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傳記文學》自一九六二年六月創刊至今,每月出刊,未曾間斷,發表傳記文字與民國史料兩萬多篇,字數逾億。本著「為史家找材料,為文學開生路」宗旨,以輕鬆雋永的文學筆法寫嚴肅的近代真人真事,為國家存信史,為名人留偉績,為平民錄親歷。主要內容包括自傳、評傳、年譜、回憶錄、口述史、名人日記、重要手蹟、珍貴史料、史事研究等,是中國近現代史最豐富的寶庫,深受海內外史學界與歷史愛好者青睞。

  • 電子書: NT$ 140

    作家梁實秋在文學領域留下了深遠影響,他的散文創作、文學批評、翻譯作品等,至今仍是文壇的經典。然而,梁實秋在語言教學方面的貢獻就較少有探討了。在他的努力之下,培育了許多優秀的語言教學人才。而他對教育的執著,也展現在對教學的嚴謹與熱忱,以及對學子們的關懷與包容。本期將介紹梁實秋自中國大陸時期與語言教學結...

  • 電子書: NT$ 140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與楊虎城於陝西西安發動兵諫,挾持了親蒞視察的蔣中正一行人,希望迫使蔣中正停止剿共,立即抗日,是為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此次事件改變了國共關係,也為後續歷史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戴笠是蔣中正最重要的親信,時任力行社特務處處長,專責情報特務工作,對於蔣中正蒙難一事是有責任的...

  • 電子書: NT$ 140

    一九四五年,以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畫上句點,擁有「民主兵工廠」後勤實力的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留下了大量的軍事物資。戰後元氣大損的國民政府與美方達成接收物資的協議。為此,分別成立了行政院物資供應局與中國憲兵司令部太平洋島嶼憲兵隊,以便有效處理相關事宜。本期的主角胡經謙,在抗戰時成為憲兵,...

  • 電子書: NT$ 140

    一九七○─一九八○年代,台灣曾兩度試圖研發並掌握核武技術,代號分別為「新新計畫」與「一二三○專案計畫」。然而,殘酷的國際現實,使得台灣面臨著美國層層管制和監控。最終分別因為「華盛頓郵報事件」和「張憲義事件」,以致遭到美方施壓而功虧一簣。這些歷史事件背後反映的是大國在冷戰局勢中的宰制地位。本期將介紹一...

  • 電子書: NT$ 140

    林文月教授,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是著名的學者、作家及翻譯家。二○○二年十月應哈佛大學邀請演講,丰采依舊。她一生的著作極為豐富,對海內外的文化界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她的成長過程,見證了大時代下的巨變和漂泊,也反映出一位優秀散文作家的養成,並透過她的文學研究、散文及日本文學翻譯作品展露出來。此外,她出...

  • 電子書: NT$ 140

    前國防部部長俞大維,在其任內曾經歷大陳島撤退、八二三砲戰等重大歷史事件。俞大維出身自浙江紹興望族,家族人才輩出,但他不落人後,在學術上充分展現才華。儘管他無黨無派,卻為國家奉獻一切。抗戰時擔任兵工署長,致力於兵工業現代化與戰時彈藥供應。抗戰後曾出任交通部長,來台後擔任國防部長,對於打造反共基地、建立...

  • 電子書: NT$ 140

    二○二二年十月,黃柳霜(Anna May Wong)成為美國硬幣上的首位亞裔面孔。她還是首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星的華裔女演員。二十世紀前期,黃柳霜身處美國方興未艾的排華氛圍之中,先前頒布的《排華法案》已使得華裔移民受盡歧視與欺凌。

  • 電子書: NT$ 140

    自胡佛研究所開放《蔣中正日記》以來,日記內容所透露出的各種資訊都成為海內外學者的研究範圍。其中,蔣介石的閱讀習慣便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從日記可知,蔣有固定和大量閱讀的習慣,長期以來,不少分析認為蔣是為了建立繼承道統的身影與樹立統治的正當性。但若深究其閱讀時的情境和書籍,則其動機未必只是為了塑造個人形象...

  • 電子書: NT$ 140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一位在敦煌學領域具爭議性的人物。千百年來湮沒在敦煌遺跡中的文物,於二十世紀初逐漸為外人所發掘出土,歐美學者前仆後繼前來一探究竟。以斯坦因為開路先鋒,捲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珍貴經典、文書,這些發現震撼了學術界,奠定了現稱為「敦煌學」的學術基礎。 敦煌文物的發掘...

  • 電子書: NT$ 140

    晚清以降,中國面臨越來越混亂和艱困的內憂外患之局勢,有識之士起身急覓救國之策。「辦報」成為一種啟迪民智的重要途徑,透過報紙,了解國內外大事,提高整體知識水準。為此,必須讓社會大眾養成閱讀報紙的習慣,使其成為與食衣住行一樣不可或缺的存在。被尊稱為民國「四大報人」之一的成舍我,主張「報紙救國」,認為報紙...

  • 電子書: NT$ 140

    一九三○年代的中國,處在內憂外患的危局。其中,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的中、日外交關係,便是值得探討的案例。中國當代重要思想家胡適積極地針對此議題發聲,不僅是提出外交政策方面的建言與批判,也努力地溝通日本社會,上至政界、軍界,下至一般國民,試圖阻止可預見的大戰狂潮。在胡適成為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前,他...

  • 電子書: NT$ 140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東亞地區進入兩極對抗的冷戰格局。國共內戰後撤退來臺的中華民國,積極尋求加入亞洲反共陣營行列,然而卻處處受阻。一九五四年九月中共對金門發動大規模炮擊,是為「九三炮戰」,催化了與美國軍事合作的進程。同年十二月二日,兩國代表在華盛頓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一九五五年三月三日正式生效。...

  • 電子書: NT$ 140

    孫運璿,一位在臺灣廣為人所懷念與敬重的政治家,抗戰勝利後來臺整建飽受戰火摧殘的電網,經手十大建設,推動經濟轉型,成立工研院,發展積體電路,為臺灣現今傲人的半導體產業奠定基礎,由於對臺灣有著卓越貢獻,使他被尊稱為「永遠的行政院長」。孫運璿的遠見與實作能力其來有自,早在抗戰前的「黃金十年」階段便已嶄露頭...

  • 電子書: NT$ 140

    張純如(Iris Chang),以《錢學森傳》《被遺忘的大屠殺》《美國華人史》等作品享譽國際,如此的明日之星正值閃耀光芒之際,卻於二○○四年十一月九日於加州自殺身亡。此消息令各界感到震驚與困惑,引起了諸多揣測和討論。她在深度報導方面的才華,展現在為「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寫作傳記上,也展現在為南京...

  • 電子書: NT$ 140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在聯合國軍投入朝鮮半島作戰之際,為了同時確保臺灣海峽穩定,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發布臺海中立化聲明,並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灣。

  • 電子書: NT$ 140

    十九世紀末,一位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到新大陸討生活的華工——丁龍(Dean Lung),原是一位鐵路工人的他,因緣際會成為了白人雇主——卡朋蒂埃(Horace Walpole Carpentier)的僕人。兩人很快成為好友,丁龍也進一步成為卡朋蒂埃的管家。在當時美國實施《排華法案》的氛圍下,丁龍希望中華...

  • 電子書: NT$ 140

    一九六二年二月,胡適病逝於臺北南港,享壽七十歲。自五四運動後,胡適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全國上下關注的指標,許多人推崇他,抨擊他的也大有人在。儘管如此,一向自詡為「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的胡適,除了政治場域及學術事業的成就外,他的人生哲學、對女性權益的關心、對家庭價值的詮釋,以及對人文教育的熱情等,都值得...

  • 電子書: NT$ 140

    近代以來,中俄關係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恩怨情仇,清帝國的積弱不振,讓列強在中國土地上予取予求。中華民國成立後,面對尚待紓解的內憂外患,急需如孫中山所言:「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蘇聯自然也是中國結盟的選擇之一。然而,從孫中山的「聯俄容共」以降,直至蔣介石「清黨」,中蘇關係始終起起伏伏。...

  • 電子書: NT$ 140

    自滿清土崩、民國建立以來,中國社會風起雲湧,動盪不安,政壇氛圍詭譎多變,政治暗殺成為一種常見的手段。許多國民黨元老如宋教仁、陳其美、鄧鏗、廖仲愷等人,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一一殞命。蔣介石在逐步掌握權力核心的過程中,與政敵亦有爾虞我詐的交鋒,其中之一即為胡漢民,兩人所代表的寧粵對立,甚至為政壇蒙上暗殺的...

  • 電子書: NT$ 140

    裝甲列車,係指裝備機槍、大砲及旋轉砲塔,沿著鐵軌高速移動的火車,其運載量與強大火力能支援友軍,並造成敵軍極大的損失與震撼。從十九世紀末開始,裝甲列車便已在戰場上馳騁。民國成立後,中國的鐵路建設漸成氣候,先前在俄國內戰中的裝甲列車部隊也逐漸引進,成為軍閥們的作戰利器。自此,裝甲列車參與了一場場的軍閥衝...

  • 電子書: NT$ 140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旅程,自清末民初以來,新舊事物在此交會,身處在大時代的每個人物,都應有各式各樣的冒險經歷流傳後世。然而在這兵荒馬亂的亂世洪流中,能留下隻字片語的人已是難得,完整記錄人生的更是彌足珍貴。本期的主角——鍾漢波將軍,透過他生前鉅細靡遺的記錄,讓我們得以一窺自民初軍閥混戰、中日抗...

  • 電子書: NT$ 140

    一九四六年六月九日,聖烽演劇研究會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第一次作品發表會。領頭的是獨幕劇《壁》和三幕劇《羅漢赴會》,由會長宋非我、劇作家簡國賢呈獻給社會大眾的舞台劇。

  • 電子書: NT$ 140

    民初被譽為「當代第一才子」的徐志摩,其才華洋溢卻短促的三十四年的生命歷程,就像璀璨的流星一樣,在世人驚呼聲之中離開人生舞台。他將情感投注在詩篇與散文中,令讀者吟詠再三。除此之外,徐志摩對女性議題的觀點亦是值得探討且重視的。

  • 電子書: NT$ 140

    清朝末年,在慈禧太后獨攬大權多年後,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大位傳給末代皇帝溥儀,並由其父親載灃任監國攝政王。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載灃並不是一位能扛起重責大任的人物,反而暴露出好逸畏事、優柔寡斷的性格。載灃無法選賢與能,只能倚靠宗室親貴,激化中央與地方、皇室與權臣、親貴派系以及滿漢民族矛盾等,這...

  • 電子書: NT$ 266

    一張支票、一處住宅、一枚戒指,埋下韓復榘倒戈的伏筆。 一冊孫中山遺札,攏絡數位川軍軍長,避免蔣系中央軍數千將士的傷亡。

  • 電子書: NT$ 252

    俞大維,一個民國史上最傳奇的國防部長。 他不是黃埔畢業,從未加入國民黨,不屬於任何派系,卻備受蔣介石器重,擔任了十年國防部長,陸海空三軍軍人無一不為他折服。在任部長之前,俞大維曾肩負兵工署長、交通部長,襄助駐美大使顧維鈞,斡旋於中美之間爭取經濟及軍事援助。國防部長任期中,單是金馬兩地的視察就超過二...

  • 電子書: NT$ 266

    本書介紹晚清重臣、洋務派領袖李鴻章的兩位洋顧問:德國人德璀琳(Gustav Detring)和漢納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翁婿兩人在華一生的活動。

  • 電子書: NT$ 266

    近代鐵路企業報刊,是中國鐵道建設近半個世紀波詭雲譎歲月的忠實記錄者。它歷經滄桑,如汽笛嘶鳴,為鐵道建設「鼓」與「呼」;它與中國近代鐵道發展相伴而行,絲絲相扣,聲氣呼應,是中國鐵道史乃至中國經濟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本書以年代為序,爬梳自晚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鐵路企業報刊脈絡。鐵路作為現...

  • 電子書: NT$ 175

    本書作者誕生於日軍侵華的硝煙彈雨中,孤獨童年隨國共內戰而結束,背負家屬遷撤台灣的「反革命」原罪,歷經中共建政後的「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反右」及「文化大革命」等各項政治運動,悲慘命運之枷鎖如影隨形。 最初被迫響應幹部下放政策,遠赴西安國棉六廠;復於「向黨交心」運動中,因現行反革命...

  • 電子書: NT$ 266

    本書著重在早期中文報刊(Chinese language press),內容大多涉及《申報》、發行《申報》的公司,以及初期數十年間總綰公司營運的美查(Ernest Major)。「申報館」成爲近代中文新聞媒體的起源,以及造就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

  • 電子書: NT$ 210

    他,抗日志士,被日本人關進監牢; 他,日本通,卻不認同日本。 他,坎坷不斷,終不忘他的理想、他的家園。 他,是記者,又是作家。 那麼, 親人怎樣憶念他? 朋友怎樣述說他? 學者怎樣分析解讀他?  

  • 電子書: NT$ 266

    第一套完整收錄杜月笙史料的傳記,重現民初歷史與上海灘風華

  • 電子書: NT$ 266

    第一套完整收錄杜月笙史料的傳記,重現民初歷史與上海灘風華

  • 電子書: NT$ 266

    第一套完整收錄杜月笙史料的傳記,重現民初歷史與上海灘風華

  • 電子書: NT$ 266

    第一套完整收錄杜月笙史料的傳記,重現民初歷史與上海灘風華

  • 電子書: NT$ 266

    第一套完整收錄杜月笙史料的傳記,重現民初歷史與上海灘風華  

  • 電子書: NT$ 315

    戴笠將軍,為一曠世奇人,屈指數近百年風雲人物,似無人能比他的生活境界更為廣闊,生活內容更為豐富。在國家內安外攘時期,他表面職司情報,為當局作耳目;而在實際上,各種戰鬥,無役不與。故言中國革命與抗戰史實,不可忽視此一曾膺重寄,苦守苦幹二十年,真正有功於國家的人。 戴氏早年孤寒,讀書無成,流浪多年...

  • 電子書: NT$ 280

    陳潔如親歷了蔣介石政治生涯最為關鍵的七年,她曾經是風光一時的總司令夫人,由於這一身分,使她得以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看到蔣介石如何憑著毅力和機運而躍為全國領袖。她憑借當年寫的日記,加上對往昔親身經歷的詳細追憶,留下了那一段歲月的詳實記錄。

  • 電子書: NT$ 280

    隨衛蔣介石之特勤人員的回憶錄 作者以一基層侍衛人員的眼光,從側面細節處觀察發生於國家領導人周邊的人與事。

  • 電子書: NT$ 252

    蔣介石縱橫政界半世紀的誄辭關係學! 這是一部關於蔣介石一生所撰誄辭之選粹與述評。蔣介石一生至少為一千五百多人頒誄飾褒,透過對傳統誄辭文化淋漓盡致的運用,蔣介石將喪葬禮俗和飾終褒揚溶入複雜變幻的人際交往,轉化為獨步政壇的文化資本,以作為維繫權力、穩固統治的技術。

  • 電子書: NT$ 315

    對現代中國而言,中日八年抗戰是國運最為坎坷時期。先是中國獨自面對暴強蹂躪四年,就連後方中心的重慶,也承受日軍戰略大轟炸帶來的巨大傷亡。在內外交迫的關頭,中國得到來自海外的援助。 陳納德在此時以外國人的身分,協助中國創建空軍,護衛中國領空,並組織志願來華的飛虎隊,為微弱的國力提供僅有的空中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