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通往真相的唯一道路
歷史研究解讀過去,定義我們是誰。現今在尋找自我認同的路上,台灣史寫作再次進入繁盛時期。貓頭鷹出版特別與中研院台史所張隆志老師合作【島嶼新台誌】系列,以一冊一史料,如書信、照片、地圖、公牘文書等,延攬新生代史家共同詮釋島嶼的新歷史。
★史明親自改寫,親筆繪畫,認識台灣史最佳入門。 ★第一本站在被統治的台灣大眾立場的台灣史。 ★原著百萬字精華濃縮,再收錄一百餘幅史明親繪漫畫。 ★本書另收錄史明首次曝光的文章〈謝雪紅的慘境〉。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 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
大航海時代的荷蘭官員穿燈籠褲?鄭成功平常上班要穿龍袍嗎? 日治時代的台灣女性會穿和服嗎?傳統客家女性的禮服也有南北之分? 支那風情的長衫原來就是旗袍?台灣中學生也愛帥氣的立領校服和俏麗的水手服? 橫跨台灣三世紀,44張考據嚴謹、重新繪製的人物服裝彩圖。
台灣成為美食王國,不是沒有道理! 《蚵仔煎的身世》作者曹銘宗╳台灣史專家翁佳音, 這回話說重頭,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
這是一本帶領臺灣各世代讀者重返二二八事件歷史起點之書。 七十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官民衝突事件。在戒嚴期間,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相關研究直到解嚴後的一九九○年代,才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已累積出相當豐碩的成果。但作者陳翠蓮認為,關於二二八的研究「迄今為止仍然著重在整...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才開學就入伍!全班七星山挖戰壕。台北大空襲。跑到哪,炸彈就跟著我到哪! 兒玉町賣書、入船町擺攤、御成町勅使街道歡迎中國軍隊進駐⋯⋯ 國破山河在?事實遠比小說神奇。 日治最末年, 18歲少年學徒兵的台北記憶。 特別收錄:台北高校及高校生的台北歷史照片
本系列第一冊選用「書信」為題,從荷蘭時代到國民政府來台,重新詮釋八個歷史片段。「書信」是過去人與人之間往來的重要媒介,既承載事件、記述當時局勢,更埋藏個人情感、認知與思想。舉例來說,從荷蘭長官的書信,從荷蘭長官的書信,重探近代初期北臺灣的族群活動,一探冰冷大王的神祕領域與淡水地區的禁忌之山。葉榮鐘寫給妻子的溫暖家書,反映日本時代追求民主之路是如何地艱辛曲折。兩張寄自菲律賓的戰時明信片,講述這些「為了國家」前往南方的台籍日本兵的戰時經驗,最後這些明信片也成了他們給家人的遺言。柯旗化是臺灣50年來最暢銷文法書《新英文文法》的作者,深處獄中,僅能收到孩子用注音符號寫來的家書,正是記錄白色恐怖時期拆散無數家庭的例證。
本書的八段歷史,是個人的小歷史,也是描繪大時代的吉光片羽。這些留給後人的史料,不僅傳遞各時代的信號,更是一段段生動且充滿人味的台灣故事。基於此,我們希望能更正視史料的價值,以史料為憑,重新解讀臺灣史。書末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歷史愛好者運用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審定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陳建守、「故事」網站創辦人涂豐恩專文推薦
◎好評推薦
過往今來事情發生之後常只能藉現場遺址、留存物件、文字紀錄、圖像、影音、口傳等來保存歷史,文字紀錄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史料,文獻史料有公私文書之別,近年來私文書的日記蔚為新史料的風潮,人與人互通訊息的書信也是重要的史料,甚至會看到比較特別的歷史面貌。
本書所收八封信跨越三個世紀,涵蓋荷蘭時代的商務通信,Formosa king(鄭經)的外交信件,清帝國滿大人間的來往書函,清日政權交替時的劉家書信,有考察旅行中的船中信,以及臺人為聖戰遠赴南洋的平安家書,有「大人物」之間的私函卻決定臺灣大歷史的函電,更有在大監獄島女兒寫給在小監獄島父親的短信,這些書信的時空背景人物情境有別,也都各具特色,透過新一代的年輕臺灣史研究者的解讀闡述,呈現了寬廣的歷史脈絡,又有細緻的歷史內涵。
私文書的意義在於人人皆有歷史,看完這八封信所蘊含的臺灣史,讀者應該試著從身邊去發掘「第九封信」,或許那封信的字裡行間同樣會帶出精采的臺灣史。
──戴寶村(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祕書長)
作者簡介
張隆志
本書系主編。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台灣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台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台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台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以及中英日文學術論文多篇。
林逸帆
高雄前鎮、燕巢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享受著北高一日生活圈、學習著如何吃的歷史工作者。
石文誠
出生於臺中清水,移居臺南超過十年。目前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工作。博物館的研究員除了做研究寫文章外,還要擔任展覽策展的工作、文物的蒐藏,以及協助歷史教育推廣。因此,博物館的歷史學必須要與當代的社會有所連結、參與及回應社會的需求,歡迎大家來臺史博!
鄭螢憶
一個熱愛鄉土的雲林縣北港人,目前任職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學術專長為清代台灣族群史、歷史人類學、台灣民間信仰,曾發表關於清代熟番身分與番界邊區相關的數篇論文。長期關注台灣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番界邊區多族群互動的歷史。相較於在圖書館讀檔案,更熱愛從田野現場思考台灣多重歷史疊加的過程。
蘇峯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是個只要吃到正統府城碗粿(再配個魚羹),就能深刻感受到滿滿生存意志的臺南人。
莊勝全
屏東新園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化史、報刊媒體史、知識社會史。
著有《萬文遥寄海一方:淸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與《「小的」台灣史》(合著),及學術論文、翻譯與書評十餘篇。
陳柏棕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著有碩士論文〈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另有《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等論著。目前研究興趣為歷史記憶、口述歷史等課題。
曾獻緯
南投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著有《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目前研究興趣是臺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
黃仁姿
屏東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台北科技大學、政治大學,現為政治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史、政治史。著有《國民黨政權與地方菁英:1950年代的農會改組》。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曹銘宗 臺灣文史作家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許佩賢 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黃震南 文獻收藏家
詹素娟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蔣竹山 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
戴寶村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祕書長
薛化元 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