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美麗的身影,總令人忍不住駐足凝望,想像著,牠在海裡翺游地模樣。
然而,生活於野外的海龜們,過得好嗎?
我們嬉戲玩水的沙灘,可能是過去牠們產卵的地方;
漁船行經之處,可能是牠平日裡活動棲息之處;
而那些被人們隨手拋棄的塑膠製品,漂在水中好似小魚的樣子,牠們一個大口吃下,卻再也無法排出。
海龜救傷中心的李宗賢獸醫師說道:「被救傷回到中心的海龜,在第一次的排泄中,通常會排出非常非常多,不屬於海洋中的人造物。」保麗龍、魚線、塑膠袋與各種彩色的塑膠碎片,那些繽紛、美麗的人造垃圾,對於海龜來說,非但不美,甚至可能致命。
來自海洋的牠,本該有著自由的靈魂,
本該那樣無拘無束、恣意地徜徉於藍色天堂。
然而,這片藍色的天堂,我們究竟願不願意還給牠們?
再見,抑或再也不見? 黑熊與石虎,分別稱霸臺灣森林和淺山生態系的野生動物。當雲豹宣告滅絕後,臺灣黑熊成了原始森林中體型最大的頂層掠食者,石虎也成了臺灣最後的貓科動物。 然而,牠們的族群數量卻正快速消失。
我是長頸鹿,我叫宵久,今年7歲,我還來不及長大,就在娶親路上過世了。 我是台灣黑熊,我叫黑糖,我通常不會站立行走,就像你不會沒事匍匐前行一樣。 我是紅毛猩猩,我叫秋香,曾經是鎂光燈的焦點,但現在,已經很少人會在意我了。 我是國王企鵝,我叫黑麻糬,我每天被人餵的飽飽的,幾乎忘了我曾經是個游泳高手...
每一位飼主都逃不過這個時刻。 什麼時候你會承認,其實你根本不了解你的貓? 什麼時候你會同意,你的狗其實聽不懂你說話? 是當犬貓行為出問題的時候。
有沒有這樣的機會,你矇著眼,站在車水馬龍的街口,聽著呼嘯而過的車聲,去想像若要踏出眼前的這步,需要多大的勇氣去支撐。 每條街、每個路口、每幅看似單調無奇的街景,是他們日復一日的生活。 他們步伐俐落,像是內建衛星建導航般來去自如; 他們背影瀟灑,從容地穿梭在人群和車陣間毫不費力。 ...
永遠記得你最初的模樣,那樣還單純可愛、尚未惡魔化前的形象。那是我們的相遇,我們之間故事的起點。 往後的日子,便是由你拼湊起的生活片刻,記憶中你活潑好動的身影、大口吃飯的模樣,弄壞傢俱時的無辜樣,還有在冷冷冬天裡一起窩著的餘溫。總以為這就叫做日常,卻突然在一日裡,發現你不太對勁的模樣。 ...
如果有一種能夠稱為幸福的狀態,大概就是Howie的笑容。 在師大夜市的巷弄中,每天早晚,總會看到Howie和爸爸的身影,風雨無阻,從未間斷。像是探險一般,他們會一起走進熟識的店家中,聊天、玩耍;也會一起走進新開的店面,打個招呼,交交新朋友,而這樣一整趟下來,總是一兩小時跑不掉。 認識Ho...
「我從沒想過會領養老貓,也從沒想過我可以在這個時刻擁有貓咪。」 封面主角名叫「Poet」,牠是隻曾因捕獸鋏而受傷,少了一隻腿的殘疾貓。 「牠又老又瘸,不會有人想要養啦,所以我們早就跟牠說了,如果你住的還習慣,這裡就是你的家,我們陪你一輩子!」原本想認養一隻小貓的Cherry在聽到中途之家這...
《看過這隻水獺嗎?在消失前看看——臺灣的歐亞水獺》 你曾駐足在動物園的玻璃窗前,等待牠游過的身影嗎?大金,六年前一次整地工程中被挖土機一把鏟起,從此告別了廣闊濕地,回不去金門的家。然而,三百多年前,大金的爺爺們也曾是穿梭在臺灣湖泊與溪流間的濕地霸主,與臺灣黑熊、石虎並列在生態鏈頂端,共享美麗寶...
占卜,提供來自未來的「資訊」,通曉掌握這些資訊的人,巫覡、薩滿、祭司、靈媒,他們細察物象、推演世事、釋疑解惑,帶給迷途生靈感動、撫慰,許多文學書寫也蘊含著信仰與占卜的描寫,在他們細微靈巧的書寫下,以不同面貌將自己的占卜經驗、信念傳釋而出,撫慰讀者們在大疫憂鬱背後,那些心理學、精神分析等科學所不能觸及...
瘋騎車四個大夢 不曾幾何時,許多車友的夢想是單車環台、三進武嶺,如今,這些都成為日常,車友間的問候語,已經升級為「你挑戰北高、雙塔了嗎?」北高360k、最北富貴角燈塔到最南鵝鑾鼻燈塔的雙塔挑戰距離520k,還有西三塔600K,甚至是瘋狂的四極燈塔挑戰620k!如果這樣還不夠嗆、不夠熱血,今年4天的...
在現當代的科幻文學討論中,仍然有一個「房間裡的大象」被擱置未談: 那就是,什麼是「科學」? 「科學」及與其緊密相關的「科技」,如何演變成為我們當今所熟悉的樣態? 而如此的科學和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觀,乃至於形塑了「科幻」這個文類的技術想像? 科學、科技、科幻三者的交互重疊。
封面故事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萬物滋長,充實的過每一天 猶如兔子先蹲才能後跳,悶了三年的2023 已咻咻咻地不見蹤影。在一路追趕進度的日子裡,是否意識到有些改變,突如其來,新的可能正在發酵。有人踏出舒適圈,有了跨界身分;有人嘗試新的合作,開一家夢想中的店。或者開啟一段關係,新的職涯,承擔起責任;或以不同視角,去認識家鄉的森...
九降風,是新竹一帶的氣候現象,牽動著土地的產業、人文,山與海,城與鎮,蘊育著豐沛的文化氣息。 即使在科技城的發展之下,仍有一群人,默默持續堆疊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痕跡。
【海洋展演】
對於一般人而言,水族館就像大自然的縮影,是人類能夠在陸地上擁有的一小片海。我們來到此,佇立在水缸前,凝望著海豚、鯨魚的英姿,感受著大海的魅力,甚至羨慕起牠們的悠游自在。然而,牠們真的悠游嗎?不同於大海的生活環境中,生態複雜性、動物社交環境的缺乏,對於動物會有哪些影響?而在未來,我們是不是能夠期待一座又一座沒有活體展示,但依然能發揮教育與遊憩價值的水族館?
【海洋垃圾】
珊瑚礁窒息、鯨魚擱淺、海鳥與幼鳥們相繼餓死、海龜屍體被沖上了海岸,案件層出不窮,原該是賴以為家的海洋母親漸漸變成一個危機四伏的險處。追溯這些死亡的共通點,我們在他們的胃裡都發現了人造廢棄物,而珊瑚則是被大範圍覆蓋致死。再往前一步推想,這些廢棄物在變得面目可憎之前,是完備人類便利生活的時代寵兒,原來我們都是悲劇的共犯。海洋垃圾的污染進行式,我們準備好起身應戰了嗎?
【永續海鮮】
隨著飲食需求的提升、捕魚技術的不斷進步,一批又一批的海洋生物被人類捕撈上岸,同時間的海裡,氣候變遷造成海溫上升、工業廢水廢油造成海洋嚴重污染、各種人為活動高度干預海洋生物的活動。漁盡之日,眼看就在不遠的將來,而我們除了持續地掠奪之外,能做些什麼?透過討海人的專訪與「海鮮的一生」企劃,一起來看看。
【人物故事:柯金源導演專訪】
從農地到海洋、從台灣到世界,四十年的時間,柯金源導演一步一腳印地記錄下台灣環境的變遷。在海上的拍攝發生了哪些有趣、辛苦的事?這麼多年來他看見了什麼樣的變化?又是什麼支撐他一路走來?
作者介紹
窩窩成立於2012年,以關懷身邊的流浪動物出發,進而關懷環境、動物,以及人們的生活為主的社會企業。
目前以發行窩抱報與發布網路新聞、評論、插畫懶人包等內容,藉由傳播與設計去推廣友善生活的觀念,期許人們在高度發展的同時能夠記得與世界共存的永續價值。
2016年,窩窩的年度主題為「關注動物,友善生活」,我們持續以專業嚴謹的態度編輯採訪,
但藉由更生活化、更貼近普羅大眾的方式持續關注人、動物與環境,透過雜誌,我們嘗試傳遞更多關於人、環境、動物的事,和讀者一起藉由閱讀尋回人與世界的共存之道。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