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荀子菁華》取材於國學大師張純一編注《諸子菁華錄》,其自云編輯大意:「浙江書局向有二十二子刊本,本篇帙繁,博學者一時未能卒讀,茲就其切於實用者,擇尤采錄,名曰《諸子菁華錄》。」《荀子菁華》即為該書之一部。
本書為清代林豪所著《東瀛紀事》,記述清代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原書以古文書寫,為便利現在讀者閱讀,筆者將其譯寫為現代中文,書名題為《東瀛紀事—戴潮春事件》。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新書》、《世說》、《新書》、《劉義慶世說》,劉義慶(403—444年)編撰。《續世說》,宋代筆記小說,孔平仲編著。
《霧社事件寫真帖》發行於日治時代昭和六年(1931)二月十日,作者海老原興(耕平),記述霧社件始末,書中附錄林寫真館館主進入霧社戰地攝影及總督府警務局提供的戰場照片約一百張,以影像記錄霧社事件。
中國古典艷情小說主要是指明末清初時流行的性文學市井小說。 明朝晚期,由於政治黑暗與社會動盪,傳統以來的道德觀念逐漸瓦解,社會思想轉向追求個人性靈與道德解放,加上商品經濟發達,消費能力提高,使得春宮畫、艷情小說等滿足人們娛樂需求的文藝作品受到歡迎,創作的數量達到高峰。這股風潮一直延續至清初,統治者以...
中國古典艷情小說主要是指明末清初時流行的性文學市井小說。 明朝晚期,由於政治黑暗與社會動盪,傳統以來的道德觀念逐漸瓦解,社會思想轉向追求個人性靈與道德解放,加上商品經濟發達,消費能力提高,使得春宮畫、艷情小說等滿足人們娛樂需求的文藝作品受到歡迎,創作的數量達到高峰。這股風潮一直延續至清初,統治者以...
《綠野仙踪》是清朝中葉著名的一部長篇小說,集合神魔、世情、歷史小說為一體。鄭振鐸將《綠野仙踪》與《紅樓夢》、《儒林外史》並列為清代中葉三大小說。
《醒世姻緣傳》,又名《惡姻緣》,明末清初長篇章回小說,共一百回,長達一百多萬字,以明朝正統至成化年間(約1436—1487年)為背景,描述冤冤相報的兩世姻緣故事,是繼《金瓶梅》之後,另一部以家庭婚姻情愛為主題及具影響力的長篇白話小說。書中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反映了明代末年政治、社會的黑暗腐敗現實。...
《臺風雜記》是日治初期殖民官員佐倉孫三來臺任職期間的筆記,內容包括臺灣文化、風俗、習慣、物產、生活等,總計一百一十二小篇,出版於1903年。
《姑妄言》是清初艷情小說,全書約百萬字,描述人情極盡淫穢之事,絲毫不遜於《金瓶梅》,而書寫鍾家、宦家、賈家、童家、馬家、阮家、姚家、易家、鐵家、鍾家等九大家族,人物複雜度的程度,更勝《紅樓夢》,可以說是一部奇書。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為歷來中國最受重視的一部文學作品。研究《紅樓夢》甚至構成了一門學門,被稱為紅學。
《幽夢影》,清初文學家張潮著的隨筆小品文集,文體屬於語錄體,共有219則短文,內容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生活品味、風花雪月、讀書論文、世態人情等方面的感懷與心得。寫作藝術與修辭手法,運用想像聯想、善用比喻、排比、對偶等技巧,文字簡潔、雋永,富於美學情韻。
《東坡詩話》為小說體制的詩話,記敘宋蘇軾生平軼事,這些軼事內容或多或少與他的詩詞創作有關,故稱「詩話」。
本書蒐錄了日治時期官方及民間發行的彩色版臺灣風景明信片共225幀,並且附錄123幀與內容相關的當代臺灣的風景照片,總計348幀照片。
《臺灣旅行記》是摘自民國五年(1916)五月,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校長何纘寄贈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臺灣修學旅行報告書》,內容包括該校學生邱文鸞、劉範徵、謝鳴珂撰寫的三篇「臺灣旅行記」考查報告。其中邱文鸞所著的部份即為本書。
《包公案》,又名《包公案-百家公案》、《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包公演義》、《包公傳》、《包孝肅公百家公案演義》,為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朱氏與耕堂刊本,共十卷一百回,內容為包公斷案、精察案情的短篇故事。
狄公案,又名《狄公案》,清代章回小說,敘述唐朝名臣狄仁傑屢破奇案、斷案決獄故事,總共六十四回。荷蘭外交家高羅佩(1910-1967)曾將本書翻譯為英文版本《 Dee Goong An》,後來又根據在翻譯中的體驗,自行改寫創作了《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說。
《飛花詠》,又名《玉雙魚》,全書十六回,敍述昌谷與端容居二人的愛情故事。兩人自小以一對玉雕的比目魚為婚聘信物,後因昌家、端家各遭逢變故而失去音訊,各自歷經曲折離奇遭遇,才子佳人終於團圓重續姻緣。
《玉嬌梨》,又名《雙美奇緣》,敍述才子蘇友白與與宦家小姐白紅玉(又名無嬌)丶盧夢梨的愛情故事,強調婚姻自主,勇於追求自由戀愛,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清初被文人評選為《十大才子書》之一。
《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以幽默、靈活、諷刺的筆調,揭露當時科舉制度的腐朽及政治黑暗,雖然所內容假託明朝,而實際則是描繪作者所處的清朝康雍乾時期的社會現實風貌。
《人間詞話》是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名著,王國維接受西洋美學思想的洗禮後,提出「境界」之說的新觀點,以此為標準,重新評價中國傳統詞人的作品,歷來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生於清光緒三年(1877),卒於民國十六年(1927)。王國維為近代博學通儒,在文學、美學、史學...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今蘇州)作家沈復的自傳體散文,大約創作於嘉慶十三年(1812)。「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1857年—1909年),筆名鴻都百鍊生(又作洪都百鍊生),共有正編二十回,續編九回,外編殘稿一卷,敘述江湖醫生老殘遊歷所見所為,由於文筆生動,又揭露社會問題,問世以來,大受好評。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敘述唐三藏帶領三個徒弟赴西方取經的神魔傳奇故事。《西遊記》自問世以來,故事中人物,例如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牛魔王等,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角色。數百年年,《西遊記》改編成為各種地方戲曲,漫畫、電視劇、電影、動畫片等,歷久不衰,廣受人們歡迎,其故事離奇,幻想豐富,曲折緊...
《金瓶梅》,又名《金瓶梅詞話》,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白話世情章回小說,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將《金瓶梅》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評為四大奇書,給與本書極高的評價。 《金瓶梅》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其真實身份不詳。小說的故事本於《水滸傳》中西門慶勾引潘金蓮,殺潘夫武大郎,最後被武松所殺的故事情節...
《水滸傳》是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描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被迫落草,起兵造返,最後接受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故事。 明代文人馮夢雲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金瓶梅》、《西遊記》並稱「四大奇書」;清初文人金聖嘆則評《水滸傳》為「六才子書」之一。 《水滸傳》故事源於北宋宣和...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傳》、《三國全傳》、《三國英雄志傳》,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將《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西遊記》評為四大奇書,給予極高的評價。 《三國演義》敘述東漢靈帝建寧二(169)年至晉武帝太康元(280)年間,群雄...
《閩海紀要》,為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南安人夏琳所著,敘述明鄭三代在臺灣的歷史,起於1645年,訖於1683年,以編年為體,紀事簡明,勾勒出東寧王朝(明鄭政權)興亡的這段史事。
《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出版於昭和十四年(1939),由臺灣國立公園協會出版,書中介紹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三處國立公園的概況、主要景點及旅遊路線,共蒐錄約130張風景照片,透過這些老照片及景點行程的介紹,可以讓我們認識當年臺灣的旅遊風貌。
這本書總計選錄了十八位作者、三十四篇台灣古文遊記,創作時期從公元1600至1900年之間,每篇作品都有詳細注釋,並同 時翻譯成現代白話中文,部份遊記作品,亦繪製地圖或附景點照片,提供讀者閱讀時的對照參考。
《臺中州國立公園風景》收錄了在臺中州範圍內的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的風景照片,主要包括新高山(玉山)、次高(雪山)、合歡山及大甲溪上游等山岳風光,總計20張照片。
本書蒐錄了筆者在網站發表過的「1920年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系列文章。1920年代,前後約10年的時期,可說是臺灣四百年來思想百花齊放,最多元燦爛的時代。左派的,右派的,溫和的,激進的,各種思想風起雲湧,各種主義燦爛並起,殖民地臺灣的知識份子,勇於衝撞當時的日本殖民體制。這段歷史值得我們回頭重新去認...
《風光臺灣》出版於日治時代昭和十四年(1939),由當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所發行的一本寫真帖,書裡收錄了約90張臺灣風景人文照片。 這是一本為促進觀光而發行的臺灣風景寫真集,目標市場則是日本內地的民眾,希望藉由寫真帖的宣傳,以吸引日本本土的遊客前來臺灣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