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世界無論獲得了什麼,都無法彌補在這場大戰中失去的一切。」 讓我們重讀一戰前的歷史,重新思考我們的時代,試著讓人類的未來走向和平與自由 暢銷著作《八月砲火》前傳 兩座普立茲獎得主芭芭拉.塔克曼平生得意之作 描繪一次大戰前歐美世界眾生相 追究繁華表象之下,山雨欲來的戰爭線索
本書提出歷史教育的三項基本要素:文本閱讀、證據概念、問題探究。書中不僅剖析歷史閱讀的基礎、試述文本證據的推演,還延伸提示如何帶領探究課程。作者長期關注英、美等國與臺灣的歷史教育,其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嚴謹的學術考證,以及富含多年教學的實務經驗,期盼能引領讀者從史學的萬千文字中尋得關鍵,一同培養歷史思...
本書試圖檢討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並梳理西方史家在這場衝擊之下,如何熔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為一體、拓展史學新道路,帶領讀者一探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之間的羈絆與聯繫。
本書從中國醫療史上的幾個議題出發,透過社會風俗、醫療技術、臨床病徵的探討,叩問「什麼是生命?」的核心命題。並期待藉由探索個體生命觀與整體文化不朽活力,將歷史學普及於大眾的內在與生活。
本書探討唐宋之際思想巨變的起點:安史亂後的儒家復興,尤其著重文人與儒家復興的關係;全書分為「總說」和「分論」兩部分。「總說」一篇為針對中唐思想變化起源與性質的大規模、長時期、結構性論述。「分論」九篇則是相關具體問題的探討,內容涉及中古心靈的基調,六、七世紀(南北朝末期至唐初)的思想狀態,安史亂後的文...
知識人、知識分子始終是余英時先生筆下最關切的對象。 在中國現代史世局動盪的百年篇章中, 知識人呈現了何種面貌?是否真的改變了自身及其國家的命運?
作者在分析康德之餘,各章節均附有基於作者個人哲學立場的「批判」,如作者認為應以「人類如何可能」來回答康德的「認識如何可能」之著名課題,以「客觀社會性」來理解康德提出的所謂「普遍必然」的「先驗」問題,以體用一源,一個世界的人類學本體論來對照以兩個世界的傳統為背景的康德本體現象斷然區分之二元論等等。
★新文化史權威彼得.柏克★ ★二十年經典著作全新繁中譯本★ ★售出超過10國版權★ 「假為真,真為假。這不是一場關於是否該使用圖像為歷史證據的辯論,更是關乎該如何使用。 」――新文化史權威 彼得.柏克(Peter Burke)
本書是英國19世紀學者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在當時期刊所登散文集合而成,主旨在討論基督教沒落後,英國應以何者作為人心之指導,作者提出之答案是廣義的人文文化修養,藉由討論當時英國時事來表達此立場。此立場塑造了今日英美大學英美文學授課及文學批評內涵。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各家各派如何評價歷史上的儒家人性論。除了總結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儒者思想之外,也包含了當代儒者與新儒家學派對於儒家人性論的批評與反思。
本書以歷史家為主軸,自諸多著作中挑選精彩的篇章,引領讀者一探究竟,希望讀者能因此知悉歷史的結構和方法,成為學習歷史的基礎,亦能從大史家在文章中闡明人世間的某些道理,感知其終極關懷。
本書主要以《史地學報》和《禹貢半月刊》,以及東北與西北史地為分析對象,探討1919至1949年之間歷史地理學興起的時代意義。
民國初年,胡適因為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把孔子的老師「老子」擺在了孔子之前,而遭受圍剿。首先發難的是竊取了日本學者武內義雄疑古謬論的梁啟超,其後陸續有馮友蘭、錢穆等國學大師加入戰場,與胡適筆戰。 一場中國學術史上最大規模的筆戰就此展開,而其核心動機就是「新儒家」與「疑古派」為了將孔子神化,奉其為中...
新資料●新觀點●新方法 歷史課本沒有告訴你的事 ★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毛筆字才是? ★「中原」在哪裡?為什麼華人自稱「炎黃子孫」?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先生,「家」在何方? ★為什麼夏商周三代王朝更迭如此相像? ★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在長江?
本書觀察中國國家與宗教關係、政治與經濟關係(即財政措施)、國家與工業化關係,探討如何將中國史整合進全球史,掌握到貫通多元地區而形成今日複雜世界的全球連結,以此取代侷限化的歐洲在全球歷史變遷分析中的地位;並透過連結討論「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環境議題,觀察歷史中的行動者之能動性及其運用,是如何有意識或無...
翻開課本,你看到的是怎樣的歷史? 太平天國是反封建反西方的愛國起義,抑或是和義和團一樣的宗教狂熱暴徒?文化大革命中,官方暴力遠遠大於民間暴力? 歷史記憶素來是政治權力試圖控制的對象,而校園作為新生代際社會化的主要場所,歷史教科書首當其衝,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爭奪的戰場。歷史如何被教授、歷史教育如何定...
跟著薛仁明讀《史記》,成王敗寇之間,打天下的道理竟與為人處世的門道件件相通;原本散盡家財只為刺殺秦王、面對黃石公的刁難氣得想暴打對方的毛頭小子張良,最終洗盡驕氣變得從容;喜歡捉弄他人,參加宴會時沒帶禮金也大剌剌謊報數字,還坐了上座的無賴劉邦,關鍵時刻卻有那麼強大的韌性與能量……一個個古人讀來與我們如...
「我欣賞蜘蛛於簷下或花間挺立結網,編織出既細密又精緻的網,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本書新舊文稿交織,猶如蜘蛛結網展現的那份毅力。」──陳三井 專研近代史超過五十年, 前中研院近史所所長研究菁華, 歷史學者陳三井的治史歷程, 更保存珍貴史料並為時代變遷留記錄。
歷史不是人名、地名、年代、事件的堆砌,閱讀歷史更非背誦強記。本書顛覆你對歷史的認知,幫助你批判性地閱讀史料,提出關於歷史證據性質的深入問題,有助於提升閱讀素養,培養歷史思維。像史家一般閱讀,當面對過往史實或今日的新聞事件,乃至工作及生活瑣事,你將更能看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及透析本質,有效地處理過去及現在...
麥田 Courant 書系第二彈! 英國一戰名相勞合喬治曾外孫女、加拿大史學名家麥克米蘭的八堂醒腦歷史課 擊碎你的歷史認知謬誤,重組你對過去的真實理解。 「人傾向用玫瑰色的濾鏡看待自己,但有時它也會投射出陰影。」 ~ 麥克米蘭
本書以少年錢穆在常州府中學堂的軼事作為引子,縷述錢穆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和新亞書院等院校的關係,以及他晚年在台灣講學和往來港、台兩地的情況。
本書為作者就其四十餘年研究中國歷史的實際經驗現身說法,以供青年史學工作者之參考。全書分為九篇,內容涉及基本方法、具體規律、論題選擇、論著標準及論文寫作諸問題,最後兩篇談努力途徑與生活修養,尤為作者特所致意,以為欲求在學術上有真實成就之最基本功夫。
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是唐德剛教授的周年忌日。唐教授是中國近、現代口述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由其倡導創辦,也是他的最愛,用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編輯的專集來紀念他,自然最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