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購買品項 | 原價 | 售價 | |
---|---|---|---|
電子書 |
|
NT$160 | |
經理人月刊(24期) | NT$2199 |
數位轉型五堂課
去年,當全球深陷疫情中,有句玩笑話說,「COVID-19是數位轉型的最大推手。」今年本土疫情爆發,輪到台灣企業經歷此考驗,笑語再次應驗。然而,這絕非一次性的危機,《領導者的數位轉型》一書指出,未來像疫情這樣短期急遽攀升的指數型威脅,只會愈來愈多,懂得善用數位化科技靈活轉型的企業才能存活,你的企業準備好了嗎?
敏捷專案管理5修練 強化組織韌性,提升團隊應變力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21年發布〈未來工作世界的必備技能〉(Defining the skills citizens will need in the future world of work),提出13種能力,其中一項是「工作計畫與方法」。該...
訊息零落差,一句話達成目的 精準溝通 「為什麼同一件事要說那麼多次?」「這件事我之前不就說過了嗎?」我們時常覺得別人沒聽進自己說的話,然而,話說出去,就等於對方接收到了嗎? 溝通始終是雙向的,話說出去,必須確認對方和你想的一致,才算做到真正溝通。精準溝通,是讓對方願意聽你說,也懂得你說什麼...
活用數據做決策 「沒有數字的故事,和沒有故事的數字,都沒有意義。」日本佳能(Canon)會長御手洗富士夫曾如此說。 這句話乍看雖然像繞口令,但仔細思考,一個提案(故事)若沒有數字佐證,難有說服力;但當一個報告裡塞滿了數字, 卻沒有據此提出行動方案,也沒有意義。 如今,數據隨手可得,銷售數...
成長心態 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就算起跑點與別人不同,他也不會視為阻礙,認為自己可以靠著努力或其他方式突破限制,進而成長。不要迷信天賦,打造成長心態!
打造學習型團隊 近5年,不論身處什麼產業,大概都聽過AI、物聯網、區塊鏈、數位轉型。這2年,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徹底改變職場的運作法則。有太多觀念需要「重新定義」,有更多事情需要學習。 管理經典《第五項修練》提到,眼前需要的不只是組織的變革,更需要每位在組織裡的人改變自我。因為職場環境再也不是主...
心理學、行為科學驗證的達標法 從0到1的目標實現計畫 如果尋找目標是起點,實現目標是終點,你在這條路的哪一點上?答案是,每一次的終點,都是下一個目標的起點。 追逐目標是永無止盡的道路,然而,光有心願還不夠,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研究指出,訂定一個正向、有意義、可量化的目標,搭配適當的誘因,克服惰...
關於工作與自由的8個思考 你也是每到星期天晚上,想到明天要上班,就冒出人為什麼要工作的念頭?周休二日,時間好像都給了公司,但如果轉為獨立工作者,又怕收入不穩定,也難達到真正的自由。 關於自由與工作的辯證關係,今年89歲的英國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可以說用...
財務自由打造計畫 買房、結婚、孝親、退休…… 錢,好像永遠賺不夠;聽到「財務自由」的直覺反應是,不可能是我?等到有大筆開銷需求,又扼腕怎麼沒有早點理財? 不管起點在何處,跟著財務自由打造計畫,現在就踏上健全財務體質、創造財富之路!
跳脫框架、解決問題的關鍵技能 批判性思考 看字面,你可能會覺得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是門艱深的學問。 實際上,critical源自於古希臘的字根krinein,也就是分開、分辨、反思、選擇;是不全盤接受資訊,而是加以拆解、分析。 換句話說,通過批判性思考的練習,...
最高成效工作術 總羨慕能交出漂亮成績且早早下班的同事嗎?其實不是你比別人差勁,而是你輸在只知道努力。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根據多年觀察,發現各行業的高效工作者雖然性格迥異,但共同點是他們都靠不斷訓練,摸索出一套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沒有人天生就是高效能工作者,想讓努力發揮最...
零失誤工作術 才保證「下次會注意」,也檢查了,卻還是寫錯字;相同錯誤卻重複發生。想避免犯錯,光是提醒自己不一定有用!必須要從機制下手,才能朝著零失誤邁進。
扭轉人生的原子習慣 每個人都有想改掉的壞習慣,如慣性遲到、晚睡、抽菸等;也有想養成的好習慣,如閱讀、運動、早起等。然而,大多數的人在戒除或建立習慣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剛開始需要克服心中的排斥感;執行一段時間沒看到成效,不知道還要不要持續⋯⋯。 習慣無法養成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用錯方法。這...
精實管理 Lean,中文是「精瘦」的意思,如果把人換成企業,Lean被翻譯為「精實」或「精益」,Lean Management則被稱為精實管理。顧名思義,就是把組織訓練成沒有贅肉(零浪費)、規律運動(持續改善)的管理方法。企業如果能達成這兩個境界,意味公司的資源利用率最大,才能在承平時期以小博...
自學的技術 你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嗎?《經理人月刊》調查千位讀者的學習習慣,發現工作者為了更好的職涯,都有好學的心,努力充實自我。然而,多數人學習時數偏低,有三分鐘熱度的毛病。 離開學校後,不再有老師、學校幫你制定課綱、擬定學習時程,更多時候必須靠自己摸索學習方法、技巧。要學會任何事,懂得「學習...
創造心流,愛上工作 一名組裝零件工人,當一件產品到他面前,他有43秒完成工作。這樣的工作每天要重複將近600次,如果要重複幾年而不厭倦,該怎麼做?這個現象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才會發生,工作者對於日復一日的任務也會產生倦怠,如果你不想因此而頻繁地更換工作,該怎麼辦? 訣竅在於,每天都替自己設...
產品經理10堂課 每一項暢銷商品背後,都有一組日以繼夜、不斷打造更好服務的團隊,而團隊中又有一位重要的領航者: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帶領產品從無到有,是一趟幾乎沒有終點的旅程,這個職位得足夠貼近顧客,熟悉他們的需求、痛點,規畫產品走向,還要懂得發揮影響力、串聯起每位夥...
最強清單工作術 我們列清單,無非是想替混亂的生活帶來秩序,替龐雜的工作理出頭緒。但列到後來,不做的、丟失的、做一半的、無法確實遵守的情況比比皆是。為什麼?在使用任何工具之前,我們應該先學習使用方法,把列清單視為一套思考系統、工作整合系統,而不只把它當作一張寫滿未完成工作的筆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
實戰OKR 自20年前Google崛起以來,他們一直實施「目標與關鍵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管理制度,它強調讓員工自主設定目標,隨時因應外界變化調整,不以成敗結果打分數,更看重員工執行過程是否有突破、進步。由於方法簡明,協助團隊聚焦最重要的事,在當今...
混合辦公新時代 如果說COVID-19對企業有什麼正面的啟發,其中一件必定是了解到即使員工不進公司,生意照談、事照做、錢照賺。以遠距結合實體辦公室的「混合辦公模式」(hybrid work)漸成常態,即便往後疫情趨緩,所有人理所當然在辦公室朝九晚五的型態已經回不去了,不妨以此為起點,深入改革工作流...
**NO.725 抓對數位轉型5重點|中英對照 ** 全面升級你的策略不只是科技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laybook Rethink Your Business for the Digital Age 原書作者:大衛.L.羅傑斯(David L. Rog...
做一個成就他人的領導者 「媽媽與情人同時掉到水裡,你會先救誰?」這個兩難的問題換到工作場景中,被詢問者就是那名夾在部屬與老闆之間的中階主管,每天都得體會這種兩難的窘況。
國泰大象會跳舞! 少主蔡宗翰領軍700人T恤部隊,改變十萬人腦袋 它又老又大,如何數位金融跑第一? 燈塔轉型計》 總部當大腦,「四肢」戰情室執行到底 3種翻譯員》 說客、教材組、關懷小組滲透10萬人組織 從小店到大公司,應對變局的成長秘訣: 開始對話,數位轉型才會...
精準行銷×深度互動×鐵粉養成 會員變現攻略 「要加入會員嗎?」現在到哪都會聽到這句話,但是顧客通常不會說加入就加入。即使給了優惠等誘因,消費者也可能拿完就走。要如何讓顧客「心甘情願」成為會員,使用產品與服務、甚至成為鐵粉,當你的品牌擁護者?本次專題帶你一次掌握經營會員的技術、從組織如何自我體...
釋放員工潛能、驅動組織創新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 在職場上,總是有些不成文規定,比方說,不要批評主管做的事,他可能會覺得被冒犯;除非有明確的證據,否則不要發表意見,因為不成熟的想法會被打槍或被認為不努力。 這樣的壓力,讓人們習慣壓抑、忍住發言,不只不提出點子,更有可能藏匿壞消息。哈佛商學院管理...
數位轉型五堂課
去年,當全球深陷疫情中,有句玩笑話說,「COVID-19是數位轉型的最大推手。」今年本土疫情爆發,輪到台灣企業經歷此考驗,笑語再次應驗。然而,這絕非一次性的危機,《領導者的數位轉型》一書指出,未來像疫情這樣短期急遽攀升的指數型威脅,只會愈來愈多,懂得善用數位化科技靈活轉型的企業才能存活,你的企業準備好了嗎?
【編者的話】
科技、人性與風險
在哈佛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約翰.科特(John Kotter)提出的「領導變革8步驟流程」(8-Step Process for Leading Change)中, 每當組織嘗試要轉型或執行策略時,第一步驟就是「營造急迫感」。
試著回想,你多久前就聽過「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又有多少次,你被人類將被機器取代、新興科技公司會徹底顛覆傳統大型企業的文章所吸引或「威脅」?接著再細想,你個人或所處的組織,正在或已經數位轉型了嗎?情況很可能是,數位轉型的口號再怎麼敲打吶喊,你的工作如常、組織照舊。
MIT史隆管理學院資深講師喬治.魏斯特曼 (George Westerman)在2019年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數位創新的第一定律》(The First Law of Digital Innovation)。這個定律的定義是:科技變得很快,但是組織變得要慢多了。因此,數位轉型更多是領導力的挑戰,而非技術上的挑戰。
日新月異、快速演進等用來形容科技進展的形容詞,幾乎無法用來形容人類,我們都知道改變自己有多難、改變別人難上加難;套用在組織變革也是一樣。Inertia的中文翻譯,慣性或惰性,正好是人們維持現狀這種心態的一體兩面:照常行事,現狀尚可,何須改變?而且一聽到「熱門字眼」(buzzword)就躁動,也未必是什麼好事。然而,我們理論上也都知道,就算眼下沒有一觸即發的危機,總有難以預料的黑天鵝事件,卻總是錯過超前部署的時機,充其量做到臨機應變,最常見的是淪為危機處理。
在《領導者的數位轉型》(Competing in the Age of AI)這本書裡,來自哈佛商學院的兩位作者寫道,書出版前,他們覺得企業還有時間準備、因應數位轉型,「疫情快速改變全球經濟及社會局勢,使所有組織被迫在一夕之間完成數位化工作。」2021年的5月下旬,台灣疫情急轉直下,這段話讀起來更加適切。
在《MIT史隆管理評論》2021年冬季號,魏斯特曼發表《數位轉型的新要件》(The New Element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一文指出,數位科技的進展步調更加快速,能將新技術化為組織競爭優勢的企業,稱為「數位大師」(digital master),必須具備兩種能力:數位能力 (digital capability),能將創新科技用於提升商業運作的要件;領導能力(leadership capability),能夠以系統化、可獲利的方式,預見和驅動組織變革。
相較於前述數位創新的第一定律,不同的是, 數位科技變動太快,所以數位能力和領導能力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在競爭多變的世界裡,轉型和變革沒有完成式,永遠都是現在進行式。由領導者帶頭,深入了解數位科技將對組織內部、外部造成哪些影響,同時提升與儲備員工的數位技能,是所有組織當即最重要也最急迫的課題。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