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隻水獺嗎?在消失前看看——臺灣的歐亞水獺》
你曾駐足在動物園的玻璃窗前,等待牠游過的身影嗎?大金,六年前一次整地工程中被挖土機一把鏟起,從此告別了廣闊濕地,回不去金門的家。然而,三百多年前,大金的爺爺們也曾是穿梭在臺灣湖泊與溪流間的濕地霸主,與臺灣黑熊、石虎並列在生態鏈頂端,共享美麗寶島。沒有人類的干擾,牠們不會失去水域與棲地,從這座島嶼上消聲匿跡⋯⋯
再見,抑或再也不見? 黑熊與石虎,分別稱霸臺灣森林和淺山生態系的野生動物。當雲豹宣告滅絕後,臺灣黑熊成了原始森林中體型最大的頂層掠食者,石虎也成了臺灣最後的貓科動物。 然而,牠們的族群數量卻正快速消失。
我是長頸鹿,我叫宵久,今年7歲,我還來不及長大,就在娶親路上過世了。 我是台灣黑熊,我叫黑糖,我通常不會站立行走,就像你不會沒事匍匐前行一樣。 我是紅毛猩猩,我叫秋香,曾經是鎂光燈的焦點,但現在,已經很少人會在意我了。 我是國王企鵝,我叫黑麻糬,我每天被人餵的飽飽的,幾乎忘了我曾經是個游泳高手...
海龜美麗的身影,總令人忍不住駐足凝望,想像著,牠在海裡翺游地模樣。 然而,生活於野外的海龜們,過得好嗎? 我們嬉戲玩水的沙灘,可能是過去牠們產卵的地方; 漁船行經之處,可能是牠平日裡活動棲息之處; 而那些被人們隨手拋棄的塑膠製品,漂在水中好似小魚的樣子,牠們一個大口吃下,卻再也無法排出。...
占卜,提供來自未來的「資訊」,通曉掌握這些資訊的人,巫覡、薩滿、祭司、靈媒,他們細察物象、推演世事、釋疑解惑,帶給迷途生靈感動、撫慰,許多文學書寫也蘊含著信仰與占卜的描寫,在他們細微靈巧的書寫下,以不同面貌將自己的占卜經驗、信念傳釋而出,撫慰讀者們在大疫憂鬱背後,那些心理學、精神分析等科學所不能觸及...
瘋騎車四個大夢 不曾幾何時,許多車友的夢想是單車環台、三進武嶺,如今,這些都成為日常,車友間的問候語,已經升級為「你挑戰北高、雙塔了嗎?」北高360k、最北富貴角燈塔到最南鵝鑾鼻燈塔的雙塔挑戰距離520k,還有西三塔600K,甚至是瘋狂的四極燈塔挑戰620k!如果這樣還不夠嗆、不夠熱血,今年4天的...
在現當代的科幻文學討論中,仍然有一個「房間裡的大象」被擱置未談: 那就是,什麼是「科學」? 「科學」及與其緊密相關的「科技」,如何演變成為我們當今所熟悉的樣態? 而如此的科學和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觀,乃至於形塑了「科幻」這個文類的技術想像? 科學、科技、科幻三者的交互重疊。
封面故事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萬物滋長,充實的過每一天 猶如兔子先蹲才能後跳,悶了三年的2023 已咻咻咻地不見蹤影。在一路追趕進度的日子裡,是否意識到有些改變,突如其來,新的可能正在發酵。有人踏出舒適圈,有了跨界身分;有人嘗試新的合作,開一家夢想中的店。或者開啟一段關係,新的職涯,承擔起責任;或以不同視角,去認識家鄉的森...
九降風,是新竹一帶的氣候現象,牽動著土地的產業、人文,山與海,城與鎮,蘊育著豐沛的文化氣息。 即使在科技城的發展之下,仍有一群人,默默持續堆疊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痕跡。
《臺灣的歐亞水獺》
他們說,能不能築一座堤防?少了雜草而美觀且防汛;能不能取一段溪流的水?藉以灌溉高粱作物;能不能蓋一座農舍?填掉荒廢的農塘⋯⋯
我說,我的祖先早已在這座島上與你們共存許久,並不脆弱,也不會阻撓發展。我說,我們的數量越來越少,魚朋友們也漸漸消失。當某天,我們都滅絕時——也是在告訴你們:水域不再安全與健康,供養你們的濕地也將逐漸凋零,與永續道別。
我,不只是整個環境發展中的一小縮影,更是你們未來的借鏡⋯⋯
我們共同存活在這座島上,共飲同一水源,一起找尋永續共榮的人獺平衡好嗎?有我們的水域,才有優良的水質、才有生命。——一隻水獺的內心話。
【編者的話】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野生動物早已默默陪伴人們生活許久,也是島嶼的一份子?
沿著金門太湖步行了將近半個鐘頭,目光緊盯湖面,卻什麼獺影都沒有,僅零星的運動民眾與緩緩駛過的行車⋯⋯想著是否會帶著遺憾而歸時,正在金門調查水獺的袁守立博士突然緩緩地朝我們揮揮手,示意我們小心翼翼往橋下看去,「是水獺!」我內心一驚,從水面探出頭的牠,用著活靈活現的大眼在湖中與我相望,在我面前隨意翻滾、浮游,露出牠那長長獺尾與小小獺掌;身旁跟隨的兩隻小水獺則撇了一眼後快速且活力充沛的游離視線內,消失在偌大的湖中——第一次看見野生水獺的窩編在金門自述。
首次踏上金門,始於水獺特刊的啟動;竟也幸運地成為瞧見那兩百分之一隻水獺的目擊者,看著水獺翱游的感動溢滿心中。然而,回頭審視牠們所處的環境,當晚以外我們看見的多是高聳垂直連人都無法橫越的三面光水泥護岸、乾涸而裸露泥土的溪流,甚至是種種工程開發的痕跡,不禁讓人感到擔心,牠們的生存環境卻是如此嚴苛;對照著急劇下降的水獺數量,多數人對於水獺的困境卻依舊無感,甚至可能不曉得金門還有水獺尚存。
事實上,三天來的金門採訪行程,總能強烈感受到水獺頑強地告訴我們牠還在這座島上努力活下來,不論是留下充滿魚鱗的排遺、走出的獸徑痕跡,甚至是泥土堆上的腳印⋯⋯也更加提醒了我們,從早期臺灣本島還有出沒的水獺痕跡,到現在僅剩下金門是唯一的樂土,水獺卻仍走在即將滅絕之路——該怎麼讓大家更認識水獺一些,迫在眉睫。
奉獻了三十年精彩人生予水獺的研究者李玲玲教授是這麼說著:「你的環境條件改變、棲地改變,影響的不是只有水獺,是整個水域環境、是人怎麼用水。」象徵濕地水域霸主的水獺,存亡牽動了水系生態的完整與健全與否;關心水獺,其實也是在友善人類的生活。
這一期有別於生硬的科學資料,取而代之的是「阿獺的一天」、「沒有獺是局外獺」等水獺第一人稱視角,等著你來體會、認識牠們的處境;以及透過許多位與水獺朝夕相處的人們專訪,帶領你認識不同視角的獺們。
你聽過或看過水獺嗎?在消失前看看吧!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獻給那隻在太湖與我相遇的水獺,願你能平凡而自由地活著。
---
《看過這隻水獺嗎?在消失前看看——臺灣的歐亞水獺》
你曾駐足在動物園的玻璃窗前,等待牠游過的身影嗎?大金,六年前一次整地工程中被挖土機一把鏟起,從此告別了廣闊濕地,回不去金門的家。然而,三百多年前,大金的爺爺們也曾是穿梭在臺灣湖泊與溪流間的濕地霸主,與臺灣黑熊、石虎並列在生態鏈頂端,共享美麗寶島。沒有人類的干擾,牠們不會失去水域與棲地,從這座島嶼上消聲匿跡⋯⋯
《人物專訪》為獺奔走的人們
她,首位踏上管制森嚴的金門島嶼的科學家,在野溪追蹤著水獺的痕跡,一投入就是三十年;他,堪稱臺灣唯一一位水獺保姆,十年間一手帶大金門野外落難的水獺寶寶們,日復一日生活著;她,憑著一顆想保護水獺的心,奔走各國、創辦協會,致力從日本出發,保護亞洲所有的水獺⋯⋯
《在地專訪》與獺生活的他們
「小時候常看到水獺在地上爬,有時還會掉到井裡,沒東西吃時,也有人抓去市場賣⋯⋯。」吃水獺餬口度日,曾是五十多年前的金門光景。你眼中的瀕危保育類動物,卻是他們的鄰居,他們是走過今昔歲月的村落長老、致力保育野生動物的協會理事長、默默守護著水獺的居民與關心生態的農業產銷班班長,與水獺共存,就是生活日常。
《特別企劃》一個巨星的誕生——日本寵物水獺風潮下的真相
一日,居住在泰國的小爪水獺Nana聽聞門聲「扣、扣、扣」,原來是日本星探上門挖角!Nana因可愛的外型前往日本發展星路。上了電視節目,鎂光燈之下的Nana受到萬眾矚目,小巧迷人的魅力瞬間在日本刮起炫風,吸引一窩蜂的民眾飼養水獺,一眨眼,無論在電視、社群媒體甚至咖啡廳等,處處都能看到Nana閃亮登場的身影⋯⋯。
作者介紹
窩窩成立於2012年,以關懷身邊的流浪動物出發,進而關懷環境、動物,以及人們的生活為主的社會企業。
目前以發行窩抱報與發布網路新聞、評論、插畫懶人包等內容,藉由傳播與設計去推廣友善生活的觀念,
期許人們在高度發展的同時能夠記得與世界共存的永續價值。
2016年,窩窩的年度主題為「關注動物,友善生活」,我們持續以專業嚴謹的態度編輯採訪,
但藉由更生活化、更貼近普羅大眾的方式持續關注人、動物與環境,
透過紙本雜誌,我們嘗試傳遞更多關於人、環境、動物的事,和讀者一起藉由閱讀尋回人與世界的共存之道。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