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討會共有十一篇文章發表,可以概略分為宗教與政治、聖經詮釋、神學反省以及信仰實踐四個範疇,從不同角度梳釐信仰與民主政治的關係及其中的諸多變數。這是本研究中心成立以來的第一場研討會,除了要感謝台南神學院的合辦並提供會議諸多方便外,林文哲牧師團隊的協助,中心研究員的積極參與、勝衍和仰德的行政協助,都是能讓會議順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基督教信仰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曾經扮演積極而顯著的角色,然而在民主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大到國際列強競逐、國內政黨傾軋的矛盾,小到政黨內部流派的利益的分配,甚至政治人物私人間的恩怨情仇都會牽動民主政治運作的走向與成敗。民主政治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因此成為基督徒信仰必須持續關注的議題。2020年的台灣大選,面對中國提出台灣方案的壓力,美、中貿易大戰所牽動的國際秩序重整,在在使得這場大選的複雜度增加,各種勢力的介入也更加明顯而嚴峻。因此本次研討會可以說是極具意義的信仰反省機會。
本次研討會有兩篇較特別的文稿,放在本書最後的信仰實踐部分。一篇是施正峰教授的「台獨學者從政百日」,另一篇是顏慧旻老師的「在愛中與他者相遇」。施教授專程老遠趕來參加研討會發表他作為一位天主教徒從政學者對這次台灣選舉參與的經驗及看法,並提供了上萬字的文稿,這些文稿雖然有些是分別在不同報章、雜誌發表過,經過他的篩選、編輯後,成為一段很有價值的背景歷史,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史料。顏慧旻老師的文章則是她長年關注的議題,對教會的權力運作與包容具以深切的期許與反思。特別納入本專書供讀者品賞。
希望這些研討會資料的出版能提供教會信徒一個反省的觸媒,也算拋磚引玉,激勵信徒對社會關懷做出貢獻。
本書內容是由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發起,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普世論壇、以及長榮大學神學院共同主辦「帝國與上帝國研討會」之文章集成。希望本書能帶給大家對「帝國」這個的主題一些範疇上的拓展與洞察,也對我們的宣教能有新領域的覺悟。
在面對這種劃時代的瘟疫挑戰下,教會與基督徒要如何因應,要如何扮演做為上帝僕人、使者的角色,以及在信仰、神學上有什麼調適與洞察,來從疫情經驗探查上帝的作為與人類的責任,教會如何思考在疫情中的宣教以及信仰團契的轉型?這些都是急迫的課題。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自疫情發生初期即規畫舉辦與此次疫情相關的研討會,...
徹底體驗沉浸式讀經 從詩篇編輯者的宏觀角度來看詩篇 也從微觀觀察詩裡行間的至微之處 ::: 作者謝挺博士爬梳一篇又一篇的詩篇, 看見了前篇與後篇的原文脈絡,隱隱蘊藏豐富的關連; 原來一篇深刻的詩篇,會因著鄰近詩篇隱隱的呼應,而疊加出更為豐滿的信息。
Vol.62 No.2 科學與信仰,我們來對話吧!──直擊5大現場 在科學世界觀稱王的今日,大霹靂、物種起源、演化論、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重要的科學理論與發現,幾乎決定了我們對於真實世界的理解。 那麼,這些影響人類生活的科學發現,和信仰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從眾人習以為常、掛在嘴上的科學與信仰...
Vol.62 No.3 隔離時代,如何教會? 當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擴散,「保持社交距離」與「避免群聚」成為所有人的共同關切,我們不再能夠面對面地聚集、頌讚、聆聽聖言、領受聖餐、傳揚福音,教會如何還是教會?更進一步來說,在疫情擴散之時,身處於世界之中的教會又該有怎樣的行動...
Vol.63 No.4 學習「自由」:何謂自由?如何自由? 當席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從二○二○延燒蔓延至二○二一年,自由的議題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不論是防疫政策中可能受到限制的個人自由,每個社會或國家因著疫情所造成的衝擊,其自由的程度也受到種種限制與威脅。除了當下的疫情處境...
Vol.63 No.5 解密基督教錫安主義──再思我們與以色列的距離 對不少人來說,基督教錫安主義或許是個陌生的詞彙, 然而,如果要了解我們應當如何看待以色列的復國 與猶太人回歸故土, 以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種種土地與政治衝突根源的話, 那麼,主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基督教錫安主義, 將是我們必...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提供平台,培養台灣新一代的神學家。藉著讀書會、研討會的舉辦,讓有興趣本土神學的年輕一代,鍛鍊研讀、寫作、發表。為了讓有志於本土神學工作的朋友容易踏上行程。中心一直希望能夠闢劃一些神學地圖供入門者參考。因此最近開始邀請了幾位朋友組成一個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編輯團隊。希望從...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提供平台,培養台灣新一代的神學家。藉著讀書會、研討會的舉辦,讓有興趣本土神學的年輕一代,鍛鍊研讀、寫作、發表。為了讓有志於本土神學工作的朋友容易踏上行程。中心一直希望能夠闢劃一些神學地圖供入門者參考。因此最近開始邀請了幾位朋友組成一個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編輯團隊。希望從...
本書為文集系列的第五冊,命名為「希望.使命傳承/處境化神學教育」,主要是討論神學教育的處境問題。書中涵蓋作者多年在亞洲參與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的經驗以及在台南神學院的教育與行政心得,試圖提供一個不同的進路與建議,讓在台灣與第三世界從事神學教育者的參考。 亞洲神學教育的處境與挑戰 第三世界的...
靈修是甚麼?讀經和祈禱又是甚麼?或多或少,我們都知道;或對或錯,我們都知道。不過,我們愈來愈少去深究靈修讀經祈禱是甚麼。 本書的寫作目的,不旨在教人如何靈修讀經祈禱,而是回到根本去認清和明悟這種種「屬靈活動」的本相,並呼籲信徒要走出操之於我或自我同化的歧路,繼而步向和投入真正的信仰生活。
信耶穌,可得著永遠的生命? 永刑是懲罰到永遠,還是灰飛煙滅? 既然上帝如此慈愛,祂最終會拯救所有人? 不少人相信,「死亡」是人永不能逾越的鴻溝。不少基督徒也相信,人的永恆歸宿是由他死亡時的狀態決定——義者得永生、不義者滅亡!人死後只有等待終極審判的來臨……
事奉中,到底誰是主角?是我們,還是上帝? 我們今天的事奉如此艱難,是否正因為事奉者也抱著「任意而行」的心態行事? 士師記時代是一個眾人都「任意而行」的時代,以色列民經常掉進高山與幽谷、拯救與沉淪的惡性循環之中,可從中我們又看到上帝的作為,怎樣透過充滿人性軟弱的子民及領袖而彰顯出來。 回到今天的...
復興是教會發展,人數增加? 復興不在乎人的主觀意願,其出發點不在乎人內心對現狀的不滿,或對一個更光明、更美好的將來的憧憬。復興乃在於神,祂忠於祂的聖約,這是祂要回到這百姓中間的原因。踏上復興路,首要是看見、明白、認同耶和華的旨意,並接受祂在我們中間所要展開的工作。
新書《耶穌44個神蹟的意義》逐一解開四福音裡耶穌所行的所有神蹟,透過闡述每一個神蹟的背景、含意、靈意、教訓和啟示,使信徒能夠更深認識耶穌基督和祂的權能,並祂極豐富的大愛和憐憫,以及祂答應人祈求的法則,從而使信徒懂得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隨時多方經歷信實全能的主。
創世記是整本聖經的舞台背景,又確實是一齣全人類的戲劇。這是一本關乎起源和新起源(即福音的黎明)的書。 包德雯向今日的我們生動地述說亞伯拉罕、以大人物撒、雅各和約瑟的故事,儘管這些都是古代的,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故事特別凸顯神是如何對待凡夫俗子的。神主動吸引我們歸向祂。祂的目的不是區域性的,而是世界性...
舊約所記載的古代以色列藉敬拜與上帝互動,維護與更新他們與上帝之間的盟約。他們在敬拜中採取示意行動(gesture),諸如節期的慶祝與獻祭,來表明與上帝的關係。他們也採用上帝的言語(utterance),諸如傳達上帝的誡命(講道)、指引與確據的聖言,來表達上帝的心意,並且採用人的語言,譬如獻上讚美、發...
國安法來了。從立法到刊憲,國安法對香港來說意味著什麼?未來的香港,將走向何處? 我們以 10 篇深度文章與評論,帶您見證港版國安法時代。現在只需 NT$99,即可獲得精美電子書,隨時隨地讀新聞。
「上帝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林前一27) 有些基督徒領袖可能懷疑這節經文對他們的例行事工是否合適,認為要傳講權能事奉,才能讓人信服。但如何才稱得上有影響力的領導? 受到葛理翰牧師尊為「當代全球備受敬重的福音派牧師」的斯托得,多年來旅行佈道的經...
行公義,好憐憫,本書作出最精闢又令人動容的解析! 自人類開始具有公民社會的雛形,關於「什麼是正義(公義)」、「正義的源頭從哪裡來」,就成了無數哲士辯論不休的話題。惟一能確認的是,若沒有正義之袍加身,英雄行徑頓形失色;沒有公理正義為前提,升斗小民的義憤填膺只是渲洩怒氣毫無意義。 長久以來,教會不太...
在苦難的世代信徒如何自處,找到安身立命的信仰資源?近年天災人禍不斷發生,苦難真實地與我們相伴。如果基督宗教的神學是以聖經、傳統、理性、經驗回應當前信徒面對的人生大小課題,作出以福音信仰為原則的反省與整合;本書藉香港神學院的專任講師,從聖經、文化及神學、牧靈及生命見證三方面看苦難的實況,剖析苦難的真相...
本次研討會共有十一篇文章發表,可以概略分為宗教與政治、聖經詮釋、神學反省以及信仰實踐四個範疇,從不同角度梳釐信仰與民主政治的關係及其中的諸多變數。
目錄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研討會叢書 系列序/黃伯和 5
民主與召命的距離 序/黃伯和 7
第1部 宗教與政治領袖魅力與上帝國的盼望∕李茂榮 11
宗教經驗、理論與歷史實例──再論John Rawls的公共理性∕劉俊麟 21
第2部 聖經詮釋先知撒母耳的難題∕莊雅棠 39
從路加福音4:18-19看國家領袖的召命和人民的抉擇∕曾昌發 55
第3部 神學與反省眾樹立王──選賢與能∕黃伯和 73
他們與召命的距離∕陳錦生 83
淺談基督宗教與民主∕陳文珊 97
上帝的召命與上帝子民的出頭天∕黃清立 108
基督教神學的民主觀:反思台灣民主的現況∕阮盛 121
4部 信仰實踐台獨學者從政百日∕施正鋒 135
在愛中與他者相遇∕顏慧旻 183
附 錄 研討會程序及與會名單 203
序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設立後的第一個研討會原本規畫是希望以【傾囊之愛】的主題,邀請各界朋友一起來解讀恩惠基金會與林澄輝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創辦人林澄輝先生夫婦的信仰、神學及社會實踐。由於參與的機構眾多,時間安排涉及較多考量。經過大家討論後決定把這個主題延到明年度作為第二次研討會的主題。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團隊因此重新思考今年度的研討會主題。為了配合明年1月台灣的大選,大家覺得從基督徒信仰的角度來討論民主選舉的實踐是個合適的主題。
本次研討會共有十一篇文章發表,可以概略分為宗教與政治、聖經詮釋、神學反省以及信仰實踐四個範疇,從不同角度梳釐信仰與民主政治的關係及其中的諸多變數。這是本研究中心成立以來的第一場研討會,除了要感謝台南神學院的合辦並提供會議諸多方便外,林文哲牧師團隊的協助,中心研究員的積極參與、勝衍和仰德的行政協助,都是能讓會議順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基督教信仰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曾經扮演積極而顯著的角色,然而在民主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大到國際列強競逐、國內政黨傾軋的矛盾,小到政黨內部流派的利益的分配,甚至政治人物私人間的恩怨情仇都會牽動民主政治運作的走向與成敗。民主政治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因此成為基督徒信仰必須持續關注的議題。2020年的台灣大選,面對中國提出台灣方案的壓力,美、中貿易大戰所牽動的國際秩序重整,在在使得這場大選的複雜度增加,各種勢力的介入也更加明顯而嚴峻。因此本次研討會可以說是極具意義的信仰反省機會。
本次研討會有兩篇較特別的文稿,放在本書最後的信仰實踐部分。一篇是施正峰教授的「台獨學者從政百日」,另一篇是顏慧旻老師的「在愛中與他者相遇」。施教授專程老遠趕來參加研討會發表他作為一位天主教徒從政學者對這次台灣選舉參與的經驗及看法,並提供了上萬字的文稿,這些文稿雖然有些是分別在不同報章、雜誌發表過,經過他的篩選、編輯後,成為一段很有價值的背景歷史,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史料。顏慧旻老師的文章則是她長年關注的議題,對教會的權力運作與包容具以深切的期許與反思。特別納入本專書供讀者品賞。
希望這些研討會資料的出版能提供教會信徒一個反省的觸媒,也算拋磚引玉,激勵信徒對社會關懷做出貢獻。
https://www.actt.org.tw/l/book02/
https://tcnn.org.tw/archives/64329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