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世人也許會對我們的痛苦袖手旁觀、裝聾作啞,
但上帝也會嗎?
信實的上帝為何在我們最難過、痛苦的時候,
竟選擇悶不吭聲?
遭受遺棄的痛,更勝於患難所帶來的苦,
上帝是否背叛了我們?
楊腓力系列作品7 如果好消息是真的,為什麼沒有人喜歡聽呢? 不是每個人都品嘗過那奇異恩典, 不是每個人都相信有此奇異恩典。 在多元分歧的時代,恩典似乎正在逐漸消逝。 為什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好讓福音可以再次打動世界。 楊腓力繼《恩典多奇異》二十年後,再次展現福音恩典之作。
徹底體驗沉浸式讀經 從詩篇編輯者的宏觀角度來看詩篇 也從微觀觀察詩裡行間的至微之處 ::: 作者謝挺博士爬梳一篇又一篇的詩篇, 看見了前篇與後篇的原文脈絡,隱隱蘊藏豐富的關連; 原來一篇深刻的詩篇,會因著鄰近詩篇隱隱的呼應,而疊加出更為豐滿的信息。
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 是要開創神的新創造及嶄新的為人方式。 祂將古代猶太教和異教追求「正確行為」的真實洞見, 置於新的根基上; 並啟動重塑人類的企畫: 讓人的心靈得以被潔淨、軟化, 並且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得著改變, 開始學習新發現的神國語言及行為。 神國就這樣進入這個世界, 賦予人們連亞里斯多德...
行公義,好憐憫,本書作出最精闢又令人動容的解析! 自人類開始具有公民社會的雛形,關於「什麼是正義(公義)」、「正義的源頭從哪裡來」,就成了無數哲士辯論不休的話題。惟一能確認的是,若沒有正義之袍加身,英雄行徑頓形失色;沒有公理正義為前提,升斗小民的義憤填膺只是渲洩怒氣毫無意義。 長久以來,教會不太...
跟著賴特的腳步,重讀福音書, 發掘十架與上帝國的關聯, 看清耶穌是如何成為這世界的王、祂如何開啟祂的國, 而祂作王對你我,又有什麼意義。
影響深遠的羅馬書講明因信稱義的福音,更同時談論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書從經文出發,解明福音的大能如何貫穿猶太人與非猶太人。中華福音神學院榮休院長陳濟民博士,長年牧養港台與英美的華人,深知華人閱讀聖經可能會有的信仰盲點;本書展現陳博士一貫嚴謹的態度面對聖經經文,並回應諸多羅馬書的學術疑難,幫助讀...
身為耶魯神學院的系統神學教授、「信仰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大神學家沃弗,用本書收錄的65篇平易親民的小品文,向我們示範:其實,生活中大大小小每個場域,都是神學教室;生命中的每一次信仰省思,都是一堂最深刻的神學課。
關於呼召的問題百百種,各種說法、見證莫衷一是。當我們期待回到聖經,尋找問題的答案時,卻可能遇上另一個問題──錯解聖經中的呼召,將常聽到的說法當作真理。有鑑於此,聖經學者曾思瀚寫下了《被誤解的呼召》,華人教會第一本詳盡詮釋呼召經文的著作。
用翻天覆地的禱告,加入神國的冒險之旅! 《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像一本系統神學導覽,能夠擴張我們對禱告的認知框架, 我們或許會發現,禱告本來就不只是要讓我心得安寧,而是要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每個服事者都是記憶的治療者。舉凡查經講道、小組聚會、關懷探訪,乃至於教會行政會議,無一不是為了使人想起聖經對耶穌的記憶,並將它與個人的記憶連結在一起,進而使人心意更新而變化。
「如何找到神」系列套書:《生命的驚喜》、《婚姻的美麗》、《死亡的奧祕》 出生、婚姻、死亡是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我們在其間經歷了最大的喜樂與最深的悲傷,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以及意義的源頭。 「如何找到神」系列套書是一份小小的禮物,幫助人在不同的生命季節,找到神、認識福音──那最大的禮物。
在本書《天國的牧養學》,畢德生發現,在特定猶太傳統節期循環中,安排特定書卷朗讀,是個牧養上的神來之筆。透過年年周而復始的操作,累積出各世代面對生活挑戰的生命力。
華人教會第一本「天啟保羅觀」專書 從天啟保羅觀,看上帝如何主動透過十字架翻轉世界! 重新認識使徒保羅,發現天啟行動帶來的宇宙新秩序!
▘約伯的世界,不只有苦難▗ 常有人在遇到苦難時, 以為可以從約伯記找到答案, 結果卻大失所望。 他們不明白為何自己或摯愛會遭遇苦難, 不解為何苦難何其多; 他們期待約伯記能解惑, 期待這卷書能解釋神為何容許人受苦, 甚至容許義人受苦。 何以這些期待轉為失望? 「智慧」才是這卷書的關鍵。 在約伯受...
在快轉的漩渦中定時向生活喊停,規律地體會心裡的起伏和耶穌的同在,這是跟隨主的操練,也是主所愛的門徒特有的恩典。 鍛鍊情感的心靈重訓 檢視10種信仰病徵 X 開啟4種情感省思 X 培養3類安息節奏 情感,是上帝賜給每個人應對世界的超能力! 別讓未經檢視的感受、回憶和情緒, 破壞了你感知生活、愛人如...
無論在神學、組織或群體經驗上,教會都具有強大的動能,幫助公共生活中的眾人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而這份關係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世界的多元差異化為一份寶貴的禮物,見證上帝所應許的合一。
本書屬於「與斯托得一起讀聖經」系列,在登山寶訓中,可以看見耶穌對於當時代的宗教文化毫不留情的真心話,指出在眾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中,內含著的偽善和冷血。但同時,也可以看見,耶穌所指向的神的國度和國度子民的生活樣貌,內含著神對世人的憐憫與豐厚的賜予。登山寶訓不是「基督徒身分資格考」的測驗清單,而是一張...
斯托得牧師提醒我們,一個清晰簡單的原則就是:得罪誰,就向誰認罪。肢體間認罪後所蒙的赦免,正說明了肢體間團契關係的修復與和好。讓我們跟隨斯托得牧師,重新思想認罪、赦免、和好之間的關係。
- 揭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基督教作家——魯益師的完整生涯,深入大師的內心世界 - 由當代知名神學家麥葛福執筆撰寫,繼研究基督教思想家《全民神學家巴刻》、《我思故我信:十大基督徒思想巨擘》後再創力作 - 榮獲2014年ECPA非小說類金書獎
MD:Missional Discipleship 「使命門徒」:與耶穌建立一生之久的跟隨關係,參與在上帝國度的宣教行動裡。 在「我世代」和「躺平世代」裡, 跟隨耶穌的「使命門徒」,如何熱血不厭世?
上帝,你理解嗎? 當信仰碰上一些難題,該怎麼解決? 特別是苦難的問題:為何上帝允許苦難,苦難的道理何在? 對迦南人的殺戮:這聲稱自己愛世人的上帝竟是可怕的種族清洗者? 十字架更是讓人困惑:父神虐待自己無辜的兒子為要拯救罪人? 世界末日又是怎麼一回事(如果真的有的話)?地球有一天將會毀滅,基...
大多數的聖經讀者,最熟悉的經卷莫過於新約的四福音書。四福音書不僅記錄了耶穌的生平事蹟,更闡明祂帶來了盼望和救恩。然而,你心中是否也常有個疑問:既然福音書已經講得差不多,我們還需要讀舊約嗎? 著有《基督教新約倫理學》的知名學者海斯,這次帶來《聖經倒著讀》,將要帶領我們看見新約與舊約之間的影響力!本書...
在這本小書裡,畢德生發出一份邀請,將帶著你我的靈魂散散步。畢德生帶著慧眼獨具的好奇心、神聖的想像力、專注又寬廣的視野來閱讀舊約經文,鼓勵著我們跟隨著上帝的節奏來靈修,進入每一天的生活。
★亞馬遜網站讀者4.7顆星好評推薦 看似忙碌的牧者,其實不是委身的象徵,而是背叛的徵兆; 它不代表忠心,而是變節。 :: 畢德生安息年的收成之作。 畢德生思想「牧師」身分的本質(不忙碌的、具顛覆性的、具終末觀的), 檢視牧師步下主日講台後其他六天的工作重心(治癒靈魂), 竭力對抗世俗文化對牧者的...
作者曾思瀚老師在本書中進行「心理敘事」鑑別研究,把對觀福音裡面跟「必須」有關的經文都挑選出來仔細剖析,幫助讀者明白敘事者透過角色這樣說話、行事背後的心思意念到底是什麼。這不是一本艱深的釋經書,卻是一本提升讀者踏入聖經研究的入門書。
從聖經利未記可以學到哪些瘟疫公衛知識? 利未記和瘟疫課題,如何幫助人更深體會彼此相愛? Facebook持續發燒文,再次全收錄! 張文亮教授藉一系列課程內容,分享利未記與瘟疫的關係。 在瘟疫流行的時候,不只是提醒我們要「聖潔」, 更是要「愛人如己」(利十九18), 保護自己並幫助弱勢,向國際伸出友...
面對COVID-19巨大的危機,我們要到哪裡尋找資源,安定自己的心神呢? 著名作家楊腓力想到向文學與歷史尋求心靈的答案;他閱讀英國的死亡文學大師鄧恩在四百年前所寫的《緊急時刻的祈禱》,竟發現這場我們以為如此獨特的世紀之災,原來前人早已經歷過,而且留下了豐富的筆記可供今日的你我安頓身心。
跨越半世紀的經典鉅作,赫舍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認識先知,也遇見悲憫的上帝! ★本書榮獲《今日基督教》雜誌選為二十世紀百大好書 ★當代福音派神學中最常被引用的舊約經典
「讓我們設想上帝是一頭獅子。如此一來,向人作見證就好比向人說你遇見了一頭獅子;講道是邀請人與獅子相遇;神學則像是在反思你與獅子的相遇。」~葛丁桂 美國ECPA 2004年金書獎(神學∕教義類) 葛丁桂舊約神學系列(卷一) 英國聖公會首席學人牧者,四十年聖經研究成熟之作 半世紀淬鍊深厚牧養智慧,帶...
約書亞記可能是整部舊約中最令人困擾的一卷書,不論是基督徒或是聖經批判學者,都會懷疑它豈不是過於暴力?與聖經其他部分是不是互相矛盾?弗斯卻以其卓越的釋經能力,謹慎、建設性地回應了這個議題。 這卷書仍然是今日神要對我們說的話,我們閱讀它時,就是進入神使命的一部分,這使命在舊約裡集中在以色列民族身上,最...
當你站上講台時,你是否發現沒過多久,台下聽眾就已經眼神呆滯,魂飛象外,你好像在對空氣講話……。你不禁自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不是在神學院學過講道法了嗎?本書以創新的方式,將講道比喻為一趟與聽眾共同進行的卡車旅程。首先你要知道目的地為何,接著要運用地圖和方向燈,帶領乘客到達目的地。作者進一步提出七項...
本書是司傑恩(James Bryan Smith)「門徒造就系列」第三部曲。「真正的社會行動者,是那些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按著耶穌門徒的身分而活的人。」人們帶著自己的國度與他人的國度相遇,時而是善意的連結,有時卻是衝突、甚至撕裂的。然而,基督徒的每個關係、每個行動都應當受到門徒身分的影響,在生命內裡...
本書前身是《實用解經講道》一書,《實用解經講道》出版後即得到讀者極大迴響,並做為神學院講道學教科書,幫助許多神學生學習講道基本知識,也協助很多牧者增進講道能力。《實用解經講道》的原文書已出到第三版,內容有所增加,尤其在〈學習練習〉一章加上符合現代的資料。因此,為讓讀者能閱讀到最新的內容,而再次翻譯第...
「芥菜種的比喻,教導我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內心?」 「葡萄園的比喻,教導我們不可與人比較,要常存感恩?」 「十童女的比喻,教導我們不可懶惰,要常預備主的再來?」 真的是這樣嗎? 對於信徒來說,比喻一點都不陌生。或許在讀經或靈修中,經常都會讀到。耶穌在馬太福音中,經常以比喻去解釋何謂天國,好使天國的...
人類常是從自身出發來觀察與思考自然生態,用人類中心式的思維,加以盡情研究利用、宰制剝削。因此愛護自然的人起身呼籲,一方面捍衛自然生態的福祉,一方面卻又把人類批評得一無是處。這樣說來,萬物真的被造而平等,人類只是些微特別一點的生物嗎?甚至,人類在自然生態之中,只是偶然且可有可無的存在?
我們的嘆息,是祂的嘆息;
我們的眼淚,也成為祂的眼淚。
當我們忍受試煉,祂與我們一同置身在那熊熊烈火裡。
一九四三年,15歲的埃利.維瑟爾,目睹一位無辜男孩死於納粹集中營,內心充斥對信仰的失望,疑惑「上帝到底在哪裡?」。在當年維瑟爾的心裡,上帝已與這位男孩一同死去。
一九六七年,棲身某個農場的移工家庭,面對基督信仰無能回應他們的貧窮問題,教會只是空泛要求基督徒不斷為現況讚美感謝、不要埋怨,不禁咆哮,耶穌能否從十字架上下來,親身體會他們所過的日子。
身處不同年代,遭遇不同苦難,他們發出相同的吶喊,以及對上帝的質問。當受苦以各種不明白的樣貌出現,被龐大情緒壓得喘不過氣的我們,會很自然想知道「這些事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是我?」。甚至,有時原以為基督信仰能提供解答、給予安慰,沒想到給予的回應,竟是滿地的失望,或沉默。
然而,對痛苦置若罔聞,是上帝的本意嗎?
「痛苦的問題」一直是基督信仰深奧難解之謎。面對苦難的基督徒,就像走在一條鋼索上,就連那些聰穎或曾自認敬虔忠心的人,也不乏仆倒其上。因為這從來不只是信仰知識、神學議題,更是一位信靠上帝之人,期望自己未曾被上帝背叛的椎心之痛。
楊腓力初次寫成此書雖年僅二十來歲,但本於追尋苦難意義的初衷,日後仍舊筆耕不輟,走進受苦者的世界。他整理、書寫這些尋獲的線索,歷經前後多次增修、改版,成為我們今日看到的這本著作。
楊腓力循線發現,在這些看似無望的苦難現場背後,竟透著上帝的身影。那位無辜的男孩、那戶移工家庭,從來不是獨自一人死去,也不是孤苦無依、浮沉於世。因為上帝同樣經受過如此難以想像的傷痛,祂的兒子來到世上與我們同住,卻也為我們死在這個世上。祂受壓迫的痛苦身軀,是向我們顯明自己一直都在的證據,證明祂對我們不曾離棄過的諾言,述說痛苦終有救贖可能的希望。
【作者介紹】
楊腓力(Philip Yancey)
自小生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能意味著我們將擁有真實的信仰嗎?這個自我叩問是楊腓力一生對上帝、對基督信仰持之以誠的原由。他尊重每個疑惑,因為他親身體會到自己勇於探索信仰的重要性,而不是依附別人的信仰。儘管楊腓力生長於擁有虔誠基督信仰的美國南方,出生自敬虔的基督教家庭,但他卻在成長過程中,目睹信仰可以如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成為一個滿足欲望的幌子,卻不是真實可靠的現實。直到他再次經歷、明白自己才是那位需要上帝憐憫和愛的人,他真正遇見了上帝。因此楊腓力也格外珍惜和尊重信仰中對「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的探問,因為這有可能是避免讓自己淪為對上帝虛假的關鍵時刻。他按此步履,緩慢殷勤地耕耘每本作品。他所寫的每本書,不只是寫給同有這些信仰疑問的人,也是寫給他自己。
截至二○二一年為止,連同與他人合著的作品,楊腓力已出版將近二十二本著作。不僅是美國各大基督教書籍獎項的常客,更陪伴無數基督徒走過信仰的路,帶出深遠的影響。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