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引領學術,連結研究與教學
臺大出版中心以出版學術專書為主,教科書及一般書為輔。
邀請專家學者擔任叢書主編,建立各學門具有特色的學術叢書,如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臺灣研究叢書、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臺大哲學叢書、史學叢書、氣候變遷政策與法律叢書等。亦出版如《殷海光全集》、《教務雜誌》完整權威版本套書,及各學科叫好又叫座之教科書,如《大觀紅樓》、《像史家一般閱讀》、《微積分乙》、《種子學》等。
本書為二十年來第一本以客語構詞與句法為主的臺灣客語語法專著,深入探討構詞、句法、語法理論,可補目前客語研究之不足。結合當代音韻語法理論與傳統聲韻觀念介紹客語音韻、語法,亦兼顧語法理論與教學實務的原理,極具前瞻性,能幫助有興趣學習客語者快速掌握要領。
古典政府的階層式管理的治理型態已不合時宜,國家已不再是唯一的決策者。歐盟超國家與政府間兼容並蓄的區域組織也同時面臨傳統治理方式與新興治理模式的變遷和挑戰。在探討歐盟公共治理議題的同時,似乎也可思考我國政府現在面臨的政府與政策失靈的問題探討是否與全球治理議題有關,可以提供吾人處理公共議題及政府研擬政策...
歐洲聯盟研究乃一門跨領域的學問,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科技與能源等知識,不易由單一的外交、貿易或商法等專業範疇來理解,尤其是全球化時代需要「跨領域學習」(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除了具備本科系的知識,更需進一步培育多元化的專業素養。本書從歐盟本身所具備不同於一般...
歐洲聯盟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身為世界村的國際公民,你絕對不可不知的歐洲聯盟發展歷史! 從不同的理論切入,探討不同時期歐洲統合運動的發展,希望透過對歐洲聯盟整體或個別政策發展史實的鑽研,審視究竟是自由政府間主義,還是制度主義較能有效解釋歐洲聯盟六十年來的歷史發展。以不同的途徑,解析歐盟重要...
本書檢視歐洲各國在經貿合作的發展,從單一市場提高對於貨物、勞務、人員和資本的流通自由,到2007年里斯本條約通過後,歐盟共同商業政策之概念與範圍的重新界定。面對全球經貿情勢發展的日新月異,歐盟在經貿政策的相關爭論、倡議與政策,對以外貿為主的臺灣來說,實在是值得參考與借鏡的「他山之石」。
組織變革已經成為數位化時代的命題。而如何有效執行組織策略變革,也是當前學界熱門話題,更是組織管理者面臨的巨大挑戰。本書根據系統觀點,分別探討既有四種專案管理方法,釐清各自應用場景及限制,並透過具體實例來呈現其各別之運用。總結一套專案管理方法的實用框架,協助學習者推行組織變革專案工作,並落實其任務目標...
This is the first book on Asian countries’ strategies towards the EU. This book is therefore indispensable to any efforts to understand Asian leaders...
台灣野生蘭的數目已邁入新的高峰,累積四大亞科97屬超過470種。本書正是一本最新、最完整的台灣蘭科植物誌,帶你深入台灣野生蘭170餘年來國際與本土學者努力之下的採集研究歷史、最新的演化觀念,同時教導你學習分辨野生蘭的不同種類。無論你是專業分類學者、有志學習蘭科植物分類學的入門學子,或者是業餘野生蘭花...
Climate change and its adverse impacts on nature and human society are clearly felt. Who sh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Should anyone be held liable ...
法釋義學是一門探討抽象法律規範如何被解釋並適用在具體個案中的學科,因此肩負著銜接理論與實務、抽象與具體,以及法規範通案解釋與個案適用的任務,不論在德國或台灣法學的發展過程中,都佔有一席之地。本書以德國憲法釋義學在二次大戰之後的發展歷程作為討論標的,透過解析德國基本法秩序在戰後三個發展階段所陸續面對的...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在「2017年亞洲發展展望」中公布的預測,東南亞地區是新興經濟體中成長較為突出的,且東協國家蘊藏了豐富資源、充沛勞動力、與低廉的投資成本,因而吸引日本、韓國、我國與中國大陸等國的投資。而臺商在投資中國大陸之後,近年也逐步轉向東協國家投資,與中國大陸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間,形成更強烈...
動盪的時代,我們面對的是一場全球金融體系的大革命。隨世界貿易組織(WTO)與經濟體的發展,全球經濟競爭激烈,公司發展以國際化、集團化為主流,但臺灣二十年來,因企業集團發展衍生諸多掏空財經弊案,對財經秩序影響甚巨,各種以境外公司為工具、轉投資、募集資金等方式掏出大眾的金錢。就如同最高明醫生是醫未病之病...
本書以臺灣的社區治理為探討主軸,輔以非營利組織、地方治理以及國外治理個案比較等研究,充分體現臺灣公民社會及地方治理實踐的現況。透過對安全社區、醫療照護與社會福利服務、文化產業與節慶、地方教育政策、宗教治理,以及非營利組織治理網絡等地方治理議題的關心與投入,展現了臺灣的民主生機。
臺灣的地方行政區域、層級和名稱會隨著時間而變動,但地方面臨的公共治理與跨域治理難題依然存在。本書即是提供解決問題的相關線索,有助於促進地方政治與地方政府未來的發展。
面對六直轄市新局,我們更該從地方與城市發展、都會與區域治理等角度,思考如何改革都市政府體制的結構與運作。 本書聚焦於都會治理與跨域管理層面,充分依據理論與實務討論,分析臺灣及歐美各國的都會區面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潮流時,在政治、行政、民主與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困境及轉型。
要激進地談論女人,就不可能沒有爭議。 曾有學者評論她的主張:「非常容易被誤解,但很難被忘記。」 她曾遭受來自學界的排拒與敵視,並因為對於性的立場而飽受攻訐。 她是凱瑟琳‧麥金儂―― 英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主義法律學者與運動者。 本書是她訪臺演講的全紀錄,是她在臺灣刮起的一道思想旋風。
法律繼受與在地發展的辯證,是東亞法律研究的主軸,也深刻影響東亞國家法院的組織運作、功能定位與運作程序。 本書結合多篇論文,以東亞各國法院的建立及演變為經,以各國在法律規範上的繼受及發展為緯,呈現東亞的法院的運作實踐與理論發展,進一步掌握臺灣在此一東亞法院與法律繼受的脈絡下,如何呈現法院功能與法文化...
為補足國內都市氣候治理研究之缺口,本書從經濟學、空間規劃、社會學與環境科學等角度出發,著重在都市氣候變遷之治理、減緩、調適與空間規劃等面向。以都市作為氣候治理單位,不僅因為都市是最消耗能源的區域,都市面臨的災害風險與脆弱度提高,還因為都市已成為氣候變遷關鍵的行動單位。
本書以全球行政法途徑分析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京都議定書兩個國際條約,及其衍生發展的決定和規範,嘗試整理耙梳現行氣候變遷規範的形貌與規範定位,提供國內氣候變遷法律討論的量能基礎,期待促成台灣積極因應氣候變遷。
在當代全球秩序之下,氣候變遷議題一直受到「國家」的主宰,本書以國家利益中心主義作為全書論述與批判的對象,藉由氣候變遷議題,對以國家為本位的治理,尋求制度和理論的突破。 本書從法律角度提出因應氣候變遷的分析架構,聚焦於「全球治理」、「政策工具」、「關鍵議題」以及「制度規範」等四個面向,以臺灣作為立足...
人們能否跳脫國家利益本位的現實國際政治運作邏輯?氣候變遷議題要求人類將自身當作一個整體,以普世價值展開思考。 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文章,都是在「氣候變遷議題對法律體系造成衝擊,法律典範必須有所轉變」的主軸下寫成,從氣候變遷的高度,探索關於財務、決策、規範等議題。期待能以本書作為開端,引導更多人文社會科...
本書在習見的法制史研究方法之外,嘗試以文化解釋的方法講述中國古代法律傳統。作者認為,法律的理念與實踐都是有意義的文化符號。法律所揭示的,不僅是特定時空中的生活樣態,也是特定人群的心靈世界。而且,正像文化具有不同類型一樣,作為特定社會與文化一部分的法律,也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精神。
本書概觀王老師三十餘年來,不同時期的專業研究興趣和社會貢獻,從一九八0年代的土地使用與空間設施的層級性探討、消費空間與活動者的選擇及其論述的修正,乃至九O年代中葉迄今的近十年光陰對中國大陸城鎮與區域空間研究議題的系列探索。
日治記憶對於台灣後殖民具有什麼意義?何以在日本統治結束超過半世紀之後,二十一世紀卻有許多不同族群的台灣小說家重返日治記憶,深入探索日治時期台灣人的精神面貌?本書聚焦於知名台灣作家施叔青、李昂、郭強生、吳明益、甘耀明的長篇小說,另有一章主要探討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作者涉獵廣泛的相關文獻,細膩...
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樂記〉 漢傳統音樂的審美常因其對身心的安頓提昇而受讚賞,包括「耳目聰明」、「氣盛化神」、「英華發外」等等。本書探究雅樂身心效益之說在今日學科視野下的意義,採用跨學科的對話方式,不僅由古書的文字,也由音樂心理學、音樂治療、腦造影、樂...
本書以十九世紀晚期英國文學作品及其中譯本為研究對象,辨析文本與文化的(不)可譯性。 所謂翻譯,就是把以一種文字寫成的文本以另一種文字解讀和詮釋,其定義往往離不開上述局限於語文層面上的二元解讀。本書主旨,乃是從上述架構以外的文化角度,探討文化此一概念對翻譯和一個文本的「可譯性」所帶來的影響。
為什麼只有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為什麼只有臺灣值得中國終須一戰?為什麼只有臺灣對中國至關重要? 臺灣在中國近代數百年來政權的地位經常隨著種種因素而變動,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與外部強權的關係,並始終觸發中國領導人「必須控制臺灣才能保障中國大陸安全」的焦慮。本書運用多種史料,包括歷史檔案、政府宣言...
二十世紀上半葉,人類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洗禮,深感前景茫茫,特別是西方的知識菁英,對於西方文明的前景,更有諸多反思。殷海光翻譯德貝吾的《西方之未來》一書,正具有向國人介紹這波思想潮流的意義。本書共分十六章,分為三大部分,對西方文明的探討,層次分明。殷海光認為,因為德貝吾「採取視域是四進向的:從古至...
Mathemagical Cruise is not a mere collection of fun problems with clever solutions. It offers shining examples of how to approach problem solving.Each...
目前世界上約有七千多種語言,但到了下個世紀,可能其中一半以上的語言都會消亡,而且許多語言將在沒有任何文字記錄留存的情況下從此銷聲匿跡。這本書所探討的重點就是語言的消失對人類文明而言是多大的損失。書中除了提出廣博全面的見解,倡議如何搶救世界上日益萎縮的語言多樣性,亦同時讚嘆這些語言如何以諸多方法,讓我...
蘇俄這個國家已然成為歷史名詞,「反共抗俄」的口號也早被遺忘,盡為雲煙。可是,在1950年代的時候,對熱愛自由的人如殷海光而言,蘇俄則被認為是「世界極權暴政底發動中心」。因此,本著「自由人要反極權暴政,必須瞭解蘇俄」的用心,殷海光選取John S. Reshetar, Jr.的Problems of ...
建構「反共論述」,與共產主義思潮抗爭,力挽狂瀾,始終是殷海光的重要關懷之一。殷海光翻譯Massimo L. Salvadori的The Rise of Modern Communism(原書第一版出版於1952年),定名為《共產國際概觀》,正是他的努力業績之一。本書的翻譯問世,正具體展示了殷海光的思...
2024 年《Passion Worker 臺大職場人手冊》主題為「What's Your PLANe?」紀錄了 23 位學長姊的職涯飛行軌跡,並著重聚焦在職涯轉乘上,飛翔本應是自由、不受拘束的。希望透過一篇篇故事,鼓勵學生勇敢嘗試不同的職涯可能性,更開闊地看待前方的職涯選擇,並從中學習他們面對逆風...
本書為臺灣大學大一國文「史記」課程指定閱讀教材。閱覽此輯,可悉《史記》之微言大義,更得窺太史公文章之美。 本書由臺大中文系教師群共同選注。選材精當妥切,《史記》一書之精華名篇殆皆收錄,尤著重於表揭特出的人物性情和歷史情境。體例周詳完整,注釋簡明扼要,適合作為各大專院校教材及自修者入門之指引。
本書為學習BIM機電塑模的最佳入門教材。 BIM技術應用著重於工程專業與經驗,本書邀請專家進行機電設計,再以機電設計圖為基礎來講授BIM機電塑模之觀念與操作邏輯。本書除了扼要說明BIM機電塑模之相關知識,更藉由線上教學影片的輔助,讓讀者透過BIM機電塑模的實際操作,了解塑模之原理及過程中應注意之事項...
本書為《透過案例演練學習BIM:基礎篇》之續作,結合實務操作,以工程案例說明工程知識,為學習BIM技術應用的最佳入門教材。 本書挑選了BIM在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五項應用來做說明,分別是:結構分析與設計、能源分析與綠建築設計應用、工程數量估算、工程進度排程、協同作業與碰撞檢測。著重於應用BIM技術之基...
BIM技術應用著重工程專業與經驗,本書以技術證照考試之工程案例為經,貼近實務的施工流程為緯,講授BIM塑模之基礎觀念與操作邏輯,並非一般坊間軟體操作手冊工具書,亦非單純建構BIM知識體系之學術理論書籍。 本書除扼要介紹BIM基礎概念與理論知識外,經由線上教學影片的輔助,讀者可實際操作BIM模型之塑模...
本書以鋼構小廠房的實際案例,操作Trimble的Tekla Structures,希冀能使讀者認識Tekla Structures在結構領域的優點,並帶給讀者不同BIM工具之體驗。書中逐步引領讀者了解BIM基礎觀念、實際案例、上部結構及其細節,與模型的應用。本書著重應用BIM技術之基本概念及操作邏輯...
本書依3D建模實務的步驟流程撰寫,分八個章節,內容涵蓋SketchUp基礎指令操作、門窗元件建置、完整建構建築物模型步驟、模型彩現、圖檔輸出,以及與Google地形地貌結合的技巧。一開始應用簡單的模型實例,介紹SketchUp基本指令及其操作訣竅,希望讀者在3D建模時,養成正確繪圖習慣,讓模型檔案大...
本書主要針對高中與大學開始接觸程式設計的初學者,及想學好程式設計的讀者所設計。書中文字敘述力求淺顯簡潔,並以大量範例、片語、學習要點、風格要點等方式,逐步引導初學者進入程式設計的領域。 本書特色:(1)以片語為主,依據慣用寫法來引導初學者進入C語言程式設計;(2)透過「學習要點」、「風格要點」、「特...
本書藉由深入分析「郭店楚簡」諸文獻中的思維方式,並勾勒出從子思到孟子的思想發展過程,試圖闡明孟子「性善論」獨特思想的淵源在於郭店文獻。不但適合專攻先秦儒家思想的專家,對探索新的中國古代思想研究方法的學者和學生而言,亦是不可不讀之作。
亞里斯多德在《尼科馬哥倫理學》試著與一般流行的幸福觀對話,並非全面否定社會傳統,而是為了替它們提供合理及堅實的哲學基礎。這部著作的內容觸及諸多倫理議題:人生目的與幸福、運氣與外在善、德性、德性教育、道德責任、正義、不自制、友愛及快樂。儘管亞里斯多德是基於西元前四世紀城邦政治為背景思考,但本書對西方倫...
本書是台灣第一本針對台灣新移民族群傳播與傳播權,進行理論探討與實際調查族群閱聽人的研究專書,不僅豐富台灣族群傳播研究,對於製作族群節目的媒體業者以及族群傳播政策的制定者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作者站在為少數族群爭取傳播權的立場,調查新移民對移民族群電視頻道的需求,分析現有新移民電視節目接收與認同建構之關...
本書是首個非漢族易學的綜合性研究,它以原始文獻為基礎,以漢族與非漢族的文化互動及漢族文化在非漢民族的在地化為基本分析架構,以藏族、党項族、蒙古族、滿族、彝族、苗族及回族,一共七大族群為研究個案,探討中國非漢族易學的歷史軌跡、性質與特色。
《政治與社會》(分上、中、下三冊)收錄殷海光一九三五年以後發表於各報章雜誌上,有關中國社會政治問題之探討的文章。全書依照文章發表的先後順序排列編纂而成。讀者可從書中瞭解殷海光之政治思想發展的一貫脈絡,同時也可以看到一位熱愛國家與民族的知識分子,對當時社會政治最中肯的批評與殷切的期望。
殷海光的書評與書序文字,以原著脈絡為出發點,摘述原著精華,夾敘夾議,自立評騭之標尺,其聯想與思惟馳騁的天地,則似漫涯無際,發人不能言與不敢言,既往往啟人深思,也每每深中時弊。殷海光的這些文字,不僅是窺知他讀書治學的一扇窗口;意欲完整探究殷海光的「思想世界」,本書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意欲研究殷海光的「讀書世界」,追究殷海光的思想變遷歷程,本書正是不可或缺的史料;想要探討西方思想觀念如何導入當代中國/台灣思想界的樣態,本書則是深具代表價值的文獻。
殷海光曾「夫子自道」曰:「我們知識分子在這樣蒙昧的東方世界要救人,使東方露出一線曙光,唯一可行的大道就是從事文化工作,切實介紹西方的學術思想」。本卷收錄的文字,正是殷海光自身履踐這等主張的展現,。
殷海光畢生筆耕不輟,思想遺產,豐富多樣。他的論政文字,針砭所及,屢屢激蕩人心;他的學思著述,追問求索,更可啟沃靈思,發人深省。本卷輯佚補闕,總匯相關著述之大成,為引領讀者進入殷海光的學術思想世界,抑或拓展自我的知識思想面向,培育自身批判性思考的習慣,提供了最完整的文本。
殷海光的思想世界,錯綜複雜,其變遷轉易的歷程,具體展現了深具自我反省能力的知識人,如何困心衡慮,始終求索無止。《光明前之黑暗》與《中國共產黨之觀察》這兩部書,就是殷海光青年時期為抗拒共產主義潮流的思想紀錄。想要瞭解1940年代中期的中國知識人如何建構「反共論述」,這兩部書正是具有代表意義的史料;想要...
殷海光的文字,說理順暢,筆鋒積蘊,常帶感情,感染所至,實非時空所能限制。本書正是最好的例證。殷海光對自身如何被迫離開臺灣大學的歷程,娓娓道來,記讓讀者對知識人橫遭逆侮的命運,深感悲憤,也可「見微知著」,一覘黨國威權體制的本質。研究殷海光的生命史與其時代,本書正是不可或缺的史料和見證。
殷海光自1949年起執教於臺灣大學,育英無數,林毓生即為其一。1955年,林毓生開始師從殷海光,問學之路深受影響。1960年,林毓生負笈北美,與殷海光通信不輟,相知愈契。本書匯集雙方往來書信為一帙,保存了一段難得的翰墨因緣。從這部書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他們在追求純正自由主義的道路上,如何彼此互勉,奮...
《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這本書,既是純真深刻的愛情書寫,亦是兩個人相互扶持的真情紀錄。當然,由於殷海光的歷史身分及其時代背景,它更是珍貴的「私文書」一手史料。 率真之筆,終能寫出至真之情。不論是哪時期的信函,不論是兩位作者文字風格有何不同,然而貫穿本書且自始而終不變的是:殷、夏兩人長相斯廝守的信念與...
殷海光喜歡以筆代言,與朋輩、門生們神交翰墨。殷海光的書信,或抒懷言志,或論學傳道,或品鑑人生;時時發出妙趣之語,亦偶有現實處境艱辛之喟歎。其書信,理性與感性交織並融,其筆鋒則秉持一慣的特色──詞義縝密而餘蘊蕩漾。 本書是在盧蒼、林正弘與賀照田等人整理編輯殷海光書信基礎上,再大量地補闕增佚,盡可能匯...
《政治與社會》(分上、中、下三冊)收錄殷海光一九三五年以後發表於各報章雜誌上,有關中國社會政治問題之探討的文章。全書依照文章發表的先後順序排列編纂而成。讀者可從書中瞭解殷海光之政治思想發展的一貫脈絡,同時也可以看到一位熱愛國家與民族的知識分子,對當時社會政治最中肯的批評與殷切的期望。
本書總結作者近二十年深耕臺灣民間歌仔戲田野調查的研究心得,以「即興戲劇」角度切入,深入並完整的探索歌仔戲劇種藝術,透過學理分析,試圖為歌仔戲建立體系化的戲劇理論。藉此為臺灣民間歌仔戲獨到的創造方法發聲,豐富學界對於戲劇創作和表演的認知,並試圖為它建構理論。
以即興戲劇角度切入,挖掘歌仔戲過去未被認可的成就,瞭解歌仔戲如何憑藉「做活戲」出奇制勝,從鄉野躋身內臺戲院。 《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從歷史與發展、研究與運用、劇場條件與運作機制等層面,以講戲人、演員、樂師為主軸,剖析歌仔戲即興戲劇的創作和呈現,特別著重相互間的影響和合作,兼論人才養成。這部書豐富了...
透過對伊能嘉矩作品的分析,本書呈現伊能嘉矩及其時代;更透過伊能嘉矩,追蹤當代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 增訂版就伊能嘉矩的田野技藝、漢人社會研究、臺灣歷史書寫幾個部分,增加討論文字與圖片篇幅。附錄新增2014年以來臺灣與日本的伊能著作出版與紀念活動的情況。本次修訂內容反映本書初版以來讀者與學界...
不只是日本帝國史,更是東亞殖民地史!以整體性視野,掌握各地域的相互關連,重現戰前日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與占領區的統治樣貌。 研究臺灣史,自不可不將其置入東亞殖民地史的脈絡中相互檢視。本書分析1895至1945年「殖民地帝國日本」的異民族統治情形,並以東亞世界做為整體地域,探討「本國」的統治體制,...
本書呈現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並重現台灣電影史中失落的一環,並善用中日語的日記書簡、訪談、政治外交檔案等新史料解開歷史謎團,以*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跨界台灣電影人的足跡。看殖民時期台灣電影人如何在政治夾縫間,交涉、跨境並為電影藝術賣命。探索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
島田謹二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比較文學學者。他不但使「比較文學」這門發源於歐洲的學問在戰後的日本落地生根,而且也是一位教育家,培育出平川祐弘、芳賀徹、小堀桂一郎、龜井俊介等多位優秀的後進。他是日本近代比較文學的栽培者。可是相對的,他在臺灣所受到的評價卻相當低,他的真實面貌始終模糊不清,本書希望可以讓臺灣...
二戰,在一個文學少女的心底,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與刻痕?《漂浪的小羊》是一位天才少女作家的「抗戰」書寫,寫出了她自己,也寫出了她所置身的那個時代,寫出了二十世紀臺灣╱中國╱東亞人民的一個特殊的生命類型。 被譽為臺灣光復初期天才少女作家的陳蕙貞,於一九三二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本書《漂浪的小羊》為其十四歲...
英語世界關於臺灣早期歷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重新定位平埔族群在臺灣歷史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十七及十八世紀中國人口及經濟成長的趨勢,如何與朝代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共同形塑臺灣社會的發展? 清代中國的財政結構及行政體系,如何影響其邊疆經營政策的制定,及官方、漢人移民與原住民族的互動過程? 本書嘗試...
早田文藏,他是享譽國際的「臺灣杉」的命名者,也為臺灣建立8個新屬、1,636筆新學名,他的一生,成就出近代臺灣植物學的輝煌年代。 早田文藏(1874~1934),日本新潟縣加茂町人,16歲矢志於植物學,1892年19歲加入東京植物學會。1903年師從東京帝國大学理学部松村任三教授後,接手臺灣植物研...
透過蒐整小說家李渝未集結的珍貴文章,將她的生命遭逢、文學觀點與美學理念,一一輯錄其中。文字以寬宏視角體察人間幽微,包容生命悲喜,一如月印萬川,酣靜綿長。 李渝是二十一世紀華文小說最為傑出的作家之一,然小說出版之外,李渝同時也撰寫散文雜文、人物傳記、文學與電影的評論,惟因不曾結集,這些作品至今仍鮮為...
作為統治核心的專業法律人,對殖民地台灣留下了什麼刻痕? 本書是一本正統的法思想史學術著作,運用嚴謹、專業的比較思想史的方法,加入法社會學的觀點,追溯日本在臺殖民法律人──法學者、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思想的根源、特質,歸納其類型,並且深入地評價其影響。
從台灣人法學的觀點, 不管是德國法、美國法、或日本法, 適合台灣人民的都是好的法。 本書連結法學者、法學論述、政治與社會環境,本於歷史學、法律學、社會學的關懷,敘述台灣如何跨越3個世紀,經歷殖民、威權、民主等政體,彙整來自歐美日中的現代法學知識,建構出當下的法學內涵,並提出應超越歷史束縛的...
在現代性的脈絡中,運動文化充滿著性別、階級、國族的隱喻。 過去學界鮮少以運動的題旨切入,探討現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及身體圖像的特徵涵義。本書聚焦十九世紀西方藝術中運動文化的豐碩圖像和表現手法,分析現代身體的形塑和涵意。
本書根據作者多年授課經驗及在教學現場所面臨之困境,以「莎士比亞與演講藝術」以及「莎士比亞與公眾演說」兩門課為實驗,提出跨領域莎劇應用教學之嘗試,為華人世界首次將莎士比亞經典跨界應用於商管、演講、溝通等多元領域的教學設計實踐。
九二一震災是臺灣災害科學發展與政策改革的里程碑,為什麼有些地方的災損較嚴重?為什麼有些受災社區能夠成功復興?本書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等學者合作的成果,回顧臺灣地震科學,特別是九二一地震之後的研究發展。
從晚近的《俗女養成記》、《花甲男孩轉大人》,2010年代的《真愛找麻煩》、《回家》,再上溯至《流星花園》,台灣電視劇從被納入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就成為東亞流行文化圈一員,記錄著流行文化的種種趨勢和變化。 本書將劇集的性別展現置放在國族政治與中國資本和全球資本的競合脈絡中思考,探討在商業國族主義運作下,中...
《物聯網DEF》一書以臺大電機系「物聯網應用系統專題」課程與實作教材為基礎,著重部署(Deployment)、賦能(Enablement)及實踐(Fulfillment)等實務應用議題,歷經3年反覆修正後編撰而成。
為什麼以利潤為導向的台商,和以尋租為動機的中國政府機構,會認為合作符合共同利益? 本書從台灣觀點提出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解釋,並藉由台商之眼剖析中國獨特但影響全球的公民身分體制、機構化尋租與發展模式。 增訂版保存原書論證和資料結構,更新部分數據和資訊,修正筆誤和錯誤,並加上新版註。此外,精選數十張田野過...
本書主要針對高中與大學開始接觸程式設計的初學者,及想學好C++11程式設計的讀者所設計。書中文字敘述力求淺顯簡潔,並以大量範例、片語、學習要點、風格要點等方式,逐步引導初學者進入程式設計的領域。
本書嘗試以一嶄新的角度闡釋唐君毅先生的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系統地論述唐先生的哲學視域、文化理論與修養工夫,全書不但內容豐富,並有作者的獨特見解,其當對讀者了解唐先生思想的價值乃至當代新儒學的特色有所啟發。
本書以跨地域和跨學科領域途徑研究伍連德(1879-1960)。伍連德不只是大家熟悉的「抗疫鬥士」和「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他也是被忽略的公共知識分子、外交家、社會活動家、人文主義者、遊記作者和文史學者。作者討論的問題包括伍連德為何引進一群南洋知識人才?如何鋪墊現代中國的醫療和衛生體系?又如何將中國的醫...
任柯安把長期在中國山東鄒平觀察到的這種教育欲望,與「文化」、「治理」及「具地體現」的概念相結合,從地方脈絡、國家政策、歷史傳統、普遍性等層面,探索教育欲望的形成與實踐,析論什麼樣的因素促使它成為整體性的社會現象,並影響到家庭開支和國民經濟的優先順序、出生率、種族關係、治理模式、社會與政治階序等。
如果上帝存在,為甚麼祂不顯現自身,向世人宣示自己的存在? 抑或,根本就沒有上帝? 這是纏繞宗教信徒千百年的問題,在學界卻鮮有討論。直至1993年,著名無神論宗教哲學家J. L. Schellenberg出版本書,為「上帝隱匿問題」提供了嚴密的論證,轟動國際學界,隨即成為經典。本書博古通今,與...
亞洲民眾如何看待民主正當性 為紀念亞洲民主動態調查二十周年,本書邀集合作夥伴將研究發現集結成書。本書的第一部分包含十一章,這些章節奠基於先前已發表的研究,並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進行更新。
本書以泰雅族、太魯閣族及賽德克族為切入點,探討台灣南島民族和外在社會互動之動態過程,一方面關心其文化觀念在不同歷史脈絡下如何展現各自的內涵與實踐方式,另一方面探究地方社會文化在殖民統治、國家、資本主義、世界宗教等影響下,不同秩序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
本書以彼得柏格(Peter Bürger)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 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
台灣新文學的發展,以追風的〈她要往何處去〉為濫觴,發表於1922年,至今剛好一百年。在這一專輯的〈導言〉中,張教授將九篇小説平均分成三個階段:日治時期(1922–1945)、戰後(1945–1991)和當代(1992–),且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選錄的考量,一一加以説明。
本書為慶祝臺灣大學創校70年出版,中日文對照。為臺灣大學首度將前身臺北帝國大學17年納入校史,並收錄多幀珍貴老照片。紙本出版於1999年11月。
本書以平埔族岸裡社群作為主要案例,探討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除說明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如何在國家權力策略性的治理部署與底層──「熟番」與「奸民」──的對應行動和反抗下,生成與轉化之外,同時試圖闡明國家權力在十九世紀時於前述常態治理體制之外兼行運用權變部署,「兼用經權」,利用漳泉客社群分類矛盾分...
動力學是一門包含運動學和運動力學之基礎工程力學。廣泛應用在土木、機械、機電、航空、太空、生醫、輪機、營建、海洋、船舶、水利、運動科技等工程領域,並為當代先進技術,如機器人、電動車、無人機、綠色能源等相關產業發展必備的能力。 本書特色: ◆ 電影題材應用:融入生活化的電影題材,快樂學習。 ◆ 無須背誦...
遺傳流行病學發展至今已逾四十多年,相關教科書或參考書多為英文書籍,較少有中文教科書或參考書。本書各章節書寫清楚、流暢、對遺傳學及統計學已有基礎的同學,這是一本學習遺傳流行病學很好的教學與自學用書。內容循序漸進,解說類別與量化性狀遺傳分析的基本原理,讓學生瞭解如何透過遺傳分析蒐尋疾病的易感基因,以奠定...
馬若瑟是法國耶穌會士,康熙年間抵江西,晚年遭雍正流放於廣州。在江西,馬若瑟用文言文寫下短篇之作〈夢美土記〉,又用白話寫出中篇小說《儒交信》,俱屬清代所謂「傳教士小說」的嚆矢。本書勾稽上述馬氏著譯的隱意,揣度他筆下的關懷,一窺他風格獨特的文學世界。
strong text一本應用AutoCAD軟體作為繪製建築圖工具的專業技能教科書 本書精簡扼要介紹AutoCAD基本指令應用技巧及繪製建築平、立面圖相關專業知識,亦搭配線上示範圖例繪製教學影片,適合作為初學者或跨領域學習者入門教材。
一本以工程圖學、建築製圖為基礎的工程圖技能入門教科書 本書除了精簡扼要的講授圖學及建築製圖相關知識外,更能搭配線上教學影片繪製示範圖例,適合提供作為初學者或跨領域學習者的入門教材。
臺灣大學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創立時,臺北帝大即確立為一所綜合大學,陸續設置文政、理農、醫學和工學部。學部採講座制,由一位專任教授主持,帶領轄下師生於教學同時進行研究調查採集。除了有形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累積了無形的資產,並從中建構出臺灣各科學問的基礎。
宗教不該被視為透過客觀科學定義所框限出來的知識對象,而是社會論述所建構的對象。 臺灣是個充滿包容力的移民社會,新宗教與舊宗教並存、宗教輸入與輸出共現、多元宗教綜攝與融合,這些不同層面交織出臺灣的宗教奇觀。本書從社會學的視角,解析臺灣特殊的宗教景觀,嘗試提供理解宗教多元性及反省西方知識框架的可能方案...
台灣於1895年改由日本統治,過去「去衙門打官司」的台灣人,也開始改口稱「去法院相告」。面臨傳統中國式與近代西方式兩種國家法制的更替,人們的「司法正義觀」是否已被引導至新的方向,或仍延續著舊有觀念?這項法律觀的轉型,會因不同的社經階層、地域、性別等而有差別嗎?日治50年確實開啟了台灣人司法正義觀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