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的值得相信嗎?──思考「相信」的本質
如果人類不相信某些看不見、不具體的東西,人類社會是不可能發展成現在「很複雜,但大致上可以運作」這個樣子的。
所謂「看不見、不具體的東西」指的不是鬼魂之類,而是商業、政治等等──我們必須相信貨幣能夠換成實物、必須相信存褶數字能夠兌現、必須相信能夠用金錢交易某些服務(包括政府的施政),也必須相信拿我們稅金那些人會真的落實他們的承諾。
不過這類「相信」的能力有時的確會把鬼魂之類目標也抓進來,而且老實說,當我們在面對意見不同的群體時,總會覺得對方的相信有問題──但對方其實也認為我們的相信有問題。這當然牽涉到大家有哪些不同的背景以及怎麼接收資訊,可是更基本、更該搞清楚的,是「相信」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會有哪些偏誤的可能?這與說服他人有關,也與理解自己有關。
我們的相信值得相信嗎?本期《犢月刊》,和你一起思考。
犢新聞 ‧ In-Depth News
1. 響應世界地球日,二手換購即日起跑!Readmoo 讀墨電子書推不限機種超優惠換購 mooInk S
2. 先把「教養」想成「不要讓小孩變成可能讓社會煩惱、頭痛的角色」就好──專訪吳曉樂
3. 【一週E書】我們是正義的一方。不過⋯⋯
4. 【果子離群索書】最後的遺作,以及愛與死的承諾:馬奎斯的《八月見》
5. 一場倒閉風暴,美國小型出版社寒冬降臨
犢人物 ‧ People
1. 「它是個非虛構作品,而這就是現實」──專訪4月店長胡慕情
犢焦點 ‧ Focus
1. 這相信到底應不應該相信?
2.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超自然?以及該如何思考怪誕現象?
3. 占卜師算得超準?愈模糊愈容易相信的「巴納姆效應」
犢故事 ‧ Monthly Special:試讀收錄
1. 四代女性一路走來的時光,是有著隱隱光輝的「明亮的夜」──《朗夜》
2. 在縫隙中發光的阿姨──《抵達安康》
3. 赤色浪潮下的東歐──《鐵幕降臨》
4. 接納情緒的能力,對小孩很有影響力──《別教出混蛋!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