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到南非、哥斯大黎加、俄羅斯、斯里蘭卡,
一位台灣記者在動物孤兒院現場的深度觀察
犀牛、樹懶、棕熊、亞洲象、台灣黑熊與石虎的生存困境中
看見愛與重生的真實故事
人類的過去,與鳥緊密相依 鳥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 倫敦塔渡鴉、飛鴿傳書、感恩節火雞、達爾文雀、納粹黨之鷹…… 看鳥類如何影響文明進程,甚至改變世界!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放棄魚類之後, 我看到了世界的本質, 是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地方……」 曾獲「廣播界的普立茲獎」皮博迪獎 科學記者露露.米勒震撼國際媒體的處女作 揉合人物傳記╳自然科普╳自我成長 關於愛情、人生的真相,以及對科學的驚奇執著 一本難以界定,卻感動人心的奇書! ★《歐普拉雜誌》盛...
★國文課閱讀補充最佳文本★ ★為每一個閱讀經典的讀者,提供一條參考方法的路徑★ 一字一詞多詩意,一草一木總關情 穿越三千年旖旎時光,讀懂詩經草木中的浪漫詩意 古典文學和自然科學美麗邂逅的 《詩經》筆記體讀本
從羅馬帝國到中世紀以及現代,中毒是歷史上最令人難忘的死法之一。毒殺是暗中進行並且蓄意的犯罪行為,必須事先計劃。然而,帶毒性的藥草用於治療和施毒之間只有一線之隔――重要的差別只在於劑量!縱觀歷史,不同文化的人類在試驗和錯誤中學習,作者整理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有毒植物故事,有時則是嚇人的謠言。
想守護生物多樣性,就得先全盤了解它究竟是什麼? 一本由英國皇家植物園科學主任撰寫的人文科普書, 結合充滿啟發性的故事和最新科學研究,為我們展示生物多樣性的奇蹟!
本書主要介紹2023年與植物有關的科學新發現60篇,也有幾篇與真菌有關的文章。 作者 葉綠舒,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師,致力於科普傳播,著有《有邊讀邊學生物英文》、《番薯原來是外國人》、《植物與人類社會》、《老葉說ㄏㄨㄚˋ學》、《作物的故事》、《作物人類史:穀物與香料》。經營部落格「老葉的植物王國...
⚡首部橫跨電學、神經生物學、醫學的科普巨作⚡ ⚡2022美國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大眾科學和數學類決選⚡ ⚡讀完這本書,你將對「電」完全改觀⚡
第一本由野生動物現身說法 深入生命教育的動物生態小百科 你覺得「瀕臨絕種」這件事,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 你是否好奇他們的生活哲學,甚至是對死亡的看法? 你希望用不同的方式了解野生動物的生態習性, 並親口聽他們說說世界在他們眼中的模樣嗎?
以演化生物學智慧, 給予21世紀人類的生存指南 大膽!挑釁! 我們如何以智人祖先的大腦與身體, 應對現代生活挑戰!
第一本整合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的革命性巨著! 既然我們和其他動物都是由同樣的化學物質組成的,也有同樣的生理反應,為何人類如此獨特? 人類很特別,常常能不費吹灰之力地解決問題,當我們手上拿著大包小包走到家門前,馬上就知道怎麼伸出小指勾住門把開門。人類的心智活動也很旺盛:我們有同情心、道德感,懂得抽象...
◎南半球高寒植物山薰香如何跨越赤道來到中央山脈? ◎與加州巨杉齊名的東亞珍貴巨木就在臺灣! ◎臺灣唯一的特有屬植物華參你可曾見過?而它的姊妹竟遠在地球彼端的熱帶美洲? 第一部臺灣高山植物自然溯源史
有些菇,你一生只能吃一次。有些真菌,你不得不對它肅然起敬! 好吃的蘑菇不是植物,而是真菌,是一種「真核生物」,屬於「真菌界」。真菌除了以「菇」的身分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更存在於各個被我們忽略、卻掌握存亡關鍵甚至改變人類歷史的位置。當真菌難纏的菌絲開始暴走時,請當心了,它們有可能動搖國本、扭轉戰局...
●把牠們全都殺了! ●不准傷害任何一隻! 某些野生動物族群恢復的程度,讓牠們開始出現在人類的生活裡,例如熊、狼、彌猴等等。與此同時,則有更多人類搬進動物們的地盤。過去野生生物學界探討的大多是如何「復育」和「計算族群數量」,現在的問題卻逐漸變成「人類與野生動物的互動」。
一本關於古代 DNA 如何深刻改變我們對人類歷史重新理解的專書 哈佛大學醫學系教授、古代DNA研究先驅者 大衛.賴克重量級作品
二○一六年在南非的犀牛孤兒院,因為無意間被犀牛寶寶撞了一下,開啟了白心儀與瀕危動物的緣分,製播了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她與兩位攝影走遍世界七大洲,包括零下三十度的俄羅斯森林、高溫四十度的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以及地球上最難抵達的南極,從台灣的觀點出發,探討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深入犀牛、樹懶、棕熊,亞洲象、台灣黑熊、石虎等動物孤兒院,記錄動物面臨的生存危機。
.南非/犀牛孤兒院:目前在南非,平均每天有四頭犀牛慘死在盜獵者刀下。如果獵殺犀牛的行為沒有遏止,最快在二○二六年,將面臨滅絕的命運。犀牛孤兒院收容了超過五十頭小犀牛,最終目標是讓這些失去母親的犀牛孤兒有朝一日重回棲地,但為了讓牠們能夠生存下去,野放前卻必須「去角」。
.哥斯大黎加/樹懶孤兒院:誤入鐵絲網,野狗攻擊,高壓電線電擊,是樹懶送進孤兒院救傷安置的三大主因。在哥斯大黎加,許多原始林地都被剷平,這個永遠帶著微笑、地球上最慢的動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
.俄羅斯/棕熊:二○一一年以前,俄羅斯的獵人可以合法把棕熊從冬眠的洞穴挖出來獵殺!當母熊遭殺害,幼熊就被隨意丟棄。被幸運發現的,就會送到棕熊孤兒院照養。而曾是獵熊人的生物學家瓦倫丁.帕基特諾夫在原始森林成立棕熊孤兒院,救援失去母親的棕熊寶寶。至今一家三代全部投入在照護工作,已經成功野放超過250頭小棕熊。
.斯里蘭卡/亞洲象:在全世界亞洲象密度最高的國家斯里蘭卡,一個小鎮家族扭轉亞洲象的命運。他們把自家十五英畝的土地騰出來,成立大象收容中心,提供救傷和庇護,保育全球數量不到五萬頭的瀕危亞洲象。二十年來,收容中心已經照養超過八十頭象。
.台灣/台灣黑熊、石虎:許多斷掌斷趾,無法再野放回山林的台灣黑熊,被送到特生保育中心低海拔試驗站收容照養,這一群再也回不了家的落難黑熊,總是鬱悶悲傷,有的甚至還會自殘;特生中心三隻失親的石虎寶寶,從照養、訓練到順利野放,但在此同時,傷殘的石虎卻在野放後仍難逃死亡劫難……。
製作生態保育節目,很累、很遠、很貴,收視挑戰更大。各種艱鉅挑戰,濃縮起來就是五個字:吃力不討好。不僅要兼任製作人、主持人、執行企劃、攝影助理,還得自己安排交通、住宿、找受訪者,找經費……但觀眾的肯定與回饋,就是讓她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
跟隨白心儀動第一手的觀察與動人的文字,你將深刻感受到每一個瀕危物種的生存困境,以及因為人類的過度消費、開發,已經造成多少地球生物逐漸消失,甚至走向滅絕;而看到動物孤兒院裡的保育人士的用心用情、盡心照養,也讓人感動不已。白心儀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喚醒大家的保育共識,因「現在不做,以後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作者簡介
白心儀
畢業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電影傳播學系。現職東森電視台《地球的孤兒》、《台灣1001個故事》節目製作人/主持人。曾任TVBS新聞政治中心/國際中心資深記者,以及中天新聞國際中心資深記者。二十多年的媒體資歷,從前線的時事採訪到節目的製作主持,足跡遍世界七大洲南北極,依舊保持入行最初的熱血和熱情。2016年起拍攝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生態節目《地球的孤兒》,並以此節目作為一生的志業。
感動推薦
一口氣看完這本書,眼眶紅了很久。心儀善盡專業媒體人的責任,告訴我們:造成這些動物孤兒的不幸是人類,卻也只有人類的愛與理解能扭轉這些悲劇。——吳金黛/風潮音樂總監
這本書是心儀多年走遍世界的第一手觀察與心路歷程,希望你和我一樣,透過她真切動人的撰述,了解野生動物們面臨的困境,並加入守護牠們的行列。——黃一峯/四屆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這些可愛的動物孤兒原本諷刺地控訴著人類之惡,但孤兒院的努力卻也讓我們看見了「希望」。希望這本書能夠啟發人間更多的善和美,讓地球的孤兒越來越少。——黃美秀/黑熊媽媽‧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大地孤雛,生靈瀕危。這是一本傷心的真實故事書,也是一個個關於覺醒的故事;同時也是一本愛與修復的書,帶你看見殘肢傷痕,也帶你看見不忍與獻身。——陳浩/新聞人‧媒體顧問
記得那些你們拍攝的地球孤兒,你們是世界上少數與他們相伴相依的朋友。世界的孤兒,需要妳。——陳文茜/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
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孤兒》就深深感受到心儀對野生動物的愛與關懷。欣見她將這些經歷轉化為文字,我才發現原來這來自大地的一撞,激發出無比的力量。——楊嘉棟/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
我們需要白心儀這樣的記者,無畏地將鏡頭指向偏遠黑暗的角落,讓我們看見人類的惡行。讓我們用行動來拯救地球,以及這些地球的孤兒,就從這本書開始!——劉軒/作家‧講師‧積極心理學推廣者
(按姓氏筆劃序排列)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