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之的詩也沒有初期現代詩人刻意經營的詩意張力或煉字修辭,沒有大陸詩人那種宏大想像和時空架構,也沒有當今香港流行的生活瑣細與柔情語調。他有自己的表達方式。(節錄許迪鏘序文)
關於本書 《千簷萬雨》為 AJ 文學作品所發表的部落格名稱,《雲來了》是第一本新詩專輯,收錄自國三到大二期間之作品。早期的創作難免存在一些尚不成熟的作品,這是一本AJ開始學習寫詩的早期回憶錄。本人會陸陸續續在電子書或紙本市場中發表共多輯共兩千多首新詩創作,此專輯為入門級作品。如果各位同學喜歡,...
★本書收錄一百首「離式俳句」,搭配大量的精美圖片,呈現典雅精煉的風格。 ★李瑞騰、蕭蕭、白靈專序推薦。 ★特別收錄李瑞騰教授與作者的問答十則,幫助讀者更清楚、更深刻地認識作者。
1.本詩集分為六輯,共153首。其中不少詩頗有禪理,如〈禪來禪去〉、〈真空妙有〉、〈儂情〉....等,在現代詩創作領域中並不算多見。 2.甲木木擅用文字,且喜化用中國古典,成為新意。 3.詩人辛牧、成大國文系副教授林耀潾推薦
關於這本詩集。有些詩好喜歡,有些我不那麼喜愛。有時會公正,有時難免偏心。有些詩已經寫到某一個段落,有些則還要走好遠好遠的路。想起陳黎的〈木魚書〉:我所有的只是杜撰。
小詩是漢語新詩的重要品種。初期的新詩主要是從西方詩歌尋找出路,小詩開闢了向東方詩歌借鑒、向唐詩的絕句小令繼承的新路。其行數在十行以內,以至一行都屬於小詩範疇。
學科被當、爸爸中邪、爺爺耍笨鬧憋扭嗎? 因為這些事整天跟朋友抱怨你就太遜了,像《想我苦哈哈的一生》的瑟伯一樣,把生活裡最發噱翻白眼的不順心全都寫成情境喜劇吧! 失控的荒謬情節是日常生活最立體的切面。 如果日子一切順利從沒失控,一定是因為你還沒有認真過生活!
每個人命中都應該注定會遇見一隻獨一無二的烏鴉, 他會站在異質世界的交界處,隨時準備啟發一隻懵懂的鴿子。 「沒有一隻烏鴉真的是黑色的。」坐著的鳥打斷帕洛瑪。 「如果你爸稍微懂一點色彩學,他就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一隻烏鴉是黑色的。」 「有時候我會把『烏鴉』當成一種抽象的存在,為了不要忘記追尋更高遠的風...
《阿Q正傳》是響譽國際的中國近代小說,1921年開始發表於《晨報副刊》。作者魯迅透過阿Q這個小人物,嘲諷中華民族的病態,例如阿Q靠著「精神勝利法」,自我欺騙,極度自卑卻欺善怕惡,既可笑又可惡,既可悲又可憐。阿Q之名成為日常用語,影響之深遠由此可見。台灣作家楊逵,在1947年42歲時,將《阿Q正傳》譯...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收錄於魯迅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呐喊》。原文發表於1918年5月號《新青年》月刊,以一個「狂人」故事,揭露「禮教吃人」的傳統黑暗面。篇名、體裁取自果戈里的同名小說。
中國字是世界上最有趣、最奇妙的文字,每一筆、一畫都包含著深刻的涵義。 只要先了解其中的故事,就能輕鬆寫對字、讀正音。 這些字到底哪裡錯?為什麼錯?別再積非成是! 你能想像,基測考題的「百里侯」是什麼意思,學生都搞不懂,是否真的如許多學者、家長憂心的,現在年輕學子的中文力正在衰退中? 中、小學階段其...
《老殘遊記》,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藉主角老殘的遊歷,表達所見所聞,抒發所思所感。作者劉鶚以描寫功力見長,寫人寫景避用套語爛調,盡量以新詞表現,胡適以「前無古人」四字讚賞他這部分的成就。迥異於傳統小說以情節為中心的敘事模式,這部記事體小說曾被抨擊為結構鬆散,學者夏志清則認為其手法接近現代的抒情小...
《幼獅文藝》首發電子精選版!搶鮮看!創刊於民國43年3月,是發行期間最長的一本文學雜誌,也是國內目前唯一的、且願意關注青年文學發展的文學雜誌。提供本土文化、異國生活、大陸文學、日本文學、新詩動態教學等多樣內容。本冊精選將帶你尋找月亮、身心清香和一探荷蘭人的金錢觀。
《官場現形記》,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藉一系列獨立人物連綴成書,道盡官場醜態,所寫人事皆有所本。雖然結構雜亂散漫,情節雜遝重複,但因揭露政治的腐敗,捕捉社會的面貌,詼諧諷刺,讀來過癮,很受讀者歡迎,是清末多部描繪官場惡習的小說中最有成就、流行最廣的一部。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是諷刺小說,也可視為具有政治意涵的歷史小說。它又是一部影射小說,小說以狀元金雯青與名妓傅彩雲爲主線,所寫人物,以兩百七十餘位現實人物為原型,而多所影射。或許為了迎合讀者趣味,譴責小說之外,這部作品兼有狎妓小說的特點。
書中主人公自白:「只因我出來應世的二十年中,回頭想來,所遇見的只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蟲蛇鼠蟻,第二種是豺狼虎豹,第三種是魑魅魍魎。」此書描繪當代光怪陸離的社會亂象,從官場、商場、洋場到賭館、妓院,透過近200個小故事,呈現清末社會的面貌。雖然描繪生動,但也不乏缺失,魯迅等人便抨擊作者描寫誇張失實...
作者有感於中國經典,未經整理,閱讀困難,令一般讀者望而生畏,於是在1942年以深入淺出的筆法,要言不煩,引介中國古代文、史、哲經典。凡13篇,見解精闢,親切易懂,出版至今近七十年,影響深遠,是學子接觸經史子集的入門指南。
德齡在清朝宮廷,以女官身分,與慈禧太后朝夕相處兩年。本書以英文寫作,以第一人稱敘述,描述慈禧太后日常生活的起居、服飾、言行與習性,是對慈禧太后的文字寫真,是第一手觀察,也是宮廷生活的現場報導,這些資料頗有歷史價值。
透過主角艾莫瑞.布雷恩(Amory Blaine)對自身所唸過的書品頭論足一番之外,還透過艾莫瑞與大學室友、同窗之間的對談來討論各種觀念。對主角而言,大學時代的年輕歲月都是一個形成思想的過程。
從中文系出來的人,一般不容易擺脫古典的羈絆,常聽中文教師說,寫詩要有詩意,此中雖已不再專屬春風秋雨、流水落花,卻也離不開朝霞晚霧、燈影人家。當然,所謂詩意或意境本是中性詞,從古及今,並無非此即彼的標準。詞以小令為本色,卻也有蘇、辛之橫空出世。但如今倘寫大浪淘沙、虎嘯龍吟,則仍不免落於前人窠臼。跂之的詩無疑是現代詩,有現代感,沒有與古典若即若離的那種濫調。南帆論《7個人的背叛》作者群的話用在跂之的詩也挺合適:「沒有花腔高音,沒有風花雪月,沒有濫情和煽情,沒有一本正經,沒有脂粉氣,也沒有冬烘的迂腐或自以為是的知識賣弄。」(《華麗的枷鎖》,2010)
作者介紹
跂之,原名陳予望,香港大學文學士,中文大學文學碩士,香港大學佛學碩士,現職教師。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