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眷村觀察學》邀請讀者一起回到當代臺北的眷村場域當中,從觀察空間中的日常行為與活動開始,探討過去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的「眷村文化」是否還有重新論述、轉化與詮釋的可能?同時思考,如今已然成為公共場所、開放給市民的眷村空間,是否能夠進一步成為誘發、容納新的日常生活的容器?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臺語課本九十年前就有了? 阿公小時候讀的三字經和百家姓是MADE IN TAIWAN的特別版本? 那個年代的臺灣孩子,都讀什麼書長大? 私家收藏珍稀蒙學文獻大公開 再現臺灣早期私塾師生互動場景 原來,臺灣孩子曾經是這樣長大的!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在一個動盪的背景之下,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們攜手打造了一個名為「眷村」的地方。在這裡,人與人之間的羈絆連結可以從空間布局與擺設當中透露端倪:和鄰居隔著一道紙門一同生活、在巷口與榕樹下談天說笑、以及穿梭在錯落房舍之間嬉戲打鬧的孩童們構成了一幅描繪眷村的風景畫。事實上,眷村內每天上演的日常生活進行式,正是人與空間在特定條件下互動展現出來的結果。
本期《眷村觀察學》邀請讀者一起回到當代臺北的眷村場域當中,從觀察空間中的日常行為與活動開始,探討過去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的「眷村文化」是否還有重新論述、轉化與詮釋的可能?同時思考,如今已然成為公共場所、開放給市民的眷村空間,是否能夠進一步成為誘發、容納新的日常生活的容器?
專題企畫
日常風景——眷村人物生活群像
日常實踐——當代眷村場域的空間觀察
日常書寫——畫出屬於自己的眷村五感地圖
思考眷村——當家成為文化資產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