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豐富的的史料與古地圖,加上大量田野調查結果,層層剖析、剝絲剝繭,挖掘出許多老地名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更替訛誤的地名舊說提出全新觀點。在地名與各種族群文化典故、地形證據的精采推理辯證中,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地名資料的重建與整理而已,更是亟欲被大眾重新認知的文化記憶,以最有骨肉血淚的面貌,展現在你我眼前。
在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別於學者的立論,更感受到作者一貫展現出來的,對土地和家鄉的渴望與眷戀,以及鍥而不捨、努力探求地名謎團的精神,值得讓你我深思、回味,從而開始留心身邊可能帶著古老的身世記憶、甚或歷劫重生後,才終能來到我們眼前的每一個地名。
台灣成為美食王國,不是沒有道理! 《蚵仔煎的身世》作者曹銘宗╳台灣史專家翁佳音, 這回話說重頭,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大航海時代的荷蘭官員穿燈籠褲?鄭成功平常上班要穿龍袍嗎? 日治時代的台灣女性會穿和服嗎?傳統客家女性的禮服也有南北之分? 支那風情的長衫原來就是旗袍?台灣中學生也愛帥氣的立領校服和俏麗的水手服? 橫跨台灣三世紀,44張考據嚴謹、重新繪製的人物服裝彩圖。
★本土意識抬頭觀察,臺灣價值加好加滿★ ★真材實料冷度超群,雅俗共賞別無分號★ 每日一冷集結全新七十則臺味滿溢、巷口飄香的島嶼蒐奇冷知識, 收錄翻遍課本找不到的史地故事、整理阿公阿嬤老記憶的風俗事典、 分享知道這要幹什麼的生活趣聞、傳遞這塊土地一家人的族群文化。 誠摯地再次邀請舊雨新知...
|從沙茶身世 探究臺灣特殊飲食味道的緣起| 沙茶原來是舶來品?! 源自東南亞 在潮汕地區出現的沙茶傳入臺灣後 成為寶島熟悉的醬料 在沙茶醬的濃淡香醇之間 訴說移民胼手胝足的創業故事 更是臺灣社會的一頁歷史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史明親自改寫,親筆繪畫,認識台灣史最佳入門。 ★第一本站在被統治的台灣大眾立場的台灣史。 ★原著百萬字精華濃縮,再收錄一百餘幅史明親繪漫畫。 ★本書另收錄史明首次曝光的文章〈謝雪紅的慘境〉。
《意外的國度》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台海兩岸兩個中國政權的存在──一個控制中國大陸,一個控制台灣島──常被理解為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的結果。蔣介石的國民黨遭毛澤東擊敗後逃到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共相抗衡的國家,從而創造出國際間棘手的「兩個中國」...
從吃早餐的小歷史,到飲食文化塑造現代文明的大歷史 就讓世界甦醒的味道──早餐!縈繞百年的文化美味,喚醒精氣神,滿足文化之欲 法國聖迪耶國際地理節獎、2008年聖德尼獎得主克里斯穹‧葛塔魯提醒我們:每天吃的早餐,早已累積了百年各國文化精萃!
文史作家 陸傳傑 暢銷代表作
按空間分布,由北到南,從西到東
將地名當作一把解開歷史謎團的鑰匙
解開時光堆疊形成的誤解,重新認識這片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
•「正港ㄟ」臺灣是指哪裡?
•昔日臺北城有個「小東京」在哪裡?
•臺灣有兩百多個以「竹圍」命名的地方?
•澎湖「媽宮」為什麼改名為「馬公」?
•基隆有五堵、六堵、七堵與八堵,四堵、三堵、二堵和頭堵到哪兒去了呢?
地名是人類活動的歷史產物,是地方居民因應地理環境因素,以及融合語言、歷史與風俗所創造出來的文化結晶。臺灣融合豐富的族群文化,包含原住民、閩南、客家、日本甚至是歐洲人都曾在這片土地留下足跡,共同交織出許多獨特且豐富的地名文化。
本書透過豐富的的史料與古地圖,加上大量田野調查結果,層層剖析、剝絲剝繭,挖掘出許多老地名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更替訛誤的地名舊說提出全新觀點。在地名與各種族群文化典故、地形證據的精采推理辯證中,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地名資料的重建與整理而已,更是亟欲被大眾重新認知的文化記憶,以最有骨肉血淚的面貌,展現在你我眼前。
「我希望不只是資料性的堆砌,而是把以往老生常談的地名源流,融入自己的感情經歷,以此打動讀者。」──陸傳傑
//上了大學後,在文史材料上讀到,澎湖的「紅毛城」應該在馬公風櫃里的風櫃尾,那麼我們舊居附近的紅毛城又是怎麼一回事?當時在澎湖,沒聽人說過風櫃尾有一座紅毛城……
十餘年前,我在「大地地理雜誌」任職,期間負責製作過一篇澎湖專輯,曾向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徵調了一批澎湖的空拍圖片。當時看到一張鳥瞰風櫃尾的空拍照時,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視覺,那不正是傳說中的風櫃尾紅毛城嗎?
至於我家附近的朝陽里紅毛城,也就是通稱的紅木埕又是怎麼一回事?//
☆大膽挑戰舊有觀點,為地名由來提出新說法
過去研究認為「堵」是指防範敵人入侵所築的土牆,但作者根據地圖上的判讀及實地考察,發現所有以「堵」命名的地方都是位於連續的河曲地形上,其特徵為河曲上的小山,推翻舊有的研究說法。
☆主題式地名蒐錄,研究老地名不可或缺的最佳資料庫
本書根據族群、地形等不同主題蒐羅各地方地名資料,是人文、歷史、地理、社會等學科研究必備的基礎素材。
☆豐富珍貴的古地圖與老照片,深入解讀臺灣地名的由來與變遷
遠從荷西時代的古地圖,到近代今人所繪的精細地圖,作者皆能以深厚的地名研究知識,解讀地圖內涵的豐富訊息,相當精采而實用。
作者簡介
陸傳傑
曾任《人間雜誌》採訪編輯,《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於1992年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因過去任職雜誌的採訪與文史踏查訓練,擅長以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文風,敘寫臺灣文史記憶。
代表作品包括:
《裨海紀遊新注》(榮獲2002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小太陽獎)
《南管賞析入門》(榮獲1995年有聲出版類金鼎獎)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臺灣地名的前世今生》(遠足文化,2014)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隱藏地圖裡的日治臺灣真相》(遠足文化,2015)
《被誤解的臺灣古地圖:用100+幅世界古地圖,破解12~18世紀臺灣地理懸案&歷史謎題》(野人出版,2018)
各界推薦
黃震南|文史收藏家
吳宜蓉|《開箱臺灣史》作者/歷史教師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