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白瓷,堪稱是促成東西方交流的最重要文物。1291年,馬可波羅帶回來自中國的第一件瓷瓶,從此掀起西方對白瓷的渴望與痴狂。艾德蒙.德瓦爾結合旅遊、回憶與史料的豐富之旅,引人入勝。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最新力作!! 入圍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這次,芭芭拉.德米克聚焦在中國數一數二最難潛入的地方──阿壩, 探究今日在中國邊緣生活的藏人,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 中國究竟急於隱瞞哪些事情...
★「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得獎作品 ★「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得獎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普立茲獎」歷史類決選作品 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 棉花帝國自始即為長年以來,全球奴...
一項傾國之力的文明試驗,一股不願被世界拋下的恐懼 漢字書寫 ◆ 科技革命 ◆ 權力運作 中文輸入法的起源,人機互動的先聲 現代資訊科技史上最重要、卻被誤解最深的發明 挑戰字母文字霸權 化不可能為可能 跨越五千年障礙 具有顛覆意義的技術創新 中文打字機的誕生,就是現代中國崛起與壯大...
Bon Appétit 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 從冰淇淋到番茄醬、從歐洲到亞洲,跨越地理的界線探討食物、語言、文化間的關係。 美食愛好者必讀的語言學家菜單全球史。 語言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任韶堂, 帶領讀者探索隱藏在食物中的全球文化歷史。 本書各章節的鋪陳比照正式套餐的順序,從...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繼政治思想史大師蕭公權後 第二本暢銷於西方的中國史★ 中國歷史三千年,蘊含著複雜多元的文明,然而「中國」是什麼?如何形成開展?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否為大一統概念的延續?迄今仍是常被忽略的課題。本書從歷史事件、思想家言論、經典文本與注疏等素材,議題式探究時代、人民與政治思想間如何拉鋸與磨合,如何以...
第一本以華人為主體的感覺史專書 ★ 強精固本,滋補升級 ★ 新版增加:戰後臺灣的壯陽藥發展史 西方妙藥大舉入侵,枯幹逢春,不可能這麼有效吧! 鱸鰻、蛇肉、鹿茸、雞佛,全都給我來一點! 阿公80老風流,就靠一針賀爾蒙? 為性事所苦的人們,何時才願意求診醫生? 威而鋼問世前的中...
後疫情時代,所有人都該讀的漫畫醫學小史 法國心臟權威說幽默故事,這樣學,一點也不難 疫苗|幹細胞|藥物晶片|心臟支架|基因療法|仿生眼|器官移植…… ●嚴肅科學+幽默故事,第一本以漫畫呈現的醫學史● ●法國熱銷6萬冊,三度改版,最受讀者歡迎的國民醫學史●
一個被忽略、淡忘的部落民族, 從北方的弱小部落聯盟,逐漸發展成代表東方大陸的強大帝國, 讓中原政權對其俯首稱臣,甚至成為了西方世界心中的「中國」。 屬於草原王朝的故事,就從「白馬」和「青牛」的相遇開始說起……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精選,《柯克斯評論》、《書單》星級書評 ★Amazon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類選書 ★Amazon 4.6星、權威書評網站Goodreads 4.29高分好評
「歡迎你來我家玩,但你不能在我家吃晚飯」 一位瑞典症候群男子的日常讀本 除了IKEA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關於瑞典,你還知道什麼?
蝙蝠俠,一位沒有超能力的英雄。 這位畢生懷著雙親死亡創傷的富家子,究竟如何成為英雄? 為什麼這陰鬱深沉的角色能席捲全世界流行文化,電影一再重啟呢?
橫跨數百萬年,涵蓋全球 人類傳染病的宏觀歷史巨著 微生物終究會適應人類創造的新環境 那些最嚴重的威脅,有可能我們根本看不到它迎面而來 了解傳染病的歷史,關乎你我未來的命運
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十四節氣,是農業時代的作息指標, 每個節氣有三候十五天,每一候各有不同的自然現象。 本書以乾隆皇帝作詩詳解七十二候的奧祕為開展,透視古人的生活日常。 ●一年起始的節氣不是立春是小寒? ●吃尾牙是臺灣特有的習俗?在何時出現?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跟哪個節...
《疼痛帝國》的故事始於同為醫生的三兄弟,雷蒙德、莫蒂默和精力充沛的亞瑟.薩克勒,他們撐過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窮困潦倒及駭人聽聞的反猶太主義。亞瑟曾在一間野蠻的精神病院工作,他找到了更好的治療方式,並針對藥物治療進行創新的研究。他在廣告行銷方面也很有天分,尤其擅長行銷藥品,還買下一間小型廣告公司。
《衛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好評推薦 二○一八年飲食作家公會大獎 十六世紀英國為尋找食物開始探索海洋、同時建立帝國。在此過程中,英國人消滅原住民人口,改變地景與農業系統;殖民地的精英餐桌上,擺滿宣揚國族威信的工具;植物的遷移,促成新舊大陸農作物的哥倫布大交換,這些發展所交織的食物網創造出真...
★《紐約時報》暢銷作者,《柯克斯評論》2015年最佳非小說獎、《書商》雜誌編輯選書
★《紐約客》雜誌譽為「最擅長說器物故事的大師」。
「對白色的迷戀,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
「我讀過《白鯨記》,所以我知道白色的危險,我想我也瞭解沈迷於白色的危險是什麼,就是被純淨所吸引拉扯過去。在它所構築的虛擬實境中,整個人被轉型和改變,你覺得你獲得了新生。」
一趟追索白瓷源頭的旅程,一個走訪瓷器串聯起近代東西交流路程的朝聖之旅。暢銷史學作家、國際知名的陶瓷藝術家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 繼《琥珀眼睛的兔子》之後又一力作,用半生的期待與準備,皓首窮經,18個月的時間,踏上白瓷的尋根與朝聖之旅。
他深入走訪了白瓷源頭的三地:中國景德鎮、德國德勒斯登、英國普利茅斯,檢視了景德鎮由盛至衰的過程,也補充了納粹德國時期,一段史書從未提及的殘酷白瓷史。發現,白瓷不僅是串連東西方交流歷史的最具代表性文物,也是一種堪令無數人以身殉職的危險迷戀。
1291年馬可孛羅將第一件瓷器從中國帶回遙遠的威尼斯,這是進入歐洲的第一件瓷器。從此全歐洲的王侯貴族,全都瘋狂地愛上了來自東方的CHINA, 並以超過金子的高價進口。
在這之前,歐洲能做出陶器與軟瓷,卻從未曾見過如此晶瑩堅硬又輕巧的硬瓷。
軟瓷一刮,上面的釉彩就掉了,硬瓷則不然。白瓷的主要原料是兩種:瓷土與高嶺土,看似單純,但四百年來歐洲皆無法破解,硬瓷的燒製配方成為中國的不傳之秘,以致來自中國的白瓷有如黃金般貴重。
十六、七世紀,天主教耶穌會士紛紛來到中國,以傳教之名進入康熙宮廷,或長住到景德鎮,當起商業間諜,以便近身觀察書寫陶瓷的製程,寫成書信報告,在歐洲出版。除了研究瓷器,也研究中國這個神秘、強大、富庶又美麗的國家的一切。整個歐洲陷入對中國風的狂熱,眾多王侯不惜萬金,迢迢買來精美China,蓋出瓷宮,進而渴望白瓷秘方,找尋頂尖煉金師,投入官窯一再嘗試淬煉……。
十八世紀初,1708年,歐洲第一件白瓷,終於在德國薩克森王奧古斯特二世的實驗室中,被成功地燒製出來。秘方被盜,流傳出去。
半世紀之後,英國商人,也靠研發精神,成功破解了硬瓷秘方。英國的Wedgwood,德國的Meissen成為御用精品,歷久不衰且愈發精美貴重。數十年後,景德鎮卻成了英國瓷器的代工廠。
1966年文革開始,景德鎮成了「破四舊」的對象。除了生產毛像、革命相關的主題,舊有的藝術創作和非關實用的設計都成了禁忌。中國數千年來,瓷器作為一項藝術精品,早就達到了巔峰造極的成就,卻在這百年之中迅速地衰退。
德瓦爾以溫柔又人道的眼光,委婉地走訪出一個個真實、動人、豐富的故事。24萬字的篇幅,無數典籍的旁徵博引,也完整地寫出了瓷器史的迷人面貌。無論是否對瓷器有所認識,接觸此書後都將深受此書的吸引。
------------------------------------------
「這純粹是一趟朝聖之旅,……一個走上白土山丘的機會。」
來自中國山丘的一小撮瓷土帶著一個承諾:它混合了正確的材料,它也許能存活過窯火的考驗,融入瓷器:半透明,明亮,純白。
八百年前,東方的瓷器經由貿易進入西方,迷住了帝王、煉金術士、哲學家、工匠與收藏者,四百餘年之久,他們無法參透瓷器的秘方。他們能製造軟瓷,卻無法燒出硬瓷。歐洲貴族與王侯全都渴望得到這萬用又有價值的物質的祕方。人們努力想解開這「白金」的密碼,而將瓷器溶解、打碎、燒化、輾成碎屑。
國際知名的作家與陶瓷藝術家愛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決定排除萬難,進行一場白瓷的追索之旅。他去了數個瓷器的代表性地點:橫跨瓷器原鄉的中國景德鎮,到法國凡爾賽宮、德國德勒斯登、英格蘭普利茅斯與倫敦,最後回到紐約。
起初,德瓦爾為了親眼看到一件十四世紀的蓋尼爾方堤瓶,去到都柏林,接著,他想看1291年馬可波羅帶回歐洲的第一件瓷器――一件白瓷罐子,造訪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每晚他看著自己多年來寫下必須造訪的朝聖清單,中國、德國與英國,清單越來越長,慾望越來越強;作為一位已經是皇家美術館收藏的國際級陶藝家,他的時間很寶貴,展期很緊湊,要讓他下定決心實非易事,但他為了一了心願,毅然排除萬難,就此啟程。他花了18個月,走完這趟朝聖之旅。
行前與路程中,他看了無數史料――從耶穌會士的訪華書信到王侯與煉金師的傳記、地區史,來驗證並述說這個全球性的執迷,未被打破的故事。他為了這次朝聖之旅已經準備了相當多年的功夫,出版過多本其他陶瓷著作。我們不得不深深佩服此書中他對這些史料的強大理解與靈活運用的能力,讓此書增添了大量旁徵博引的樂趣,從耶穌會士的書信、王侯的傳記、地區史以至於清朝庫府的收藏清單到詩詞,所有外行人看來枯燥的史料,經他畫龍點睛地安插與提點便顯然有意義。
而譯者林繼谷(目前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攻讀法學博士),在面對作者以英文寫出中國的收藏典籍史料後,還煞費苦心將其一一考究還原,若無以考究則盡可能仿真,也讓閱讀更為順暢,毫無隔閡,譯筆信實雅達,益增其可讀性。
如今隨手可得的白瓷,歷史上竟然是如此強大的鏈結,串連了東西世界。從一個點,就可以衍伸出前後脈絡的世界史、藝術史,相信是名瓷愛好者、史料愛好者的讀者在這本書必然會有的收穫。
作者簡介 |
艾德蒙.德瓦爾 (Edmund de Waal)
德瓦爾描述他自己是一位「會寫書的瓷人」。他是一位世界級的陶瓷藝術家,也是暢銷書《琥珀眼睛的兔子》的作者。出生於 1964 年英國諾丁漢,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主修英國文學,並在英國與日本學習陶藝;並出版過多本陶瓷相關著作。是目前文壇絕無僅有的一位對陶瓷藝術與人文歷史都有所專精的作者。
他最著名的是大型裝置瓷器,曾在世界各地許多博物館展出,包括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倫敦的泰特美術館、紐約高古軒畫廊和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等,並曾與艾未未、莎莉曼等人合作策展。
《琥珀眼睛的兔子》是他最個人化的著作,描述家族歷史與收藏,榮獲2010年柯斯達傳記文學獎、英國國家圖書獎、翁達傑文學獎,以及其他眾多文學獎項,並登上《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總榜第一名,現已譯成十八國語言。
《白瓷之路》出版於2015年11月,一出版便獲得眾多媒體與讀者一致好評,並贏得《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2015年非小說類最佳書籍推星號書評推薦。
作者網站:www.edmunddewaal.com/
譯者簡介 |
林繼谷
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律學院博士生,譯有《全球七大短缺》、《謬拉老師上學去》。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