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原民會精心策劃「富市臺中.新好原鄉:原住民服務指南」,以電子書結合實體摺頁,透過 QR code 提供即時、便捷的資訊存取。以圖文並茂方式簡化申請流程之呈現,讓原住民族人更了解自身權益。
在邁向超高齡化社會的日本,長照早已成為時代的關鍵詞。與此同時,在家照顧者抹殺家人性命的事件,也愈發頻繁地發生。這些當事人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下手的呢?他們是如何被逼至絕境,最終跨越了那條界線?難道就沒有防止悲劇發生的對策嗎?為了回答這些疑問,NHK直接採訪了因不堪長期照護壓力而殺死親人的當事者,以及他...
111年隨著全球COVID-19疫情趨緩,我國邊境管制穩健開放,農產品進出口量續增,動植物有害生物傳播風險亦日益增加,動植物檢疫把關與防疫作為益顯重要。為防範於未然,本局持續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產官學聯手共同努力,嚴守邊境防堵重大疫病蟲害入侵,並藉由專業的防檢疫團隊,全面落實推動防檢疫工作。在各界及...
2022 marked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wake of COVID-19 pandemic. After three years of severe outbreaks, people’s daily lives gradually returne...
2022 年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疫情轉折的一年,在歷經3 年嚴峻疫情後,民眾生活逐漸步入正常,百工百業恢復蓬勃復甦,如何讓工作者在「安全、安心、安穩」的工作環境下拚經濟,是我們首先面對課題,除了持續強化職場安全防護外,面臨社會對職場健康的重視,以及《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的...
撰寫本書的目的,是感念一項國家重大交通建設,從規劃、興建到營運,過程中有眾多前輩先進和夥伴們的心血貢獻,以及這項建設計畫各階段決策者的遠見和魄力,這個歷程應該被記錄下來;再者,個人也希望藉由公共行政及政策管理的視角,觀察、檢視和分析機場捷運通車及營運過程中,值得被注意的問題和可供學習的經驗。
本書記錄了曾在茶室工作或從事性交易女性的故事。她們大多於民國四、五十年代,出生在「艱苦人」家庭;她們踏入特種行業的原因各異;她們承受有色的眼光,覺得是一生難以洗刷的恥辱。在漫長的歲月裡,沒有人看得起她們。年老時,卻有一群熱血的人,想要讓她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
幸福的根基,就是安全與安心,回想新年之初,人們方沉浸在跨年的喜悅中,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已齊心動員,為改善危險路段路口而努力,一年過去,公路總局總共辦理了472處路口改善,成果斐然,安全更有感。 改善現況後,更要透過與時俱進的管理規劃,幸福才能夢想成真。公路總局推出「第3代公路監理資訊系統」,完善...
★死亡看似遙遠,卻又貼近生活 ★陪伴每個逝者走向最後一哩路 ★我是人生整理師,清理遺物,也撫慰各個不同的人生
★二十年來不曾間斷的漫漫行醫路,寫就與大埔鄉親相知相惜的人生篇章! 為解山地偏鄉無醫師服務困境,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承接大埔醫療站。中醫師葉明憲每週三往返山區百多公里……
心理學不能夠老是以為可以討論「心裡面」的東西,而是需要用人的周邊事情來幫助我們理解「心」,才可以把「心理」的話語說清楚。──宋文里 當主流心理學社群熱衷仿效物理學建立「標準情境」來研究人的心智運作模式時,作者宋文里教授不以為然,另闢蹊徑。他從後現代社會建構論出發,引領我們從日常話語溯源,...
用愛與陪伴成就的環保志業 一九九○年證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時年六十四歲的蔡黃素琴於自家門口做起資源回收,是屏東第一位環保志工。屏東第一場大型資源回收始於一九九三年,將環保理念正式向社區會眾宣導。環保從此由志工個人自發性的行為,轉為慈濟社區組隊戮力的共同志業。
桃園,是一座年輕又充滿希望的城市。111 年桃園的總人口數已突破228 萬人,新生兒人數、自然增加率及社會增加率位居全臺第二,粗出生率更為六都第一,打造「育兒顧老挺青年,爸媽無憂拚事業」的友善城市,是市府團隊首要的目標。
<<網絡輔導及網絡心理治療 原理與實務>> 網絡已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而網絡輔導亦將是世界的大趨勢,但開展網絡輔導時,會發生很多疑問,例如: 網絡輔導應如何進行? 網絡輔導的契約又有那些重點? 受輔者的個人資料應如何保障?如果個人資料外洩又應該如何處理? 這些...
魯曼,德國當代知名社會學家, 他稱本書為其第一部重要的出版作品。 魯曼:「我的風格甚至是反諷式的。我想藉此告訴人們,請不要太認真對待我,或請不要太快地理解我。」
你要如何幫助那些無意接受幫助的人呢? 對置身於社會福利系統或司法系統,但毫無改變動機的個案,你該怎麼辦? 對於那些根本不認為自己有問題的個案,你要如何對他進行諮商? 你要如何和那些價值觀完全不同於你的人工作? 你要如何在協助他人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能兼顧對他們的管轄權? 本書提出具...
本书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臺灣第一位婦產專科「無國界醫生」王伊蕾 在戰場迎接新生命的感心故事 「多麼希望每個媽媽都能開心擁抱自己的新生兒!」
經衛福部統計, 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473萬人,占總人口20% 政府為建置周延可行的長照措施,需要有量足質精的長照專業人才; 透過多元照顧與創新模式,達到「老有所養,老有所安,老有所尊」。
In 2021 the entire world was severely impacted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Workplace epidemic prevention measures that enterprises and workers thought o...
110年臺灣再次遭受COVID-19疫情衝擊,全國於5月19日進入三級警戒,民眾減少通勤與觀光旅遊,為降低疫情對於公路客運、遊覽車業者及計程車駕駛人的營運衝擊,公路總局除給予營運費用、防疫物資、薪資等補貼外,也協調執行第7類北北基桃各類司機和外送員的疫苗接種作業,維持社會機能運作,相互扶持共度難關。...
2021 年世界各地仍深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企業和勞工所認為的暫時性職場防疫措施,已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尤其,2021 年4 月份我國發生 航空業員工及防疫旅館群聚等社區感染事件,並於5 月提升為三級警戒,為協助企業落實防疫,同步提出職場安全衛生相關指引及行政作為,使...
全球 COVID-19 疫情爆發 2 年多以來,世界各國在防疫上均投入大量心力,面臨本土疫情爆發危機,臺灣在政府與國人齊心協力下,迅速有效控制疫情,穩定國內發展動能。面對全球共同危機,臺灣與國際社會攜手抗疫,國合會做為我國專業援外機構,除透過提供防疫物資、強化醫事人員量能、主動分享我國防疫經驗等方式...
《環保人 回收物》從慈濟近二十萬的環保志工中,擷取具代表性的二十多位,書寫他們投入環保行列的心路歷程,也深入解說回收物的物理知識,有哪些副作用,還有如何回收,才有利於再利用等。慈濟環保志工不只改變國人對垃圾的態度,促使企業家推動綠色產業;他們掀起的寧靜革命,是台灣的環保成就,更是傲視全球的台灣經驗。
他們視大地的傷痕為己痛,以行腳僧的精神,走訪大街小巷回收資源。 哪怕身處的環境再髒、再臭,仍毫無畏懼地面對, 一心只盼減少垃圾汙染,為後代子孫守著一方乾淨的土地。 慈濟環保志工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試著延長物命,盡可能地讓地球上的資源循環再利用。所有環保志工經年累月、點點滴滴所作的貢獻,都是在讓地...
Welcome Home!歡迎回家! 「飯店的接機人員在哪裡?」 「爸爸有來接我嗎?」 「終於要見到許久未見的孩子了!」 機場是旅客返家和離家的第一線,總有些許期盼與不捨。 但有了桃園志工溫柔的照應, 提供如家一般的親切,如中轉站一般的加油充電, 讓這些自天而降的「飛天菩薩」身心飽...
本書源自慈濟北嶺聯絡處第一任負責人王慈倫,「想把北嶺慈濟歷史寫下來」的一念心,作者們則採以人帶事的方式,藉由王慈倫的人生故事,不只描寫她在臺灣成長的背景、到美國北嶺發展的概況,也擴大範圍將她參與美國慈濟的足跡以及關懷國際的腳步,如中南美洲、中國大陸等地的故事,做了完整的紀錄。
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 10周年傳奇復刻版 The Convent on the Hill Le Corbusier’s Last Vision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 10周年熱銷紀念版 The Chapel of Kung-Tung: An Education Legend in the Coastal Range of Taiwan
第一本為NPO導入新創科技思維專書 社會創新領域必讀經典! 前Google資深工程總監、美國國際開發署創新長 淬鍊20餘年從事科技產業與非營利組織的珍貴經驗 結合精實創業的做法與理念 提供實現社會公益最大化的有效方法 創新,才能改變世界
【什麼是觀護人】 觀護人是鮮為人知的司法工作者,堪稱法律體系的邊緣人。 他們隱身各地檢署,不穿法袍、沒有「官」的頭銜,只是一個「人」。 目前全國平均在監人數5萬5千人左右,全國觀護人不超過240人,包括無期徒刑、短刑期,還有緩刑等,每位觀護人同時負責的案件通常是150件到200件。 每個觀護...
本書共收錄26篇不同範疇的文章,分為“發展多元服務篇”“推進惠民政策篇”“社區調研民生篇”三個部分,是2020年街坊總會社區前線工作員體驗和心得分享,也反映了各種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希望藉此書喚起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並向每一位用心服務社群的人士致敬。
本書共收錄26篇不同範疇的文章,分為“發展多元服務篇”“推進惠民政策篇”“社區調研民生篇”三個部分,是2019年街坊總會前線工作員在社區服務上的工作總結、成果展示和經驗分享,反映了諸多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藉此讓社會大眾對社區工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為社區工作者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案例指導。
作者年紀輕輕,但從小涉獵廣博,對數學、哲學、文學、歷史、音樂等等領域皆有所研究,自小學高年級開始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寫作,內容涉及古詩詞、中國和歐洲的歷史人物,以及對數學的認知和感悟。本書輯錄了她這幾年來的隨筆作品,其中多是對歷史人物故事的解讀,文字細膩,歷史功底深厚。
為傳承慈濟宗門之廣行,各志業同仁發心編寫四大八印專書,蒐羅博采,揀擇核實,徵引大事紀,剖析大數據,匯編大歷史。《叢書》費時一年完成,以四大志業為綱,八大法印為目;依各志業歷時性的發展為主軸,輔以共時性的學術論述,文理史論,交互輝映。
慈濟的國際賑災及急難救助,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精神依歸,而以「直接、重點,尊重、即時、務實」以及「感恩」,作為賑災的原則及方法。且要「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才算圓滿達成賑災目的。在救助賑災過程中,慈濟人不忘帶動「竹筒歲月」精神,期許遭逢苦難的人,也能從手心向上,反轉成為自己植福、造福的手心向...
本書詳述慈濟志業的四種大捨捐贈——骨髓捐贈、大體捐贈、病理解剖以及器官捐贈,從人文與人性面的小我、大我到無我,再到醫學與科技面的精闢縷析,不僅見證慈濟人的尊重生命,莊嚴生活及超越生死,也印證近代解剖醫學的發展,以及慈濟大學解剖醫學中心的重要與意義。藉由大體解剖,為醫學的進步鋪路。透過器捐移植,讓生命...
「社區志工」是慈濟主要推動的志業之一,無論是單一國家的災難,或區域國家同時遭受重創,慈濟基金會之所以能極有效率地收集資訊、集結人力、統籌物質、配置運送並及時發放,其中「社區志工」與「區域志工」體制概念的靈活運作,扮演著十分重要角色。慈濟社區志工及區域志工的跨國、跨區概念,發揮「靈活調度」、「即時通報...
慈濟環保志工,在「佛心」、「師志」的體念中,護念眾生、惜福愛物的價值信念油然而生,牽引出集體強大的慈悲能量。在資源回收的場域中,志工們對於自己的作為,產生了「愛惜物命,守護地球」之無比尊榮的價值感,進而體會到身心靈、家庭、社會、眾生乃至土地綿密共生、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則,於是產生了「無緣大慈」的生命能...
環保,時下最夯的議題,卻是慈濟志工已力行三十年的生活日常。本書十位主角過去都不了解環保,直到投入慈濟做資源回收,才正視當代生活對大地的攫取與破壞,進而體悟證嚴上人所說「惜地」的重要。他們透過口述分享生命經驗,期待人人為守護地球,共行簡約生活,珍惜資源,才能福蔭代代子孫。
本書從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以及大體捐贈、環境保護等諸多行善角度,歷數五十五年來、在證嚴法師的帶領下,慈濟在當今眾生世界,如何實踐佛教的法義經旨。
放眼全球,臺灣能以什麼為寶?除了高科技產業、最美的風景是人、美食觀光、多元文化底蘊?本書透過一個深度理解慈濟的媒體工作者視角,引領社會大眾重新認識這個歷史悠遠的本土基金會。慈濟的成長,只因宗教領袖的人格特質嗎?備受肯定卻同時遭到誤解、面對謠言卻難以釋疑的慈濟,又做了多少努力來回應社會的最高期待?
為了幫失去父母的男孩輔導功課,意外招來了四位大學生老師,弱勢家庭的孩子也一個個被帶來,一對一免費教學於焉展開……吸引了更多老師無償投入。 成立十二年的課輔班因疫情停課後,意外化整為零,發展出更多的「到宅課輔」…… 每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每個老師心中都有一段起伏。 愛與被愛,沒有...
光是劃破黑寂大地的第一道自然 並且永遠都是 大是因為微 非洲之大 苦難之大 一群人如此微小 地擁有了光 光在心中 在地上移動 扎根於非洲大地上 來自臺灣的南非媳婦,認識了黑、白兩道,衝破了善、惡界線, 她以真心為墨、以牽掛為紙,手執衝鋒陷陣的筆,記錄下非洲的心面貌。
困頓童年,基督教是他重要的依靠; 事業遭遇危機,禪修是他的心靈綠洲; 為解決人生問題,他練神通、學法術; 在定中境界,踏上尋找明師之路…… 當年踩著孔明車賣枝仔冰的窮少年, 成為國際通運公司董事長後, 如何運用本業優勢發揮國際人道援助?
醫療資源分配不平均,是花東地區的哀愁!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走入鄉間村落的醫者仁心,看見病人及其家庭的需要, 十七家院所協力促進健康,提升平均餘命, 讓我們看見臺灣最美的風景。
為傳承慈濟宗門之廣行,各志業同仁發心編寫四大八印專書,蒐羅博采,揀擇核實,徵引大事紀,剖析大數據,匯編大歷史。《叢書》費時一年完成,以四大志業為綱,八大法印為目;依各志業歷時性的發展為主軸,輔以共時性的學術論述,文理史論,交互輝映。
慈濟過去55年來,慈善足跡到達119個國家,並已在63個國家培育慈濟志工或設立分支機構。本書從早期的「教富濟貧」,至近年的「濟貧教富」的發展過程,以「臺灣慈善」為起點,加上大陸慈善、海外慈善、聯合國參與、難民援助、防災與減災的預防性策略等,深入論述證嚴上人如何在當時社會發展的背景下,依序開展「慈善、...
慈濟四大志業──慈善國際化、醫療普遍化、教育完全化、文化深度化是全球慈濟人共同的心願。成立55周年的慈濟,在臺灣的醫療網包括花蓮、玉里、關山、大林、臺北、臺中及斗六等七家醫院,及嘉義一家診所。第一家中醫醫院也在苗栗縣三義鄉慈濟園區開工動土,預定2023年完工營運。在海外的美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土耳...
自古而今,教育之道即是愛智之道,慈濟教育志業也是《無量義經》的佛法實踐。本書如實記載三十一年來慈濟教育志業成長軌跡——興辦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慈大附中、臺南慈濟中學四校,培育典範良師,作育人間英才,推廣國際教育、社會教育,援建海內外學校,闡述慈濟教師聯誼會與靜思語對教學之助益。
為傳承慈濟宗門之廣行,四大志業齊心編纂四大八印專書,蒐羅博采,揀擇核實,以四大志業為綱,八大法印為目;依各志業歷時性的發展為主軸,輔以共時性的學術論述,文理史論,交互輝映。人文志業本乎「正遍知」之使命,宣揚正知、正念、正行,以期達到正確而普遍了知。回溯慈濟月刊、大愛廣播、大愛電視台、經典雜誌、人文真...
「健康老化」與「活躍老化」──高齡社會的重要目標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跳脫傳統高齡者受人照顧的形象, 並維持社會互動、發揮影響力, 成就新型高齡社會的原動力。
面對不容迴避的高齡化社會,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們希望將來體驗到什麼樣的「人性化照護」? 「望」是細心觀察身體各處是否清潔。 「聞」是聞身體各處有沒有什麼異味。 「問」是私下詢問長輩有無哪裡不舒服。 妥善的照護與有用的醫療資源,可以有效減輕壓力與悲傷的情緒 資深長照師──老么的經驗...
北投是在台北這個繁忙大都市中 具有特殊悠閒漫活氣氛的城鎮 「全球化」潮流並不是單向發展,它促成了「地方化」的蓬勃,並且強調「學習」在新社會的重要性。此時,「社區總體營造」即可以視為台灣社會對「全球化」的回應,在於該政策重新發掘本土文化內涵並重建其價值、鼓勵民眾透過學習以適應社會變革。致力於地...
本书为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卷以“政社关系”研究为重点,在社区冲突、支持型组织与实务型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机制等领域,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和案例分析。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生态社会工作,因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个人和社区面临的社会问题通常与生活环境和经济结构有着深刻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与自然的互动性,作者阐释了环境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工作应如何发展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下篇主要介绍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作者通过借鉴北欧国家的...
從「機構照護」至「在社區照護」,再到「由社區照護」 隨著高齡化趨勢,長者安居樂齡的生活為大眾所期待。 為了實踐,必須具備社區化的照護系統, 什麼是社區照護?須具備怎麼樣的條件? 本書以彰化二水鄉為範例,期許社區安老之願景真正落實。
慈濟抗疫紀實 新冠肺炎疫情變化多端、人類生存沉重之際, 有許多醫護、警消及溫暖的心在為人們奮鬥著! 臺灣及全球慈濟志工亦積極動員防疫與紓困, 並支持第一線醫護人員與警消為民眾合力抗疫。 全球及臺灣的疫情如何?醫護人員有多辛苦? 慈濟人又如何動員,力挺醫護及為全球同...
醫療有其極限,但醫病互動永遠可以更上一層 真誠的關懷,穿透人心,帶來支持與力量 「唯有牽起彼此的手,才能真正產生連結」 醫療不只改變疾病,更改變生命, 走出醫院往診,其實是走進醫療的深度。 簡守信院長在臺灣進行到宅醫療、急難醫療, 也邁向全球苦難處投入跨國醫療, 不僅增長醫者的生命...
小小的環保站,卻有大大的道理。 許多碩士、博士生及大學教授來此,跟著志工實做環保; 老菩薩說出的一口環保經,令他們歎為觀止。 環保站是老人的輕安居、中壯年人滋養慧命的所在; 它也是孩子的環保教育站, 人人在此學到尊重物命、與天地共生息的智慧。
Throughout 2020 Taiwan dealt with the COVID-19 pandemic that spread worldwide, making it an extremely challenging year for securing occupational safe...
2020 年臺灣面對COVID-19 疫情在全球肆虐,對推動職業安全衛生方面更是極具挑戰的一年!為了確保疫情下勞工生命安全,職安署訂定「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職場安全衛生防護措施指引」,協助事業單位落實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令規定,加強對職場生物病原體暴露危害的預防能力,並推動事業單位改善製程安全等6 ...
從2018年起,桃園市青年局開始推動 「桃園時代青年行動家」,如今已邁入第三屆,本書記錄了多位得獎者的感人故事,他們不但採取行動,勇敢逐夢,還懷抱公共關懷的熱忱。期許能夠藉由閱讀的推廣,將這一些蘊含正能量的種子播向社會每個角落,長成一株社會共好的大樹。
誰是受害者?是精神病讓他們殺人,還是社會逼他們犯罪? 辯證精神罪犯真正該承擔的罪責, 回歸人性原點,思考真正能降低這類社會案件的方法! ▌10多年豐富經驗,處理超過2500宗個案的司法精神醫學權威, 以精神科╳法律的專業視角,潛入罪犯心理,揭開罪行背後的意義。▌ ──精神科醫師 沈政男 專文推薦...
「金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確實,每個人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有穩定的生活。因此,社會工作者要協助服務對象有能力維持生活的基本需要,並可掌控日常生活的財務狀況,得到經濟上的安全感。不僅如此,社會工作者也需持續關注勞工議題、福利政策、法律制度等相關領域,以促進社會與經濟正義。本書探討不同服務對...
本书是理解台湾小区营造全面发展过程的上好媒介,从中可以看到台湾地区社造政策的规划与执行、理论的建构与实践过程。本书作者多是在台湾从事小区营造的一时翘楚,他们或通过多元理论探究台湾的社造政策,或谈城乡社造运作经验,或展现台湾各部门与企业实践小区营造理念的路径。这些文章透过不同的角度观察与解析台湾小区营...
本书在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特别是高校实践教学路径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大学在云南地区开展服务—学习的经验,提出了启发式、体验式以及深入式三种服务—学习课程设计的方案,并对服务—学习合作伙伴、服务—学习督导、服务—学习课程评估等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本书能给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的...
●人生難道除了念書考試得第一之外,不用再學習社會上的事情嗎?在我的大學時期,有次和朋友出遊時發生車禍,因為不會處理只能在現場你看我,我看你,錯誤的處理方式可能讓你吃上官司! ●許多家長都有小孩子,未滿20歲者只要小孩犯錯而遭到對方提告,而父母必須負連帶賠償責任,我們難道不用多一點點心思在社會學上嗎...
1992年,一群來自臺灣移民,成立慈濟加拿大分會。 這群華人移民,逾百萬人次的志工, 「用回饋贏得尊重」、「付出還要感恩」的理念, 在人間天堂的一角,寫下52則改變的故事。
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 以善的動機、善的方法,達到善的結果 在東西方文明中,善一直是各文明的核心議題。對於西方,善是真理。對於中國,善是利益萬民、利益萬物。
亞洲是國際移工主要出入駐留的區域,來自東南亞、南亞的移工離開落後的故鄉,跨越國界前往進步的國家從事艱苦危險的勞力工作,為的是改善家庭貧困的生活。平均偏低的教育背景,語言文化及工作階級的差異,及勞力媒介的政治商業勾結的特權結構,使得絕大多數的移工必須在脆弱的人權困境中艱苦謀生。
◆从生活到商场、金钱到知识产权,地毯式地扫描、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诉讼案例。 ◆深入而具体地点出每一桩诉讼案件所潜藏的陷阱,以及和解的可能空间。 「我是清白的?!」 走进法庭前,你,准备好了吗?
過動、愛哭、缺擔當、抗壓性低? 當媽媽抱怨兒子越來越不像「男孩子」時, 失序、暴力、自毀,亦是現代男孩的黑暗面貌。 日本法務省研究:「隨機殺人的兇手大多為男性。」 心理、生理、教育、經濟......把男孩推向火坑的原因不只一個! 全世界63個國家正延燒的「男孩危機」, 我們該如何遏止與預防?
這書乃根據作者在香港的一項夫婦性障礙經驗之研究而撰寫,他希望當中夫婦活活的心聲不被理論的面紗掩蓋而擱在學術的象牙塔內。存在主義者沙特說:「存在先於本質」,作者今趟充當說書人,選取了幾個深刻的婚姻故事,以「故事先於理論」為念,沿用他們粵語對話以更地道方式娓娓訴說故事,理論參考則以附錄置於全書最後供讀者...
若要認識東南亞文化,馬來西亞是最好的一站!馬來西亞華人保留了傳統的文化,又受到馬來族、印度族、錫克族之間的文化相互影響,在馬來西亞可以體驗很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群來自台灣各大學的志工,在馬來西亞三個純樸的小鎮裡,會遇到哪些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人、事、物呢?
在人文和社会服务领域中,知行易径可能是唯一可以贯串由个人到家庭、小组、机构、社群、社会以至国际各层次工作的实务系统,应用面之宽广,大概没有先例。知行易径系统的发展,建基于广泛的实务经验,并融合务实主义、人文价值、多项应变思维、后职业观点、生物多元及交错差异性分析;它的实务为本研发取向,依循第三代证据...
加拿大臺灣人口最多的地區是大溫哥華地區。根據2016 年加拿大人口普查估計,大約有五萬台僑居住在大溫地區。主要居住城市包括溫哥華、本那比、列治文、和高貴林。台僑移民加拿大自1874年開始,第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台僑是嫁給馬階博士的張聰明女士。台僑自1960後在當地開始有具體貢獻。台僑個人在溫哥華過去六十...
本書記錄一位台東醫生冒著生命危險,九年來八度上塔須村義診的故事,他是西藏塔須史上第一位醫生─楊重源,精彩圖文記載初心與過程,完整收錄十年義診歲月點滴。問他為什麼要去塔須?為什麼選擇偏鄉台東行醫?他的答案很簡單﹕那個令自己魂牽夢縈的「塔須村」,正是他回家的路,是來自心底的召喚,剛剛好而已,這便是一種幸...
因為聲援2014年香港占領中環運動,中國公益行動者寇延丁女士,遭受128天秘密關押審訊,囚室凌遲,劫後餘生的她,近三年旅居台灣宜蘭,以徒步行腳方式,「走台灣路,看民主之所在;讀台灣人,探民主之所來」。 她說,台灣最吸引人的,是這片土地的多元包容;最有價值的,是社運文化,但也看到這種價值被覆蓋、被...
4年多,1000多個日子, 社工李佳庭在街頭,陪無家者活下去! 「我們只能讓個案不要死而已……」 李佳庭社工的吶喊。 2017關鍵評論網的「未來大人物」 社工無疑是這世上最艱難、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低薪、高工時、高壓力、高風險。 她卻一頭栽入。時而甘之如飴,但更多時刻是抓...
本書是資深社區關懷訪視員,與精神失序者及其家屬相遇的生命故事。 工作期間,他走進社區,凝視失序者的日常生活,聆聽家屬受苦的經驗。 作者將他訪視的所見所聞,透過二十個主題,呈現精神失序者在社區生活的「異」與「非異」,以及家屬面對的諸多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