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眷村當中獨特的情境場景、歷史記憶、生活細節是一段屬於臺灣人的珍貴歷史。這些過去的片段如何被重新製造或自造,以作品的形式重生,進而成為你我心中對於眷村的認識與想像?自造的「自」是眷戶、創作者還是正在閱讀這本刊物的你和我?本期眷村觀察學邀請讀者和我們一起從中尋找答案。
本期《眷村觀察學》邀請讀者一起回到當代臺北的眷村場域當中,從觀察空間中的日常行為與活動開始,探討過去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的「眷村文化」是否還有重新論述、轉化與詮釋的可能?同時思考,如今已然成為公共場所、開放給市民的眷村空間,是否能夠進一步成為誘發、容納新的日常生活的容器?
透過《眷村觀察學》的探索我們可以發現,眷村的生活及文化早已隨著時間發展,轉而在當代臺北城市中的眷村、老國宅、街角各處以及飄香的菜色當中顯露出來。或許我們可以將這些形象看作是一種「碎片」或是一種構成臺灣城市特色的「DNA」,它們早已不知不覺融解、滲透到現代台灣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因此,培養出辨識這些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