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蕃界展望》出版於日治時代昭和十年(1935),收錄當時泰雅、賽夏、布農、鄒族、排灣、阿美、雅美七個臺灣原住民族照片, 出版者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出版於昭和十四年(1939),由臺灣國立公園協會出版,書中介紹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三處國立公園的概況、主要景點及旅遊路線,共蒐錄約130張風景照片,透過這些老照片及景點行程的介紹,可以讓我們認識當年臺灣的旅遊風貌。
《風光臺灣》出版於日治時代昭和十四年(1939),由當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所發行的一本寫真帖,書裡收錄了約90張臺灣風景人文照片。 這是一本為促進觀光而發行的臺灣風景寫真集,目標市場則是日本內地的民眾,希望藉由寫真帖的宣傳,以吸引日本本土的遊客前來臺灣觀光。
《閩海紀要》,為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南安人夏琳所著,敘述明鄭三代在臺灣的歷史,起於1645年,訖於1683年,以編年為體,紀事簡明,勾勒出東寧王朝(明鄭政權)興亡的這段史事。
《臺中州國立公園風景》收錄了在臺中州範圍內的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的風景照片,主要包括新高山(玉山)、次高(雪山)、合歡山及大甲溪上游等山岳風光,總計20張照片。
本書蒐錄了日治時期官方及民間發行的彩色版臺灣風景明信片共225幀,並且附錄123幀與內容相關的當代臺灣的風景照片,總計348幀照片。
本書蒐錄了筆者在網站發表過的「1920年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系列文章。1920年代,前後約10年的時期,可說是臺灣四百年來思想百花齊放,最多元燦爛的時代。左派的,右派的,溫和的,激進的,各種思想風起雲湧,各種主義燦爛並起,殖民地臺灣的知識份子,勇於衝撞當時的日本殖民體制。這段歷史值得我們回頭重新去認...
《霧社事件寫真帖》發行於日治時代昭和六年(1931)二月十日,作者海老原興(耕平),記述霧社件始末,書中附錄林寫真館館主進入霧社戰地攝影及總督府警務局提供的戰場照片約一百張,以影像記錄霧社事件。
伊能嘉矩,於1908年5月獲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坪井正五郎教授推薦,負責撰寫吉田東伍博士主持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臺灣篇。於1909年2月編寫完成此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臺灣史書。 本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在每一地名辭條條目下,匯集該地相關的史料,重建該地的歷史沿革,每一辭條即為臺灣各地的...
《臺灣旅行記》是摘自民國五年(1916)五月,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校長何纘寄贈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臺灣修學旅行報告書》,內容包括該校學生邱文鸞、劉範徵、謝鳴珂撰寫的三篇「臺灣旅行記」考查報告。其中邱文鸞所著的部份即為本書。
本書是遲來少數由主體書寫的跨性別研究,重溯解嚴後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之前的社會過程,挖掘被婦運和同志所遺忘的生命存在,也建立台灣複數跨性別眾們的歷史感與主體性。
1921年4月,英國旅行家魯特夫婦橫越太平洋和大西洋,返國途中,他們從南到北穿越臺灣(西方人稱為福爾摩沙)。由於當時英國接納日本移民前往北婆羅洲開墾,魯特得以透過殖民地官員友人的介紹,成為臺灣總督府的貴賓,在總督府官員的隨行下遊覽日本的島嶼殖民地。 西方老牌殖民帝國管理者與考察者的目光,來到了...
1873年,美國博物學者史蒂瑞(Joseph B. Steere)遍遊中南美洲後,橫越太平洋,深入福爾摩沙島,遭遇平埔、福佬、客家等族群,走訪邵族、巴宰、賽德克、西拉雅、排灣等部族,記述各地風俗、生態、房屋、服飾、刺青、音樂等文化,誠為難能可貴的記錄。史蒂瑞的筆調風趣,是您神遊19世紀末台灣的不二導...
《臺灣蕃界展望》出版於日治時代昭和十年(1935),收錄當時泰雅、賽夏、布農、鄒族、排灣、阿美、雅美七個臺灣原住民族照片, 出版者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這本書緣起於大正四年(1915)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出版的《臺灣蕃族圖譜》,這本書是由有「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之稱的森丑之助撰寫編輯,當時先發行第一、二卷。原本計畫發行十卷,但後來因森丑之助不認同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大分事件」爆發後,轉移了森氏的注意力,而未再繼續完成後續的編輯工作。 昭和十年(1935),距離《臺灣蕃族圖譜》出版之時,已過了二十年。由於適逢日本領臺四十週年,具有紀念的意義,於是總督府理蕃課將原有的檔案照片,及二十年來陸續新增的蕃族風貌、理蕃現狀、蕃地風景等攝影照片,結集成為本書出版,題名為《臺灣蕃界展望》。全書收錄的照片超過340張,如今已成為珍貴的臺灣老照片,記錄了當時臺灣原住民族的社會風貌。
鈴木秀夫 原著,
Tony 黃育智 編譯,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站版主(網址:www.tonyhuang39.com)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