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走吊橋
占卜,提供來自未來的「資訊」,通曉掌握這些資訊的人,巫覡、薩滿、祭司、靈媒,他們細察物象、推演世事、釋疑解惑,帶給迷途生靈感動、撫慰,許多文學書寫也蘊含著信仰與占卜的描寫,在他們細微靈巧的書寫下,以不同面貌將自己的占卜經驗、信念傳釋而出,撫慰讀者們在大疫憂鬱背後,那些心理學、精神分析等科學所不能觸及...
瘋騎車四個大夢 不曾幾何時,許多車友的夢想是單車環台、三進武嶺,如今,這些都成為日常,車友間的問候語,已經升級為「你挑戰北高、雙塔了嗎?」北高360k、最北富貴角燈塔到最南鵝鑾鼻燈塔的雙塔挑戰距離520k,還有西三塔600K,甚至是瘋狂的四極燈塔挑戰620k!如果這樣還不夠嗆、不夠熱血,今年4天的...
在現當代的科幻文學討論中,仍然有一個「房間裡的大象」被擱置未談: 那就是,什麼是「科學」? 「科學」及與其緊密相關的「科技」,如何演變成為我們當今所熟悉的樣態? 而如此的科學和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觀,乃至於形塑了「科幻」這個文類的技術想像? 科學、科技、科幻三者的交互重疊。
封面故事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萬物滋長,充實的過每一天 猶如兔子先蹲才能後跳,悶了三年的2023 已咻咻咻地不見蹤影。在一路追趕進度的日子裡,是否意識到有些改變,突如其來,新的可能正在發酵。有人踏出舒適圈,有了跨界身分;有人嘗試新的合作,開一家夢想中的店。或者開啟一段關係,新的職涯,承擔起責任;或以不同視角,去認識家鄉的森...
九降風,是新竹一帶的氣候現象,牽動著土地的產業、人文,山與海,城與鎮,蘊育著豐沛的文化氣息。 即使在科技城的發展之下,仍有一群人,默默持續堆疊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痕跡。
來去走吊橋
早期山區因受溪谷切割道路的影響,交通不便,各式吊橋成了山區居民對外聯繫的重要設施,更是賴以維生的交通與經濟命脈,可以說吊橋在台灣的交通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時代演進,吊橋洗盡鉛華、華麗轉身,變身為觀光旅遊亮點,繼續守護山林、見證歲月。吊橋除了作為聯繫兩端的橋樑之外,同時也承載著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與戶外樂趣,居高臨下的壯闊視野與搖搖晃晃的刺激感,令人心跳加速。
台灣擁有好幾百座吊橋,各具特色與故事,本期《戶外探索》精選五座最具特色的必打卡吊橋,包括最壯麗的南投雙龍七彩吊橋、人氣最高的國家公園級太魯閣山月吊橋、海拔最高的嘉義太平雲梯、米其林2星光環的高雄多納高吊橋,以及最刺激的雲林華山小天梯&情人橋,還要告訴你全台最長的「天空吊橋」Top 5,絕對能為你的戶外踏青、山林探索之旅增添更多樂趣與小確幸。
本期世界探索帶讀者前往加拿大的Rockwall步道健行,還有小Po的印度藏斯卡區攀岩經驗分享。台灣探索有海洋獨木舟探訪南方四島國家公園,還有黃家小隊的干卓萬山列探索以及經歷兩個世代的交替、前後有4條道路交會的百年鶯橋。想添購裝備,速翻2020戶外用品展潮品報導以及露營用烤爐特搜。
隨著政府開放山林,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加持,讓許多人走向山林、投入大自然懷抱,台灣掀起一股登山熱潮,登山社團、登山隊、登山新手大幅增加之際,也造成登山意外頻傳,讓救難人員疲於奔命。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2002年到2019年間,平均每年的山域意外事故有159件,但2020年1-8月就已高達295件,高於歷年平均。山難求援原因第一名是迷路,其他包括創傷、墜崖、疾病、遲歸失聯以及高山症等。專家分析主要原因多是事前未做足功課與準備,以及缺乏應對緊急狀況的經驗與能力。此外,當下的身體狀況與劇烈的天氣變化也是潛在風險。任何戶外運動都有一定的風險,登山健行也不例外,上山前一定要做好萬全準備,登山過程中也務必謹慎小心。為善盡媒體的社會責任,《戶外探索》從本期開始將加強<登山安全小常識>的報導,希望大家都能快快樂樂登山、平平安安回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