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丸事件,是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於太平洋戰爭中犧牲人數最為慘重的一次。
有多達212位臺籍海軍菁英在上戰場前就殞落,然而這段歷史卻只出現在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書中的一句話與數本論文中,透過本書,我們將:
保留他們消逝的記憶
同理他們從軍的心情
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
日本帝國最後的軍人,竟然是台灣現代國防的起點? 繼《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謎樣的清明上河圖》後, 日本知名新聞工作者野島剛從《蔣介石日記》出發, 走訪白團成員及其家屬,取得大量從未曝光的日記與自傳, 親眼目睹台灣國防大學祕藏數十年的白團書庫最高機密檔案, 耗時七年書寫時間,...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原來—— .十七世紀末,臺灣人就過著奢靡富裕的生活 .日治後期,臺灣人誤以為自己是日本人 .美國商人曾企圖殖民臺灣 十篇精采翻案,揭露影響今日臺灣發展的最重要史實! 一六八四年,臺灣被納入清朝版圖。三百年來,歷經甲午戰敗後簽訂《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開始長達五十餘年的日本殖民統...
關於臺灣你還想知道什麼? 七十則關於臺灣的日常逸聞、風俗文化、歷史變遷, 期待居住在這塊小小的土地上的你我他, 重新關注過往視而不見的趣味美好, 臺式生活好奇心再發現。
才開學就入伍!全班七星山挖戰壕。台北大空襲。跑到哪,炸彈就跟著我到哪! 兒玉町賣書、入船町擺攤、御成町勅使街道歡迎中國軍隊進駐⋯⋯ 國破山河在?事實遠比小說神奇。 日治最末年, 18歲少年學徒兵的台北記憶。 特別收錄:台北高校及高校生的台北歷史照片
在荒謬年代,愛國本身是值得死的罪愆…… 他們是台灣最後一代理想主義者, 這更是台灣最後一本良心知識分子的親筆回憶錄 1950年的青島東路三號,約是現在的台北喜來登飯店之地,當年是軍法處看守所,許多台灣精英知識分子,在這裡等待判決。侯孝賢電影《悲情城市》中,作家鍾理和之弟鍾浩東,即是從這裡走向馬場町...
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比你想像的更有趣。 《島嶼浮世繪》圖文並茂,生動描述當時的人間百態, 既鋪陳歷史的理解,也展現人性的洞察。 最新增訂再版,這是一本時空旅行指南, 目的地:臺灣,1895~1945。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每個發生在身邊習以為常的生活瑣事,背後都有值得說說的小故事 1895年後,台灣在日本的統治之下,踏上了現代化的路程。處於兩個政權、新舊時代之間,台灣人的生活則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除了髮型、衣服、房子等看得到的物質,在現代教育的開展下,腦袋裡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著迷於講述歷史故事的蔡蕙頻...
原定臺中省城為何轉移到臺北? 臺灣人也愛抽鴉片?裹小腳? 吳鳳捨生取義竟是教化樣版? 十一篇精采翻案,真實還原近代臺灣歷史的面貌! 本書以主題為縱軸、以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臺灣社會面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合珍貴圖片說明,完整呈現近代百餘年來的臺灣歷史真相!
《風光臺灣》出版於日治時代昭和十四年(1939),由當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所發行的一本寫真帖,書裡收錄了約90張臺灣風景人文照片。 這是一本為促進觀光而發行的臺灣風景寫真集,目標市場則是日本內地的民眾,希望藉由寫真帖的宣傳,以吸引日本本土的遊客前來臺灣觀光。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從沉沒到沉默-
回到一九四四年,二戰末期
深入走過皇民化運動、投身海軍特別志願兵
自美軍潛艦魚雷倖存的臺籍老兵訪談
歷史記憶與身分認同有緊密的關聯
重構屬於臺灣本島的二戰記憶
忠實還原日治末期從軍少年的生命經驗 1944年11月7日特設巡洋艦護國丸,艦長水野孝吉,載著300名臺籍海軍特別志願兵從基隆港出發前往日本。同年11月10日凌晨,航行至九州外海古志岐島燈塔海域附近,遭美軍潛艦(Barb,編號USS-220)魚雷擊沉。
護國丸事件,是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於太平洋戰爭中犧牲人數最為慘重的一次。
有多達212位臺籍海軍菁英在上戰場前就殞落,然而這段歷史卻只出現在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書中的一句話與數本論文中,透過本書,我們將:
保留他們消逝的記憶
同理他們從軍的心情
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
這批從軍的青年,出生於一九二〇年代、成長於殖民當局致力推行皇民化運動的一九三〇年代,在學校接受愛國教育,因而不少人懷抱著報效天皇的理想。
與此同時,官方也利用媒體動員、社會氛圍施加壓力,並透過警察對轄區內人員的掌握,以及各級單位發動集體申請,搜羅大多數可能符合資格的臺灣青年,致使個人無法遁逃從而只能「自願」申請加入,無數臺灣家庭,在當局鼓吹青年從軍、全面動員的壓迫下,受到強烈波及。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在視軍人階級為無上榮耀地位的日本帝國眼中,是兵源日益枯竭下不得不開放給殖民地臺灣的選擇。因此,他們是日本海軍菁英主義標準下,由全島選出的優秀人材,之後再從第一期(1,000人)、二期(2,000人)中,選出最優秀的600人到日本本土的海軍學校培訓。若以這兩期共有60餘萬人申請,經過精挑細選(600,000-3,000-600),在護國丸上的三百人,可說是當時臺灣青年裡菁英中的菁英!
因為終戰後國際政治局勢的轉換,使得他們就此噤聲,選擇將生命拼圖的重要一角隱沒於暗處。本書作者藉由多次訪談與收集臺籍日本海軍相關史料,留下臺灣人在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爭記憶。
本書特色
|可以不認同,不能被遺忘|
觀看歷史本就有多種角度,一九四九年後的臺灣歷史記憶傳承更是特別。討論到臺灣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記憶時,總有一些史實錯置與價值觀混亂,不論是日軍轟炸臺灣(實情為盟軍,主要是美軍),或當時為日軍出征究竟是愛國還是通敵?其實都是大歷史下,被時局擺弄小人物的悲情與無奈。
本書作者才三〇出頭,而非一般想像中的中年研究者,卻從研究所時期開始便針對二戰末期臺籍日本海軍之護國丸事件開始收集相關史料,因而開啟一段他與日治時期海軍的緣分,甚至透過研究,發現護國丸事件其中一位倖存者,竟然是自己血緣上的太叔公。
從不能選擇到不知為何、為誰而打的戰爭;困於恐懼而禁聲的年代,不被認同的身分,時光流逝,歷史的見證者終將在歲月中凋零,除了書面檔案,唯有這些以肉體上戰場相搏的生命能告知我們那段屬於臺灣島的真實一頁。每一篇證言,我們都保留了當事者的說法,即便在部分細節上可能有所矛盾,因為口述歷史的珍貴,在於每一位當事者透過記憶反饋了當下的心情、重現事件的三D模型,以不同角度讓我們得以反覆思考單一歷史事件。
推薦人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創辦人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謝仕淵
戴寶村|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臺北藝術大學古蹟文化資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