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每個不可或缺的妳
《小日子》這一期的封面故事開創了發行89 期以來的首例,這次我們的受訪者全部都是素人,不是有型有款的咖啡館主人,也不是酷酷的獨立樂手,是那些在生活中很常遇到、卻未曾留心的女性:市場中賣魚的阿姨、早餐店老闆、豬腳店的阿姨、為了保留公園遊樂器材及空地四處奔走的媽媽⋯⋯。她們在人生裡多半兼具兩個以上的身分,媽媽、媳婦、生意人等,也多半在社會群像裡被設定成配角的角色,然而她們的故事每一個都是精彩主角。
痛都會過去 美會留下來 今年初在社群網路掀起廣大討論的「#10yearschallenge」,透過記錄我們才得以覺察時間留下的痕跡。十年前根本無法想像無名小站有一天會消失,不知道性別將不再是婚姻的門檻⋯⋯。十年的回憶太多也變化太大,這一期的小日子,想要和大家一起細數過往的生活記錄,那些音樂的、...
在一個城市 美好地浪擲時光 臺灣的土地上,到處都可以看見新時代與老歲月共存的痕跡,這次我們的編輯去了彷彿被時間遺忘的南邊——嘉義,許多舊日的生活樣態在這裡依然進行著,可是這幾年也有許多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意志和希望為此地的老屋注入另一種生命,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在這個城市自有的步調中。 ...
一種透心涼的情意 臺灣人嗜吃冰,冰品百百種。近年來嘗過最令我難忘的是玉里橋頭冰。今年六月去花東出差,吃完玉里麵以後,雖然飽足但溽暑難消,就循線走去網路上頗負盛名的玉里橋頭冰。該店雖小有名氣,但整個店面,說好聽是長得樸實,說坦白是長得簡陋,我走到店門口的時候還猶豫了一陣子要不要點。 招...
2012年4月,《小日子》雜誌以「我們喜歡吃早餐」第一期正式出現在大家面前,距今八年又五個月,中間歷經數次失意的時刻,終於,我們跨進100期了。
大口吃下美好人生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面有個場景:「鮮綠色的櫻樹葉子迎風搖曳,閃閃爍爍地反射著陽光。日光已經是初夏的了。在星期天下午溫暖的陽光下,每個人看來都那麼幸福。」這是我們這一期的場景設定,拜訪了五組戶外餐食的主人,以及三位生活專家,趁著春天還未遠走,天空與草地都在呼喚,邀請讀者...
好走的路 都是下坡路 臺灣是一個多山的島嶼,九成的人居住在不到兩成的面積裡。近幾年深切地感受到一波「逃難潮」再度燃起,從都市逃往山裡。生活在都會裡的「山系男女」,明知山任性,偏要往山裡去,偶爾逃離五光十色的城市,卸下武裝。只要你接納山,山會接納任何人,不論國籍、膚色、性別、階級,山都在。
「我會為了這家館子,特意經過那座城」 我們的好朋友、也是《小日子》專欄作家馬世芳在本期專欄中下了這樣一個標:「我會為了這家館子,特意經過那座城。」一語道盡《小日子》本期的精髓。我們在城市中有很多落腳處,有時候只是提供一碗熱湯的店,有時候是市場裡亮著燈的糖果鋪,這些店收留我們流浪的靈魂,照顧了我...
占卜,提供來自未來的「資訊」,通曉掌握這些資訊的人,巫覡、薩滿、祭司、靈媒,他們細察物象、推演世事、釋疑解惑,帶給迷途生靈感動、撫慰,許多文學書寫也蘊含著信仰與占卜的描寫,在他們細微靈巧的書寫下,以不同面貌將自己的占卜經驗、信念傳釋而出,撫慰讀者們在大疫憂鬱背後,那些心理學、精神分析等科學所不能觸及...
瘋騎車四個大夢 不曾幾何時,許多車友的夢想是單車環台、三進武嶺,如今,這些都成為日常,車友間的問候語,已經升級為「你挑戰北高、雙塔了嗎?」北高360k、最北富貴角燈塔到最南鵝鑾鼻燈塔的雙塔挑戰距離520k,還有西三塔600K,甚至是瘋狂的四極燈塔挑戰620k!如果這樣還不夠嗆、不夠熱血,今年4天的...
在現當代的科幻文學討論中,仍然有一個「房間裡的大象」被擱置未談: 那就是,什麼是「科學」? 「科學」及與其緊密相關的「科技」,如何演變成為我們當今所熟悉的樣態? 而如此的科學和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觀,乃至於形塑了「科幻」這個文類的技術想像? 科學、科技、科幻三者的交互重疊。
封面故事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萬物滋長,充實的過每一天 猶如兔子先蹲才能後跳,悶了三年的2023 已咻咻咻地不見蹤影。在一路追趕進度的日子裡,是否意識到有些改變,突如其來,新的可能正在發酵。有人踏出舒適圈,有了跨界身分;有人嘗試新的合作,開一家夢想中的店。或者開啟一段關係,新的職涯,承擔起責任;或以不同視角,去認識家鄉的森...
九降風,是新竹一帶的氣候現象,牽動著土地的產業、人文,山與海,城與鎮,蘊育著豐沛的文化氣息。 即使在科技城的發展之下,仍有一群人,默默持續堆疊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痕跡。
獻給每個不可或缺的妳
《小日子》這一期的封面故事開創了發行89 期以來的首例,這次我們的受訪者全部都是素人,不是有型有款的咖啡館主人,也不是酷酷的獨立樂手,是那些在生活中很常遇到、卻未曾留心的女性:市場中賣魚的阿姨、早餐店老闆、豬腳店的阿姨、為了保留公園遊樂器材及空地四處奔走的媽媽⋯⋯。她們在人生裡多半兼具兩個以上的身分,媽媽、媳婦、生意人等,也多半在社會群像裡被設定成配角的角色,然而她們的故事每一個都是精彩主角。
《小日子》目前的編輯團隊為四個女生,年紀各異(強調這點是否有點傷感情),外貌亦是完全不同路線(這幾期有仔細看我們廣告的讀者應該就知道),共同點是她們都很有想法、個性很強但也很柔軟。製作這期的時候,編輯們對於「女性」這個身分進行反覆思辨,光鮮亮麗的女性在我們這個行業並不少見,然而,我們想要帶讀者細看的是那些低調鑲嵌在社會文本裡隱性的力量,也藉由不同世代女性的故事,照見女性身分在社會中的變化。
在土城市場賣魚40 年的江雪卿,年輕時即跟家裡賣魚,天剛亮旁人都還在酣睡,她已到市場學著喊價,婚後先生過世,一手拉拔三個孩子長大,「說實在我連難過的時間都沒有」 「我半輩子都在市場裡,沒有想過當年那個亮麗少女,日後會靠著賣魚獨自把孩子養大,撐起一個家,就是最大的成就。」
我們這期還訪問了一個大家生活中絕對有印象的角色「早餐店阿姨」(帥哥美女你要吃什麼)。接手小時候吃的早餐店的紅豆,開了一間自己夢想中「像回家般自在的店」,客人變成先生,也凝聚了鄰里間的感情。
手機裡存有七個以上學生群組的豬腳阿姨廖淑惠,經營了一家像深夜食堂一樣療癒的豬腳店,在店裡看到學生被排擠、又看到學生交到新朋友,阿姨的先生過世的時候,靠著學生們的支持與熱情撐了下來。阿姨說:「我跟先生沒有浪漫的愛情故事,他已經走了六年了,我還是會想念他,在心裡碎念他幾句。」
我們這次也採訪了因為婆婆開始經營咖啡館的Lingo,三姊妹一起經營理髮店的張秋芳阿姨,以及「還我特色公園聯盟」的創辦人之一林亞玫及女兒夏夏。精彩的女性群像取樣怎麼說都說不完,有老派的浪漫,有驚人的生命力,也有溫柔卻強悍的意志。別讓社會告訴你女性該是怎樣,只有妳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