最後禮物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失去摯愛的人。
★亞馬遜4.7星讀者好評★ 與其在似是而非的陳腔濫調中尋求撫慰, 不如瞭解悲痛的真貌 ──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能活在真實裡。 好的哲學能給人帶來勇氣,且相當實用,但長久以來規避悲痛的哲學,則兩者皆失:因擔心對人的境況提出尷尬的問題,而逃避悲痛議題,並非勇敢之舉;而對我們面臨的、最關乎人性...
《我想念我自己》影后茱莉安‧摩爾點名致謝 《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書作者無所畏懼的最後之作 你為結婚、生子、買房、退休做足準備 何不同樣認真對待人生中最必然的事——死亡?
面對至親至愛的離去,如果悲傷難免,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度過這場巨大風暴? ★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各大媒體溫暖推薦 ★ 露西博士「復原力」TED演講(The three secrets of resilient people),為該年度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
所有的疾病都是來幫助我們 重新回到身心靈的平衡 這是市面上首見詳細解讀《賽斯書》的書籍。作者許添盛醫師以獨特的幽默和創意的比喻,解說賽斯資料數十年,帶領全球身心靈健康追求者更深入賽斯心法的精髓,且融入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嘉惠成千上萬的人們。
快樂養生,越活越年輕 王醫師在二十多年推廣「身心靈整體健康」的過程中,看過許多生病的人因為接觸身心靈醫學,明白健康的本源就在心靈,並認真地轉化心靈,轉出快樂的心,疾病也就完全療癒;也看過許多健康的人擁有喜樂的心靈,顯現出凍齡或逆齡的外貌,因此更相信「身心靈醫學」才是最究竟的健康之道。
時代雜誌〔20世紀最重要的百位思想家之一〕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 出版逾50年,生死學傳世不墜經典 } ✽ 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生命,人生在世是要學習無條件的愛
醫治釋放是耶穌在地上最主要的事奉, 祂傳道、醫病、趕鬼, 讓身心靈受傷的人得到恢復。 祂不但自己這樣做,也要門徒這樣做, 因此,醫治釋放應該是、也必須是教會的主業。 本書包含兩個部分: 第一部「四福音中的醫治釋放事奉」, 幫助我們建立起合乎聖經的醫治釋放事奉信念; 第二部「七個釋放禱告」, 詳述實...
「對禮儀師來說,死亡或許是重複的, 但對生者而言,每一次的哀傷都是新的, 世界上從沒有一場死亡能夠完全相同。」 ★讓你正視死亡,將來能與至親摯愛,好好道歉、道謝、道愛、道別的一本書★ ★【內附天堂筆記本】做好人生終點前的五大準備,規劃你的美好告別!★
死亡,讓我們看見深埋在生者心中的事物。 ★首本死亡職人訪談,直擊死亡最赤裸平凡的真面目★ ★亞馬遜「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 ★Goodreads高度好評,討論數直逼5.5K★ ★尼爾‧蓋曼(當代奇幻大師)、奧黛麗‧尼芬格(《時空旅人之妻》作者)、凱特琳.道堤(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等英美名...
★面對對自殺者和其遺族的污名化,讓類似經驗的讀者可以共鳴。 ★臺灣第一本自殺者遺族公開親身經驗的全書,與你分享最悲痛的心情以及被留下來的人該如何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本書結合遺族倖存經驗與療癒相關理論,有研究論述結合個體經驗的價值,不僅讓社會看到遺族的多元面向,也適合經歷其他創傷而對生命...
人有三世! 在子宮獨活是第一世, 誕生到人世是第二世, 死後在彼世與其他靈魂的生命交融在一起, 成為至高靈魂中的更高生命,是第三世。 第一世進入第二世是新生, 第二世過渡到第三世,被我們稱為死亡…… ★最特別的生死思考,「心理物理學」始祖給你不同於宗教與靈學的死後世界 ★靈魂是不朽的,就算死後仍...
《善終,從善生開始—一位臨床宗教師的省思》一書,是作者在台大安寧緩和病房關懷患者的過程中,透過每個患者的生命故事,得到「若想善終,得從善生開始」的省思,並將之著作成書。希望「善生」理念的推廣,可讓更多臨終患者與家屬兩相安,社會更祥和。
這五年來我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生死存亡的搏鬥,兩度拍打鬼門關,走遍十八層地獄,雖然只剩下半條人命,卻能奇蹟般地活下來,並享受著滿足的生活。在這絕世難逢的經歷中,我賺得一些在絕境中的切身體會。現在,我用最真摯的感情和誠懇的話語,把經歷記錄在這本書中,希望能帶給讀者一個訊息: 人縱使在絕境中仍有希望!...
★ 威廉王子親授女爵爵位.《太陽報》得獎專欄 ★ ★ 上市首週空降暢銷榜.IG百萬粉絲感動相隨 ★ 如果剩沒多少個明天, 你會如何過今天? 一個人的病痛,一家人的變故, 卻是許多家庭的寫照,每個人都可汲取的生命力量。
善終並非遙不可及,條件是必須有所準備 第一手個案接觸經驗,最圓滿的生命自主實踐 拒絕無效醫療,傳達在宅善終、臨終照顧知識 期待走向善終的讀者最佳指引參考
在常規醫療體系浸淫十四年,卻成了藥罐子, 心灰意冷的理性醫師,啟程探索療癒的奧祕。 從盧德神奇的療癒之泉、峇里島巫醫的後花園,到安地斯山的薩滿儀式… 要把獲得的知識與領悟,獻給醫生已束手無策的病人。 如果你的病已經到了醫生說出「我們已經盡力了」,究竟還能如何尋求療癒的機會?
無論是多幸運、多幸福的人,總有一天,會跟身邊的最愛說再見。 當那一天來到的時候,你會因為來不及講我愛你、 來不及講對不起、來不及衷心說一聲謝謝你而後悔內疚嗎? 面對死亡,有人覺得痛苦無助,有人領悟要活得更喜樂積極。 死亡,不是老年人、臨終病人的專利,它可以發生在何年齡的人身上。 如果我們能從中學會...
如何面對生死?50個根本問題,破解生死謎題,信佛願力,心安平安!生死如一,來去自在!
跨界王 黃子佼 特別推薦 大體化妝師,一個神秘卻又令人好奇的行業。 一般人總覺得自己離他們很遠,但化過四萬具大體的小安告訴你——永別,總是比你想像中的近。 在她將近二十幾年的工作日常裡,不僅送別過經營之神王永慶、知名企業家嚴凱泰,也讓因空難而逝世的軍中高官們得以體面離開,除此之外,她還處理過各...
毛孩的目光,從不會帶著悲觀、譴責, 牠們教給我們,如何深刻地愛、活得更好。 一位親歷癌症的美國資深腫瘤內科獸醫, 在執業生涯與疾病中照亮他人、幫助自己的真情分享! 面對疾病,是人生難免的課題, 毛孩卻不抱怨、不憂慮,彷彿跟訓練的指令般有規則可尋, 盡情活在當下、快樂自在,甚至給予無私...
二○二二年五月,作家王溢嘉之子——動畫導演王谷神猝逝。 歷經喪子之慟,王溢嘉透過思惟和書寫,探索生與死、苦與樂的生命功課,記敘命運莊嚴且充滿光亮的心路和意義⋯⋯ 無常,沒有規律,不可預知,所以是悲傷的、沉痛的打擊。 死亡,外表是不捨不甘的孤絕的隔離,是生者心靈難以填補的黑洞...
"這本書的原意在於,為病者寫一本書,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病痛並以屬靈的態度去面對它。同時,這本書邀請生病的人自己去思索關於自己的病之意義何在,思索自己病痛的每一個經驗。我們也邀請生病的人自己寫日記,記錄下在病痛中浮現於自己腦海的每一個想法。 這本書也是為陪伴病者的人、病患靈修輔導人員、探訪病者的教...
面對COVID-19巨大的危機,我們要到哪裡尋找資源,安定自己的心神呢? 著名作家楊腓力想到向文學與歷史尋求心靈的答案;他閱讀英國的死亡文學大師鄧恩在四百年前所寫的《緊急時刻的祈禱》,竟發現這場我們以為如此獨特的世紀之災,原來前人早已經歷過,而且留下了豐富的筆記可供今日的你我安頓身心。
★台灣醫學教育改革、醫學人文重要推手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神經內科醫師賴其萬最新力作! 是醫者的自省,也是父親對家人、老師對學生的誠摯告白。
內視鏡專家劉輝雄奮鬥與驚喜的人生告白。 從後段班拚入醫學院,自我深造鑽研成為消化系內視鏡專家的心路。 創造內視鏡診療多項記錄,又跨足預防醫學,率先引進人間ドック的故事。 從疾病的預防、發現到治療的全方位參與者,一流之路的奮鬥過程。 從劍道領悟醫道,再學習繪畫,作品入選巴黎秋季沙龍的傳奇。
悲傷是愛的延伸; 走過悲傷,沒有時間表,沒有一定的方式。 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因為你還有自己可以陪伴。 本書可以幫助你,幫助你的朋友,走過一段失去摯愛、摯親的悲傷之路。 每篇附有自我檢視作業:請勇敢說出你的悲傷故事,透過自我對話與記錄,重新找回你的人生。 「大家都要我快快走出悲...
當我們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世人也許會對我們的痛苦袖手旁觀、裝聾作啞, 但上帝也會嗎? 信實的上帝為何在我們最難過、痛苦的時候, 竟選擇悶不吭聲? 遭受遺棄的痛,更勝於患難所帶來的苦, 上帝是否背叛了我們?
「如何找到神」系列套書:《生命的驚喜》、《婚姻的美麗》、《死亡的奧祕》 出生、婚姻、死亡是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我們在其間經歷了最大的喜樂與最深的悲傷,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以及意義的源頭。 「如何找到神」系列套書是一份小小的禮物,幫助人在不同的生命季節,找到神、認識福音──那最大的禮物。
亞馬遜「死亡權利法」類別Top 2,上百篇讀者熱淚好評 紐約公共圖書館2022年海倫‧伯恩斯坦卓越新聞圖書獎決選入圍 ——面臨終身癱瘓的人,是否應被允許在醫師的幫助下結束生命? ——人是否能夠選擇在被痴呆症奪走意識前,自由無痛地死去? ——我們是否可以選擇死亡,而不是衰老?
摯愛的你即將啟程,前往下一個人生階段 雖然獨行,但你不會孤單 因為有我的愛,永遠相伴 我願盡一切努力,讓你寧靜上路,了無遺憾 我會深深記住你的樣子、你的愛,永不遺忘 如果有一天,你即將道別這世界,會希望如何度過餘生? 如果有一天,親友生命來到盡頭,他還有什麼遺憾未了? 面對最終...
人生有時比八點檔還荒謬、比鄉土劇還狗血, 但在死亡面前,所有狗屁倒灶的鳥事都不重要了…… 婦癌專科護理師改編自身經歷,真情告白── 若問我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我只能這樣告訴你,故事的成分是100%天然。 其中65%探究人性的真實與殘酷,25%引發你內心深處的柔軟,10%是我審度過後的文...
★紐約時報暢銷書★ ★《出版者周刊》星級好評、《科克斯書評》推薦★ ★《逆思維》、《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等多位暢銷書作者感動推薦★ 當生命的最終站,突然出現在眼前,你會怎麼看待這一切? 該如何在不是自己選擇的人生中,找到意義並繼續前進?
當人生被迫中斷停滯,我們該如何找到另一種生存的信念? 艾美獎專欄作家,癒後重返社會的勵志動人之作 不懼未知,好好生活的轉念體悟之書
這本書敘述著台大兒童醫院日常,是如何日日不平常。 《當他生病的那一天》作者Karen22最新暖心之作。因為兒子罹癌的治療歷程,而觀察到兒童醫療的困境。她逐一採訪台大兒童友善醫療團隊,並藉由24個病房裡的故事,期待將每一個蒼白的畫面,塗上彩色的力量。聚集在這邊的是,每個家庭勇敢的故事。
★人生終點前的30個覺察,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希望,回到當下的自己★ 日本九型人格權威,教你如何「活在當下」, 卸下心靈的重擔,幸福一輩子!
學習用喜悅的心,接受每一個改變 練習悲而不傷、痛而不苦,向前看、往前走的勇敢 特別收錄「寧靜語錄」,陪伴你度過生命中的每個逆境
臨終關懷重要經典之作! 死亡是成長的最後一個階段, 它需要開放的意願,願意完全承受未知事物的影響。 這五件事是轉化的呼喚,它們能帶你到門口,但是否繼續前進則取決於你。
「我不是孝順,只是沒有逃, 但因為愛,我成為照顧者。」 在彷彿沒有盡頭的長照路上, 本書將帶你找到不逃跑的勇氣, 陪伴的苦,有一天會回甘!
人似乎要站在死亡面前,才看得清生命的輕重。 每個冰冷的死亡,都留有生命的餘溫。 清掃死亡現場,一個最接近生命真相的工作, 近距離接觸遺體的清理師深刻記錄, 25個房間的人生故事,25個一輩子受用的人生啟示。
★三大韓國網路書店一致好評‧滿分10顆星推薦★ 每個人一生,都要與媽媽道別一次。 想和媽媽一起做的事情,不能一直拖延下去, 而當那天到來前,妳會做些什麼呢?
人往往在面對疾病時感到恐懼, 而產生恐懼的原因,通常來自於未知。 愛顧你結合自身經驗,彙整了各方資料,由癌症出發,將台灣十大癌症普遍將遇到的情況、病症、治療手段等,放入電子書中,此外,亦包括機構聯絡資訊、居家照顧須知及安寧照顧等。 我們希望每一位照顧者,都能用的安心,並且有效緩解焦慮不安。
練習心安,邁向人生的大自由! 成為醫師,是一種因緣; 成為佛弟子,是另一種因緣。 跟著主動脈半日醫師半日僧的奇幻旅程, 走過他以生命築起的安穩堅固的橋梁, 覺悟地哭、幸福地笑, 而且不經肉體痛苦便能渡河。
一場莫名的大病打斷了大衛風光明媚的人生, 逼著他暫停了實習醫生與美式足球選手的身分。 從助人的醫生到無助的病人,身分180度轉變後, 躺在病床上的大衛為何不再相信醫學的奇蹟?
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寫人間悲歡、診間百態 揉合「醫學專業」與「人文素養」的深刻人生智慧 用感情的醫師,醫病也療心 豐滿盈溢的職涯,積累深刻的生命體悟
研究顯示,在我們有生之年,至少會再遭遇一場傳染病大流行, 那麼,從個人、社會到國家,應該從這次新冠疫情中學到什麼? 由於大流行病很可能每隔一段時間便捲土重來,古普塔以此次新冠疫情為鑑,為國家、社會乃至個人,整理出重要的因應之道。為此,他至今做了數千場訪談,對象包括華府決策要員、世...
到醫院探訪,讓病室有溫情;但,如何慰問?怎樣關懷? 怎樣效法主耶穌,幫助處在病痛的人? 本書與你分享: 醫院探訪事工的體驗與異象, 幫助我們:了解病患的身心靈需要。
到医院探访,让病室有温情;但,如何慰问?怎样关怀? 怎样效法主耶稣,帮助处在病痛的人? 本书与你分享: 医院探访事工的体验与异象, 帮助我们:了解病患的身心灵需要。
2018年5月9日,作者獅子燁(筆名)因不適而入院治理,卻給醫生診斷是絕症,生命只餘四個月。那時,他與妻子仿若從山頂掉進了深淵,時間停頓了下來。面對突然的噩耗,他們知道這是逃不了的事實,更應好好珍惜當下,正面地去處理一切。他繼續如常寫作,一直寫,直至他不能提筆,「回家去了」。 獅子燁從小就喜歡讀書...
下輩子我們當筷子好了,永遠成雙成對。 民國百年,我的漸凍人老公成了輪椅一族。手先廢,然後是腳,接下來呢? 老天曾賦予他健全四肢,加上他後天保養得當的五臟六腑,現在一樣樣都要追討回去……
這部作品記錄作者曾偉強跟多發性骨髓瘤同行並肩的日子。 面對惡疾的連番煎熬,他最終選擇停止藥物治療; 面對人間世道的無常,他選擇看淡生死,將日子過得詩意一點…… 說到底,是富是貧,是老是少,無分膚色,不分軒輊,每一個人,都會走向同一的終點。 故事未完,就讓風,繼續吹吧! ...
病理報告,被醫界視為疾病的最後診斷。不論是在門診或經手術取出的檢體,病理科醫師都會經由切片診斷疾病;當罕見或困難診斷的疾病無可挽回時,病理解剖,成為尋找致命病因的最後契機。而這些珍貴的病理研究,透過臨床病理討論會、論文發表或課程分享,就能協助臨床醫師及時做出正確診斷,搶救更多出現類似症狀的未來病人。
鹽漬入味的雙人苦旅,在英格蘭西南海濱小徑尋找生命的解答。 當摯愛臨終,如何才能不留悔恨?假使生活頃刻分崩離析,我們如何在千里徒步中,重拾愛與希望? 結褵30多年的蕊娜與莫思,遭朋友欺騙,住家與民宿農場被法院查封;莫思又被診斷出腦疾,可能只剩半年壽命⋯⋯轉眼間失去一切的他們,毅...
奧田醫師希望向更多人分享中村醫師的處世哲學,所以把她的口述整理成《日日靜好》一書出版,兩人從中發現中高齡族群對「老後生活」的不安與煩惱,於是基於專業與個人經驗進行一場真心交談,在本書與讀者分享看法。 年歲增長是不可逆的生命自然歷程,變老不是壞事,雖然不再青春四溢,但也得到豐盛的人生收穫,生命多...
關於死亡,我們的認知一直都很模糊,學校的課業裡並沒有專門針對這個議題多做著墨,而老一輩長輩的口中的死亡,其實也很籠統,甚至他們也不清楚,也是聽再上一輩所述說的。像是人死亡後,好的人上天堂,壞的人下地獄,那,什麼是好的人呢?什麼又是壞的人呢?祂度量尺寸是甚麼呢?有什麼標準可以讓我在此生還活著的時候,依...
2015年發生的八仙塵爆意外,震驚了全台, 7年過去了,我們該從這堂499的生命教育課程中,學習到什麼? 回到2015年的仲夏之夜,當一道彩粉噴向舞台射燈時,灼熱的燈泡隨即將之點燃,粉塵瞬間焚燒蔓延。在短短40秒中,現場的笑鬧聲轉為尖叫哭號,災難瞬間來臨。近500個參加派對的年輕傷者,此後面...
「我們假裝正常過日子 其實都知道你們真正渴望的 我們最難給……」 最深情的文字,為什麼卻讓人痛至肺腑? 2022新版新序,一本必須緊緊揣在懷裡的人生讀本
在沒有太多明天的日子裡 我只想擁抱心動的感覺 戀愛,衰老,病痛,死亡 五個年老的故事,串接著五個互不相連卻又密不可分的人生...... 一輩子有太多遺憾和悔恨,在沒有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還有機會彌補,追尋
《杏林筆記2》感性記錄作者在面對病人及家屬時的將心比心,在教育現場面對醫學生時的殷切叮嚀,以及面對自己退休與否的心路歷程。共分成「醫生與病人、家屬」、「醫師的培育與人文教育」及「醫者的自省與生老病死的沉思」三大主題。作者以「醫生」、「醫師」、「醫者」不同的稱謂區別,以多元的角度,深切思考人生的價值。
本書榮獲 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 賴醫師行醫超過四十年,總是設身處地站在病人、家屬或學生的立場,從不同角度省思行醫倫理、醫病關係與醫學教學的種種面向,反思自己應如何做得更好,同時也對醫師同儕與社會大眾提出許多建言。無論是行醫者、醫學生,病患或家屬,都能從中獲得深刻啟發。
最後一次看到哥哥,是在母親的喪禮上。 擔任喪主的哥哥什麼事也不做,還問我辦喪事賺了多少錢?! 下一次兄妹再會,卻換我為他主持冷清的喪禮了……
成為好的照顧者,照護他人與自己的珍貴指引,專為照顧者而寫的全方位實用指南,本書提供許多實用的建議、清單以及來自廣泛照顧者的個案研究、軼事和練習,並就各種普遍護理問題提出處理方法、請這麼做或不要這麼做的實際執行建議。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當病人進入尋求靈性層面的支柱大於醫療照護的階段, 他們尋求的正是介於維續生存的醫療手段與死後宗教信仰之間的橋樑, 這也正是「臨終關懷師」存在的意義── 替瀕死的靈魂提供慰藉。
§ 一本專為遺族設計的心靈指南 § 「如果接到那通電話,如果那個時間在家,如果那天不要吵架……」 親友選擇輕生結束生命,身為「被留下來的人」, 心理的傷比想像中還嚴重; 韓國第一位「自殺者心理解剖諮詢師」高璿圭, 陪伴你梳理那些不知該怎麼說、也不知能找誰說的痛苦。 ...
一位科學家真實的瀕死經驗,為人類揭開了死後的華麗世界;當我們知道了死後的世界,是不是會改變我們活著的態度和信念呢?或許這才是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小野 *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雙料冠軍,全美暢銷突破200萬冊 *小野、陳樂融、荊宇元、蘇絢慧 心動推薦
這些生命吶喊,你、我無法置身事外: ▌「我去看好幾間泌尿科診所,他們都不太理我。有的說我想太多,連藥都沒開就幫我退掛了。賴醫師,大家是不是很怕被我傳染?但我記得思覺失調症是不會傳染的。」 ▌「我就是一個躺在床上等死的廢人,連要自殺的能力都沒有。」 ▌「你們是說我才20歲、台大高材生的兒子就...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開始嚴重忽略身邊的人,這也導致了一種疾病迅速增加。 你好,我是小雨,一名重度憂鬱症患者,在〈重憂鬱,自殺未遂者的自白〉這本書中,我用我的視角與你形容我怎麼了,以及身為患者的想法。 本書想要傳達的是,我身為患者希望身邊的人怎麼幫助我,而不是用事不關己的言語去評價生病的人們。 希望...
後疫情時代新興職業,關於生死最驚人的告解! 融合《刺激1995》《熔爐》《我是遺物整理師》, 比小說更像小說的真實故事! 派拉蒙影業率先搶下改編權,即將拍成電影
如果有一天生病了,你希望如何受到醫療照護呢? 1990年,從美國醫界返國的醫學專家黃達夫,成立臺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和信醫院。 所有曾經在此停駐的病人、家屬,以及醫師、護理師、醫學生、行政人員, 都感受到這裡不是另一座白色巨塔,而是療癒病人身心的庇護所。 這些在和信醫院進出的病人與家屬...
本書記錄15則從生命開始直到人生盡頭,最真實、動人的醫療照護現場, 這些溫暖人心的故事依然每天持續發生著,護理人員需要被更好的尊重與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