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受害者?是精神病讓他們殺人,還是社會逼他們犯罪?
辯證精神罪犯真正該承擔的罪責,
回歸人性原點,思考真正能降低這類社會案件的方法!
▌10多年豐富經驗,處理超過2500宗個案的司法精神醫學權威,
以精神科╳法律的專業視角,潛入罪犯心理,揭開罪行背後的意義。▌
──精神科醫師 沈政男 專文推薦──
【什麼是觀護人】 觀護人是鮮為人知的司法工作者,堪稱法律體系的邊緣人。 他們隱身各地檢署,不穿法袍、沒有「官」的頭銜,只是一個「人」。 目前全國平均在監人數5萬5千人左右,全國觀護人不超過240人,包括無期徒刑、短刑期,還有緩刑等,每位觀護人同時負責的案件通常是150件到200件。 每個觀護...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在邁向超高齡化社會的日本,長照早已成為時代的關鍵詞。與此同時,在家照顧者抹殺家人性命的事件,也愈發頻繁地發生。這些當事人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下手的呢?他們是如何被逼至絕境,最終跨越了那條界線?難道就沒有防止悲劇發生的對策嗎?為了回答這些疑問,NHK直接採訪了因不堪長期照護壓力而殺死親人的當事者,以及他...
台西村,一個彰化的沿海小村,村內四百多人,七十歲以上的長者就佔了兩百多位。即便因環境抗爭與《南風》攝影集而廣為人知,但是檯面上的新聞,卻鮮少突出此地的高齡議題與村落的衰退。無論在經濟、智識、基礎設施、健康或者人口結構上,台西村民皆處於邊緣。本書記錄了村中高齡者如何隨著生命變化,調整生活秩序、如何在衝...
★死亡看似遙遠,卻又貼近生活 ★陪伴每個逝者走向最後一哩路 ★我是人生整理師,清理遺物,也撫慰各個不同的人生
這不是你以為的那種書,不是你知道的那個故事。 它溫柔得讓你微笑,它殘酷得令你心痛。 這是美國南方的故事,藏著台灣偏鄉的影子。 這是郭怡慧誠心寫下的故事── 若你胸中有著騷動的良知,這是你想說卻說不出口的那個故事。 這是真實的故事。
本書記錄了曾在茶室工作或從事性交易女性的故事。她們大多於民國四、五十年代,出生在「艱苦人」家庭;她們踏入特種行業的原因各異;她們承受有色的眼光,覺得是一生難以洗刷的恥辱。在漫長的歲月裡,沒有人看得起她們。年老時,卻有一群熱血的人,想要讓她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
每一個街頭的他,都有一段故事 本書記錄了台灣街友的生命故事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有不同背景 他們曾是軍人、商人、工人、保全、更生人、幫派分子、身心障礙者 卻都在時代流轉、社會變遷與個人困境的交織下,成了流浪街頭的人
4年多,1000多個日子, 社工李佳庭在街頭,陪無家者活下去! 「我們只能讓個案不要死而已……」 李佳庭社工的吶喊。 2017關鍵評論網的「未來大人物」 社工無疑是這世上最艱難、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低薪、高工時、高壓力、高風險。 她卻一頭栽入。時而甘之如飴,但更多時刻是抓...
本書是資深社區關懷訪視員,與精神失序者及其家屬相遇的生命故事。 工作期間,他走進社區,凝視失序者的日常生活,聆聽家屬受苦的經驗。 作者將他訪視的所見所聞,透過二十個主題,呈現精神失序者在社區生活的「異」與「非異」,以及家屬面對的諸多難題。
本書記錄一位台東醫生冒著生命危險,九年來八度上塔須村義診的故事,他是西藏塔須史上第一位醫生─楊重源,精彩圖文記載初心與過程,完整收錄十年義診歲月點滴。問他為什麼要去塔須?為什麼選擇偏鄉台東行醫?他的答案很簡單﹕那個令自己魂牽夢縈的「塔須村」,正是他回家的路,是來自心底的召喚,剛剛好而已,這便是一種幸...
若要認識東南亞文化,馬來西亞是最好的一站!馬來西亞華人保留了傳統的文化,又受到馬來族、印度族、錫克族之間的文化相互影響,在馬來西亞可以體驗很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群來自台灣各大學的志工,在馬來西亞三個純樸的小鎮裡,會遇到哪些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人、事、物呢?
台灣近幾年陸續出現幾則重大社會刑案,
例如2012年台南湯姆熊隨機殺人案、2015年北投文化國小女童命案、
2016年內湖小燈泡案、2020年車站殺警案等……
這些案件的被告因為精神病的緣故,
除了逃過死刑,更在判決下獲得無罪,
如此的判決,讓人不得不想,是不是「精神病=免刑、免死金牌」?
本書從法醫精神科醫師的角度切入,
藉由十則真實案例,呈現精神科醫師與精神罪犯的第一線對話。
這些犯案者,究竟是病人,還是犯人?
他們犯下的罪行,究竟是謀殺,
還是社會不斷忽略、噤聲他們,因而造成的一種結果?
在這些罪行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與社會問題?
探尋加害者與被害人之間最模糊的界線,
辯證精神罪犯真正該承擔的罪責,
回歸人性原點,思考真正能降低這類社會案件的方法。
◎破除社會大眾誤解,真實的「法醫精神科」!
法醫精神科是精神醫學的一個專門分支,
主要為監獄、監獄醫院或於社區內的精神病犯人提供精神病評估和治療,
以及為法庭撰寫犯人的精神報告。
透過真實案例,讀者將能理解他們如何鑑定這個人有病、
有什麼病、這個病對犯罪行為的影響,以及對其刑責的建議。
◎十個真實案例,反映社會不能忽視的問題!
弒母的孩子、殺了寶寶的母親、
手刃前夫女友的女子、拿刀恐嚇兒子的父親……
本來正常的普通人,為何突然跨越道德邊界、法律底線,
犯下罪行,成為被告?
◎是精神病讓他們殺人,還是社會逼他們犯罪?
原本正常的她因丈夫外遇,有了一個破碎的家庭,
前夫新女友禁止她探訪女兒,甚至疑似施虐……
她難以成眠,陷入憂鬱,卻遲遲得不到她需要的幫助。
──當社會無法提供幫助時,
他們是不是只剩下「自己解決問題」,這個選擇?
◎因為他有精神病,理當被如此對待?
她智商略低,自小就常被強勢大姐欺負,
出嫁以後,迎接她的卻是小叔與丈夫的暴力,
她想照顧自己的寶寶,卻沒有能力,終於失手殺了孩子……
──當社會不願正視、接納精神病時,
病人要怎麼得到正確的對待及相應的治療?
◎因愛而生的病,如何找到出口?
青春期的他,因為在意異性而開始減肥,
沒想到因此得到父親的認可,
為了父親,他勤奮減肥到犯了厭食,
父親卻視他為家恥,讓他壓抑成疾,開始偷竊、偷吃……
──為了家人顏面,他無法坦承病情,
若非因為對重要他人的愛,這些人,怎麼會犯下罪行?
作者簡介
法醫精神科醫師
何美怡
資深法醫精神科醫生,英國倫敦大學內外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犯罪學)。
2005年至2012年8月期間,於香港醫管局唯一的法醫精神科部門任職精神科醫生,現為私人執業精神科醫生。處理超過二千五百宗個案及撮寫二千多份法庭報告,亦曾多次獲裁判法院、區域法院及高等法院邀請成為專家證人。
在香港著有《失常罪──法醫精神科醫生的代告白》、《失常罪2──法網中的異色世界》和《不在場證人──法醫精神科醫生工作手記》,亦在香港《頭條日報》撰寫專欄「+ve思」,偶爾以專家身份出任電視台節目嘉賓,講解有關法醫精神科的問題。
專業資格
• 英國倫敦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9
•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2003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2008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2008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