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購買品項 | 售價 | |
---|---|---|
電子書 | NT$150 | |
天下雜誌(25期) | NT$2490 |
供應鏈3.0二部曲 台積遠征軍走出舒適圈
護國群山的未來
兩年的狂歡派對已經結束,半導體業進入還債(清庫存)時刻,
還同時面臨全球經濟衰退、地緣政治的空前挑戰。
台積能走出舒適圈,迎接跨國管理的真正挑戰嗎?
超越大立光的新股王信驊,董事長林鴻明有何啟示?
2022《天下》兩千大調查 台積艦隊衝十年 《天下》兩千大調查出爐,走過貿易戰與疫情,去年全台2000大企業營收、獲利,顯示出什麼新趨勢? 台積電,成為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但劉德音說,半導體產業還將迎來黃金10年,估計2020年至2030年這10年間,全球半導體「年產值」有超過1兆美元...
2022年中預測 懸崖邊的全球經濟 一掃去年底對2022的樂觀預期,今年2月以來,烏俄戰爭、Omicron導致上海指標性封城、全球物價上漲、美國聯準會加速升息,就連加密貨幣圈都出現大修正。 一連串的骨牌效應,讓全球經濟站上衰退的懸崖邊,岌岌可危。究竟接下來會怎麼走?《天下》提出四大...
4大衝擊下的未來學習圖鑑 變局新人才 學習的定位正在改變。 世界如此動盪,學習還有意義嗎?教育曾經是一張前人繪製的地圖,我們可以按圖索驥,如今它是一個開放式的羅盤,學習者必須利用自己的知識,自主探索這個新世界。 面對動盪的世界,傳統教室學習必須改變,學習必須變得無人不學、無所不學。O...
2023經濟大預測 迎戰五大逆風 新冠疫情意外造成了全球經濟大暴衝,但大潮水已要退去, 全球經濟即將進入衰退期,沒穿好泳褲的,恐怕會摔得很重。 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問卷調查指出,高達7成受訪的經濟學家, 認為2023年經濟恐衰退,歐洲與中國前景堪慮。 五大逆風襲來,個人與企業該如何...
守本份就輸了 PChome170億衰敗啟示 曾經的第一,為何市值只剩momo 5%? 22年首見衰退、去年賺不到1億、執行長閃辭! 》當很授權的詹宏志,碰上專注分內事的團隊 員工告白:會議常沒結論、產品上線才知自己人打自己人 》7起投資購併、招攬8位大將,為何轉型仍卡關 ...
2027台海終須一戰 中共圍台後,5年內勢必攤牌! 別當和平傻瓜!台灣不願意也要面對的事實: 矽盾保護不了台灣、台商「一中陷阱」、逼走外資、癱瘓電力、資訊心戰⋯⋯ 習近平「百年屈辱」撞上美國「制中崛起」,台灣如何創造生存空間?
又熱又冷!美國雙面經濟衝擊 整型診所爆滿、泰勒絲吸金逾700億 手機筆電卻賣不動,台廠也受害 高利率「痛苦之旅」燒到2026年 美國服務熱、製造冷,台灣出口惡夢恐更久 》消費轉向及時行樂,賺錢股換人當 》強美元持續!企業5問保命,AI、債券進場眉角 》保財富原則:降負債、減...
無界限電商戰開打 到蝦皮取貨、到全家當賣家、到Line直播下單 戰友隨時變對手>Uber Eats、熊貓開超市PK全聯、家樂福 線上線下無差別>蝦皮開超商,業界傳聞上看千店 新關鍵字>去中心化、賣家人格、快商務 跨界時代,所有產業都值得重做一遍!
國防戰略全解析:孤島變刺蝟 台海生存戰 一場軍演,把共軍威脅搬上全球雷達,而台灣變成前線。 習近平在這場中國國防軍隊改革後的首次「火力展現」, 透露出什麼危險訊息?台灣又該如何防衛自己? 兩大國防路線之爭,哪種才能有效嚇阻中共?
二十大解讀》如何在新中國做生意? 新紅色商人 習三任,將全力打造黨強力領導、自給自足的技術大國。 中國能因此富起來,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嗎? 面對中國變局,中美各自盤算擠壓,習近平第三任的舉國體制、自立自強夢,到底跟你我有什麼關係?
三大驚奇之後,台灣往哪去?
十一月的台灣有三大驚奇。
最後一個週末,台灣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創下三十多年地方選舉最大敗績。選前,民進黨在北台灣選情不樂觀眾所周知,但在執政已久的台南市、屏東縣也選得辛苦,著實出人意料。「抗中保台」顯然在此次地方選舉沒有奏效。(見20頁)
保台是社會共識,但愈來愈清晰的國際現實,卻令人對台灣競爭力的處境愈來愈焦慮。
第二個驚奇,是向來說話謹慎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竟在記者會上證實,台積將赴美生產三奈米製程。張忠謀退休後從不公開談論台積事務,此舉令人費解。但美國期待台積在美生產最先進製程,而非如先前外界理解的前一代製程,企圖昭然若揭。
這個消息引起一陣騷動,因為如果護國神山最新技術到了美國,台灣壟斷技術的獨特地位不再。中共一旦犯台,美國是不是就會袖手旁觀?
「護國群山的未來」是本期封面故事,總主筆陳良榕與主筆鍾張涵從桃園機場新婚赴美的工程師寫起,實際採訪當年台積失敗的波特蘭廠WaferTech工程師、經理階層,直陳在新政經局勢壓力下,懷璧其罪的台積可能面臨的艱困處境。(見88頁)
WaferTech為何是張忠謀口中「一團亂」、「一堆糟糕的錯誤」的失敗投資?用美國人管美國人講起來容易,為何最後還是得靠台籍副總經理入駐才穩住?甫以台灣少見的科技專欄,獲得本屆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獎」的陳良榕深度解析,鑑往知來。
從產能看,台積在台灣每月超過百萬片晶圓,美國亞利桑那廠僅兩萬片,「去台化」是假議題。但地緣政治顯然已成為護國群山的干擾,從晶圓代工到IC設計無一倖免。面對變局,企業首先當然要自行應對,但政府如何協助台灣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降低政治干擾,把主要先進製程留在台灣,加速研發,可能比租稅優惠更迫切也更具實益。據《天下》研究,放諸國際,台灣半導體實質稅率已低。(見26頁)
供應鏈從獨霸到互惠
最後一個驚奇,則是鴻海鄭州廠局勢緊張。月初才爆發員工扛著家當,徒步在十度低溫中走回老家,月底又爆發勞工間的暴力衝突,出動公安化解。接連出事,主因當然是中國的疫情政策,但似乎也預告,集中式巨型工廠模式已走到終局。而鴻海從電動車產業起,正在嘗試最新的當地生態鏈模式。(見36頁)
從半導體到電動車,從本地集中到跨國分散生產,從獨資主導到合資小股,這是台灣供應鏈的重大改變。十一月的三大驚奇,在交錯的政經局勢裡,人民與企業正說出他們的想望。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