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意識的從事本土神學的發展,應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年代末期、七○年代初期,在黃彰輝的開創性引介下,由台南神學院擔負了延續與拓展的使命。受惠於黃彰輝與宋泉盛兩代神學哲士的耕耘與啟發,台灣的本土神學一直在普世神學界佔有一席之地。也為台灣教會本土神學的發展奠定了優勢的環境,開拓了寬廣的空間。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臺語課本九十年前就有了? 阿公小時候讀的三字經和百家姓是MADE IN TAIWAN的特別版本? 那個年代的臺灣孩子,都讀什麼書長大? 私家收藏珍稀蒙學文獻大公開 再現臺灣早期私塾師生互動場景 原來,臺灣孩子曾經是這樣長大的!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台灣有意識的從事本土神學的發展,應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年代末期、七○年代初期,在黃彰輝的開創性引介下,由台南神學院擔負了延續與拓展的使命。受惠於黃彰輝與宋泉盛兩代神學哲士的耕耘與啟發,台灣的本土神學一直在普世神學界佔有一席之地。也為台灣教會本土神學的發展奠定了優勢的環境,開拓了寬廣的空間。
筆者於一九六九年進入台南神學院,時任院長的就是宋泉盛,八二年到紐約協和神學院進修,開始有機會與黃彰輝接觸(當時他在海外從事自決運動,時常往來英國與紐約之間),聆聽他的教誨。八三年受宋泉盛的邀約到韓國參加他與民眾神學家的對話,這一連串的神學機遇,開啟了我的本土神學之旅。也激勵我開始本土神學的書寫工作。九○年代中南神動盪,我把心力投注到「出頭天神學工作室」,希望實際的為本土神學使命留一線香火。從總會回到南神擔任院長期間,與長榮大學合作成立「台灣基督教與文化研究中心」,試圖把神學學術帶入大學,為台灣本土神學開創新局。後來幾經努力想在長榮大學設立神學博士學位課程未果,毅然引退後,受恩惠基金會的邀請成立「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Academy for Contextual Theologies in Taiwan)。一路走來,無論驚濤駭浪,從未對本土神學死心。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提供平台,培養台灣新一代的神學家。藉著讀書會(神學沙龍)、研討會(每年至少三次,兩次國內,一次國際)的舉辦,讓有興趣本土神學的年輕一代,鍛鍊研讀、寫作、發表。為了讓有志於本土神學工作的朋友容易踏上行程。中心一直希望能夠闢劃一些神學地圖供入門者參考。因此最近開始邀請了中心的研究員組成一個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編輯團隊。希望從歷史、哲學、社會學及文化的角度蒐集台灣本土神學之發展的相關議題、人物、作品及事件加以解說介紹。與此同時,也把個人多年來書寫的相關本土神學的文字加以整理,重新集結以文集型態出版,與資源手冊結伴做為本土神學的導讀書集。
本書為文集系列的第七冊,命名為「告白─ 宣認我信/根植處境的信仰」,這是從事本土神學建構最終必要達成的目標。也就是說第三世界神學從移入、翻譯、參與等三個階段性的奮鬥,試圖讓基督教信仰在本地處境中產生有意義、有貢獻的神學努力,最終必須轉為探索本土的歷史經驗及文化如何更新、改變基督教神學與教會的在地身分。前面三個階段的神學努力基本上都是以台灣人民與文化為對象(object)或是神學的目標,這一個階段則是反轉過來以基督教神學與教會的身分為對象(object),為改造的目標。這就是我們在本土建構基督教神學的實質意義。宣認所信基本上就是宗教教義重塑的基礎,也是信仰再告白的工作。本冊文集因此主要以本人針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一九八五年所制訂之劃時代的本土信仰告白所做的神學反省《釘根本土的信仰》一書,以及筆者主持「出頭天神學工作室」時代與陳南州牧師合編之本土的《基督教要理問答》為內容,附帶把同時間出版的《小教理問答》彙整在一起,作為有興趣對在地教理宣認做探索者的參考與依據。本書的主要關心是對傳統教義的重新思考與洞察,希望提供讀者對本土觀點的基督教教義作思考與反省的參考。
本文集的出版要感謝莊雅棠牧師、阮盛、張怡敏與黃以勒等編輯小組成員的協助。榮耀歸上帝。
黃伯和識於二○二三年八月三十日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