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
食品安全事件頻仍,因對飲食的認知不深,民眾已失去對食品的信心,易被錯誤訊息操弄,當信心崩解,食安支持系統支離破碎。我們相信,從谷底反彈重生的力量,「食的根本」不應該被拋棄。而是應該將食的正確知識有系統傳遞,透過網路媒介的散播力量,重建人與食品的信任關係,因此打造一個食相關新媒體。
食力網站》http://www.foodnext.net/
食力FB 》https://www.facebook.com/foodnext.net/
Z世代胃口 你懂嗎? 2022年,介於13~27歲的Z世代是不可忽視的消費族群。他們在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長大,更經歷了疫情,少子化、全球化趨勢。2021年,美國銀行報告指出,全球Z世代的收入有望在2031年之前超過千禧一代,Z世代消費力驚人、教育程度高,多元,更敢為自己發聲。這些價值也反映在他們...
食在有幫助 大學社會責任系列:屏東篇 屏東縣需要創生的鄉鎮佔全國2成面積,比例之高必須仰賴的外部資源也多,必須同時考量其地理位置多為山林,文化族群遍及原民部落、且以長者居多,透過屏東周邊大學的力量,輔以公部門資源,導入全面向的專業思維與協助,才能為偏鄉創造一線生機。
你所不知道的漲價秘辛大公開 從王品集團率先喊漲吹起漲價號角,麥當勞、肯德基、瓦城泰統等餐飲集團也陸續跟進,漲價「食」代正式宣告來臨,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該怎麼在這波浪潮中生存?讓《食力》帶你剖析「漲價的藝術」、漲價時機,揭露你所不知道的漲價秘辛!
食在有幫助 大學社會責任系列:高雄篇 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城鄉勞動力人口分佈不均,從在地食農(漁牧)議題出發,以在地問題,透過人文關懷,協助解決區域問題,本期聚焦高雄,大學與地方媒合了哪些人、做了哪些事。
餐飲販賣機,是噱頭還是賺頭? 面對櫥窗按下按鍵,掏出手機行動支付付款,隨即就有現沖的咖啡或是熱便當可以享用,這是餐飲販賣機崛起的世代。展店更迅速、展店成本低、營運時間拉長等,都是令人想跨足這個產業最大的誘因。然而,營運模式改變、食品安全難維護等諸多挑戰,也是考驗管理者的能力所在。究竟,這個產業是真...
餐飲業,可能回不去了! 根據《食力》獨家調查,全台有超過6成消費者看好餐飲業,只需要一年的時間,就能恢復疫情前常態,然而業者與專家顧問有超過6成卻哭喊要一年以上,甚至表示不可能恢復以往了!到底消費者與產業專家視角落差出自哪?其實,從產業定位、配套興起、展店策略、品牌價值一路到營運邏輯,餐飲業,在疫...
疫情的夏日 呷冰顧健康 過往想到健康食品多會聯想到保健食品,不過隨著近年消費者健康意識上升,加上新冠疫情肆虐的環境變化,讓原本為享樂型的食物(例如:飲品、冰品)也加入健康加值。不論是營養添加或是減少添加物都是健康宣稱飲料冰品類型的發展趨勢,從全球到台灣,有哪些健康飲冰品正在發展?台灣的健康冰品...
在台灣,從產地、重量到標示,海鮮混充的問題⼀直無法根絕,不僅 如此,混充伴隨而來的是食安漏洞的問題,消費者難道只有傻傻被騙 的選擇嗎?⾝處四⾯環海的島國,消費者了解海鮮⽂化才能守護台灣 海鮮消費市場!借鏡挪威、⽇本⼜有什麼管理政策可供參考?
根據蘇格蘭威士忌協會發佈的最新蘇格蘭威士忌年報顯示,2019年蘇格蘭威士忌出口總價值,台灣排名全球第四,且是全球十大市場中成長最快的市場!此外,台灣不只喝威士忌,也釀造威士忌!發展歷程僅15年的台灣威士忌卻在近10年屢屢在全球賽事拿下獎牌!人口僅有2300多萬的台灣,展現出對於威士忌的強大喜愛,讓全...
台北市中山國小附設幼稚園2020年3月24日發生至少有80名師生上吐下洩的食物中毒事件,其中更有3例檢出沙門氏菌感染,可以說是近三年台北市規模最大的校園食物中毒案件!事發3個月來,市政府、校方、廠商各方缺失不斷,在無辜病童與憤怒家長背後,反應出來的是幼兒園不被重視的食安黑洞!
【季刊精選】咖啡鮮食冷凍包,24小時食堂餵飽你!3906項生活服務,便利生活沒有它不行!但究竟便利商店產業是如何變形、成為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份,下個消費世代,它又會端出什麼服務讓你買單?
有多久沒有輕輕鬆鬆去餐廳吃頓飯了?不需要擔憂病毒上身,不需要準備口罩,只要悠悠哉哉的約上三五親友就好。經過3個月強力防疫 的「假性禁足」,現在總算有了復甦跡象,明天過後,你想吃什麼?哪些美食被你遺忘?飲食文化達人帶路疫後靈魂美食。
過動、致癌,千錯萬錯都是色素的錯,是真的嗎? 如果馬卡龍或棒棒糖失去了繽紛的色彩,你還會買單嗎? 「色素」賦予食品美麗的色澤,進一步刺激了食慾與購買慾。 但是你是否也擔心色素不健康,可能會引發過動症、甚至致癌?!事實上,色素真的如此不堪嗎?如果真的有問題,為什麼還被允許使用呢?就讓《食力》為你揭開...
台灣人有多愛吃「速食」? 根據《食力》「你今天吃『速』了嗎?速食店你都怎麼選?」問卷結果顯示,有近6成台灣人喜歡吃速食,且7成民眾每月至少吃一次!除了難以令人抗拒、隨手一抓就能入口,「速食」在今日更已成為許多消費者三餐或是偶爾想解嘴饞的選擇,但哪間端出的好菜真正能讓消費者買單?讓《食力》帶你一...
日本政府於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在各級政府與全民共同推動下,日本乃成為全球食育的標竿國家。而台灣近年來也興起食農教育的風潮,但從政府到民間的認知與作法多元,多頭馬車如何有效推動? 《食力》整理日本全面性的推動經驗,讓我們一起加快腳步追趕!
「行動餐車」因為創業門檻低、免店租、時間彈性,還能到處趴趴走,成為近年創業新趨勢,商機預估18億元以上!但餐車創業真的有這麼輕鬆簡單嗎?衛生單位難以稽查、營業地點違規、違法改裝上路、消防安全、無稅籍登記等5大問題,讓行動餐車產業仍遊走在灰色地帶!本次《食力》就帶您一探這遊走法律邊緣的新型行動經濟大問...
食品業持續翻新! 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進展,許多過去從未想過的食品一一上了餐桌;原本該走進餐廳品嚐的,現在上了貨架;原本該喝的香濃的,現在你咬起來酥脆!誰說老梗不能玩出新把戲?舊點子也能玩出新創意!
保健食品是吃心安還是保平安 在文明病日趨增多的現代社會,民眾越來越注重「保健」!本次《食力》就帶您探究產值逐年增加的台灣保健食品市場發展潛力,以及近來的明星保健食品到底功效為何、又要怎麼挑,另外在規範的部分又該如何管理才能面面俱到,讓您真正了解保健食品從市場、功效、價格、劑型、管理等各個面向!
您知道嗎?全台觀光工廠近6成是食品業者開的,2018年的觀光人次甚至破千萬!《食力》2019年1月22日至2月10日「好吃好玩又好拍!飲食類觀光工廠體驗感受大調查」問卷調查也發現,共有91.9%的受訪者去過飲食類觀光工廠。 到底觀光工廠哪裡好玩、消費者的感受又是如何?讓《食力》帶您深入觀光工廠...
2019年7月台灣內用禁止塑膠吸管,走出減塑的第一步。 但究竟好的減塑政策該有什麼配套? 本次專題從被稱為污染基地的東南亞開始,新加坡如何獨排眾議不禁塑膠袋;周遭的韓國及日本如何解決高塑膠使用量;環保先行者歐洲,下一步怎麼走?以及各國的減塑創新發明,帶領大家迎接減塑時代。
有別於往年食安事件多與黑心廠商或殘留超標有關,2018年十大食安事件由「外來的食安威脅」搶佔四名,包含非洲豬瘟、日本核食進口、禽流感、中國戴奧辛大閘蟹,前三者直至2019年仍在持續發展中。面對有史以來最兇猛的非洲豬瘟疫情威脅,這場防疫保衛戰又該怎麼打?2019年的食安重點,不止安內、還要攘外!
送了還是袂爽!餐飲外送如何送進你心坎? 外送平台的初衷是為了讓消費者享受更方便的服務,結果反倒延伸出更麻煩的問題?如何避免糾紛擴大,消費者該怎麼維護自身權益,而平台又應該怎麼改善這些問題讓消費者、配送員以及平台本身都滿意?《食力》本次專題就帶您詳細了解餐飲外送的消費糾紛如何解,平台又該如何精進...
護心神器~堅果的大小事 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新血管健康,而被譽為「護心神器」,近年已成全球健康食品代表,但堅果的學問可不只健康這一項。 《食力》本次專題從健康營養、過敏與熱量、超級食物、加工製成、挑選與保存、產地溯源等多種面相,帶您瞭解時下最夯的健康食品「堅果」。
翻轉餐盤的人生學 飲食教育和校園午餐是近年台灣社會熱烈討論的議題,但兩者該如何結合?如何讓校園午餐這一餐,改變孩子未來每一餐? 《食力》本次專題從「教育、美感、美味、實踐、溝通」5個know how來切入思考,從翻轉餐盤開始,將有可能翻轉他們的人生。
2018食品業信任大調查 《食力》於2018年8月22日至9月2日舉辦「食力調查局!台灣食品業信任大調查 」,共回收1712份網路問卷。 經調查發現,台灣經歷食安風暴,5年過去了,有近半數民眾仍未對台灣食品業 重拾信心。
飲食本是民眾關注重點,但假專家橫行,大眾媒體基於認定該議題為民眾須知、或是追求點閱數等原因而加以報導,社群媒體再推波助瀾地推播,《食力》本次專題即列舉近年網路廣傳的13則食謠言,讓讀者從不同面向瞭解拆解之法。
當全球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加上各種氣候變遷等因素,糧食的取得成為重要的議題,要怎樣才能讓土地生生不息,達至糧食永續?《食力》這次帶您看看世界各國如何更有效率、消耗最少資源,達到更多產量的永續農業模式!
兒時吃過的種種零食,大家還記得多少?《食力》帶你搭上懷舊時光機,重回20世紀的台灣,一同深入零食工廠瞭解各種休閒食品的製程,並探究零食老字號的品牌秘辛,尋找各年級生專屬的零食記憶。
中國生鮮電商蓬勃發展,黃金冷鏈時代即將來臨,該如何做好「全程不斷鏈」,將是最大的挑戰。 《食力》本次專題從生產端、運送儲存端及銷售端來討論各環節存在的風險及解決方式,讓您了解何謂「冷在源頭、嚴在半路、鮮在終端」不斷鏈的方案。
說到「鮮味」就想到「味精」嗎?如果對味精有負面印象,可能連帶影響你對鮮味的認識!其實人類對於鮮味有著本能般的渴望!這次專題,我們將從人體感受鮮味的天性與受器開始,從食品常見的鮮味添加物中,讓你對鮮味有全新的了解。
華人重禮俗,作客總會習慣帶著伴手禮,知名自助旅行網站KLOOK列出台灣10大必買伴手禮,第1名正是「肉乾」。粗估台灣人每年吃下約30億肉乾,但從肉品選用、加工方式、營養成分,肉乾都比同為熱門伴手禮的糕餅、茶葉更不為人知!《食力》專題這次就從科學角度出發,帶你了解這澄橘又油亮的「謎肉片」到底怎麼誕生的...
2002年台灣開放民間釀酒後,一群拓荒者毅然投入、開啟了專屬台灣的精釀啤酒奇幻旅程。多樣的在地原料創造出無數個性化啤酒,用品味創造出差異化價值,這群職人用技術在國際上屢獲獎項,用啤酒讓世界看見台灣。
速食的快速與美味蘊藏著經過設計的食物製備方式,每種食物在上桌前看似簡單,其實都有不簡單的原理與細節。愛吃速食享受酥炸療癒感的你,一起來暸解快速與美味背後的精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