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我自覺受限於小小空間,該如何掙脫? 當生活被社會價值定義捆綁,該如何解套? 辛老師從《莊子》、《老子》為大眾解答人生難題! 生命哲學家辛意雲從人本自然的角度重新逐字逐句解讀古籍經典,破除莊子消極、老子陰謀的誤解。讓大眾打開心的視野,能從日常生活真實體悟莊老的人生哲學,是你我在現實生活就...
〈天志〉是墨子政治哲學中的重要概念,表彰出在「人」之上,還有一個最終的秩序主宰者,即「天」——擔任施予賞善罰惡的角色。
「非攻」中闡述戰爭對於國家的損傷,但也舉出商湯受天命出伐夏桀、周文王攻伐商紂為例,說明戰爭的「義」與「不義」。
在春秋戰國、戰爭頻仍之時,墨子提出「兼愛」做為學說主張教育大眾,提倡富含犧牲精神之愛,盼望從己身、家庭,更進一步延伸到國與國之間,逐步消弭暴戾之氣。
墨子相對於孔子或儒家而言,直接以「愛」、「兼愛」做為學說主張教育大眾,在「兼愛」篇中提倡「以行動惠利整體」,視人若己、愛無差等。
辛意雲教授在這一段講述中以法國思想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與墨子的「尚同」主張為對照,顯示對大多數民眾的福祉追求,是東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課題。
在紛擾世局中,古今兩相映證,墨子實無虛言。他的「賢才論」、「尚同說」,至今在現實世界的事務處理中仍是重要的關鍵。
墨子在這三章談到國家基本應具備的財力與國力,並指明無糧、無財、無兵力的國家,滅於百里之君也不足為奇。兩千年前的智慧之語,證於今日依然適用。
繼《論語》、《莊子》之後,國學大師辛意雲開講墨子。曾經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是史上第一個提出全民平等的大思想家。
當講授的章節接近尾聲,我們看到孔子的「君子之道」回到「知」:如果要成為君子,應該要知命、知禮、知言。為了求知,我們當「學而時習之」。
「謠言止於智者」,願每一位《論語辛說》的聽眾,都能從孔子的智慧篇章中習得從容的處世之道。
本篇的前三章記錄了孔子對天下局勢演變的觀察,也是他對身處時代的歷史總回顧。
要如何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在這樣的亂世中脫穎而出呢?孔子回答子路,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儒家文化雖然深深影響社會各層面,但一般人其實少有機會去真正認識《論語》這部經典。聽《論語》新解,現在,正是時候!
孔子育才無數,在漫長的數十年教育生涯中,社會環境、國家局勢也不斷變動。 讓我們一起透過辛意雲老師的分享,了解孔子如何平衡理念與現實,在亂世中既能持守信念,卻又順應潮流,教育出能隨機應變、固守道德操守的人才。
治國、企業管理,講求效率的同時,領導人須時時刻刻清楚掌握中心思想,避免隨波逐流、失去方向。讓我從孔子論治國的分享中,深入了解領導、管理的核心價值。
在國君與諸侯的治國方針上,孔子提出以「德治」為根本,以「仁」為精神內涵,以「禮」為行為準則。
從孔子與弟子的相處對談中,體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精神。
本卷從第九篇〈子罕〉、第十篇〈鄉黨〉跨入第十一篇〈先進〉,分析文本中敬語的細微不同、顯示社會地位有更嚴格的區分,從而說明論語前十篇與後十篇其實有時代的差異。 歷史的流變,於此見微知著。
孔子重禮,卻非看重形式上的儀與牲禮,而是特別重視發自內心的「敬」,故他能接受禮儀的用物隨著時代、環境改變亦隨之調整,但論及君與臣、父與子間的倫理,卻是不容改變。
《述而篇》記載,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良師就在身邊,有時以正面形象現身,激勵我們見賢思齊;有時則戴上過失的面具,警醒我們不可重蹈他人覆轍。您的身邊是否也有「良師」呢?
在愈是動盪的世代中,總是看見愈美好的人性光輝;在愈是缺乏愛的時代,愈是看見充滿愛的生命典範。
浩浩歷史中,每個時代都不乏像孔子與其學生一樣的「知識份子」,我們不禁好奇的想:如果孔子身處現代,他對這個時代的盼望是什麼?
孔子在里仁篇中,明辨「仁」的行止,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便是「愛」。而這樣的愛,不只是愛自己,更重要的是能愛別人。
孔子在八佾篇中,明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生活準則,與恰如其分的生存之道。 正如錢穆先生所言:「這是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方法。」「是開啟生命智慧、與中國經典寶庫的鑰匙。」
孔子在八佾篇中,語重心長的指出時代的崩壞、品格教育的危機。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學說,可以融入新時代思維,直接應用在二十一世紀的管理學和領導學。
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傳統國學之美和其中的生命經驗,讓您進而擁有生命的智慧與喜樂。
不論是您想從《論語》中學做人做事,或是從其中理出管理與企業的經營之道,本套有聲書都能引領您從最基本的層面認識《論語》的跨時代精神。
辛意雲教授賦予《論語》新時代的意義,他從「論語即人(仁)學」的原點出發,闡述《論語》的宗旨,談通識教育、情感教育與家庭教育,談《論語》對生命與生死的認知。兩千五百年前哲人的智慧,如今對新世紀的人們來說依然如此適用!
辛意雲教授主講的《莊子辛說》第八卷是莊子內篇最終完整講述,為求解析詳盡豐富,特別增加五集內容、2 張CD兩百多分鐘收錄。讓聽眾在足足有六百分鐘的第八卷中,聽到最完整的莊子精神。
莊子眼中的和諧,是「天與人不相勝」,自然與人是親合而不可分割的。真正可以理解這種關係的人,就是莊子所說的「真人」:「真人」無入而不自得,睡時無夢、醒時無憂慮,不因死生而哀樂,無拘無束的來去,「真人」就是這樣的奇人,也可能是許多人心目中羨慕的對象。
眼蔽於形而看不見別人的德行,這樣的以貌取人顯然是膚淺的,如果能夠看透俗情,發現事物的真實面貌,才能真正理解天地間的大美。莊子的提點在兩千年前就如此犀利!辛意雲教授的講述活潑生動有趣,那些精采的對話彷彿就在眼前發生,聆聽這樣精采的有聲書,莊子的精義更令人印象深刻。
在這一卷有聲書中我們聽著大櫟樹與木匠師傅的對話,立刻就瞭解了什麼是「無用之用」,莊子在這故事背後又隱藏了什麼樣的意旨,請聽辛老師娓娓道來。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讀過,這故事就是出自莊子的〈養生主〉篇,莊子以他最擅長的寓言方式,說明養生首要在順應自然之理,這樣才能像執刀十九年的庖丁一樣「遊刃有餘」,同時此篇也是許多成語的出處,莊子的精微妙語,特別在這些短篇對話中顯現出來。
在這混亂不確定的世代,唯有如同莊子所說,不要被捲入這是非、善惡的爭端、漩渦中,才能登高望遠,高瞻遠矚。看得到未來,才能思考出可能的道路。這才是莊子的大智慧之言。
「無用之用?這才是真正的逍遙」、「有空明如鏡的心靈,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莊子以輕快活潑的語言,對這個世界做出細緻綿密的推演,我們隨著莊子的寓言穿梭宇宙天地,忽而化蝶,忽而騰空飛升萬里之上,心靈視野無比寬闊,奇想玄思讓人聽得目眩神迷。
莊子的哲思與孔孟儒學殊異,但是透過辛意雲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述,您會更了解莊子所尋求的自由境界。首卷自<內篇‧逍遙遊>起講,每段寓言故事逐一講解,從神奇的傳說到其中的微言大義,讓聽眾心領神會,更認識莊子的千古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