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小時代
何謂歷史?有個打趣的說法:就是「他的故事。」(his+story=history)
其實history的字源來自希臘文,跟「他的」或「她的」沒有任何關係,這只是個玩笑。但我們目前所熟知近三百年來的西方古典音樂史,通常都由男性音樂人,尤其男性作曲家,扮演最核心的主角,確為不爭的事實;女性若非與這些主角關係匪淺,諸如克拉拉之於舒曼與布拉姆斯、科西瑪之於華格納、艾瑪之於馬勒,是不太容易走到臺前,並在主角光芒照耀下持續分得關注眼光的。
在人們緊盯臺上動靜的時候,本期「她們的小時代」就將目光轉向與上述舞臺平行存在、卻更真實的19世紀時空,回眸彼時居於音樂圈中心位置的三位女性:寶琳娜、珍妮.林德、柯立芝夫人,從她們的生命故事、與她們相知相交的作曲家及相關作品、當然還有她們自己留下或催生的「作品」:可以是曲子、可以是電影與童話、甚至可以是音樂廳——換個視角、毋須解構,重讀音樂史上那些風起雲湧的瞬間——「她們」+「他們」,才是真正的「故事」。
【當月特企】 指揮 指揮,一直都是管弦樂團演出的靈魂人物。除了少數強調「無指揮」的特例外,樂團演出的優劣,指揮佔了最大的關鍵因素,觀眾們在選擇音樂會時,「指揮」也一定是考量的重點之一。資深一點的樂迷,還能夠針對各個指揮的演出,評斷出屬於他們個人的特色,進而找到自己喜歡的指揮,如數家珍。 ...
他解剖屍體、他吸鴉片、他還差點成為殺人兇手。他好大喜功、狂狷不羈、音樂橫空出世。在同代聽眾來得及理解他幾無章法、詭譎多端的作品之前,他的想像力已經點燃了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燎原之火。他是白遼士。在他死後150週年,讓我們重返白遼士的浪漫革命——革命不是用來理解的,而是用來感動的。
那些年,我們一起聽的柴科夫斯基 乘著2019年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眾聲沉澱,且將心眼回眸一個多世紀以前的歐俄大地——舉目不識、萬般陌生無妨,只消哼起熟悉的一段旋律,可能是玩具人偶的俏皮、協奏曲鋼琴與小提琴的華麗、1812的鐘聲交織不絕砲響,也或許是交響曲宿命難改的欲言未盡——履霜北國的堅冰...
那些年,我們都沒聽的柴科夫斯基 在尼可萊.魯賓斯坦把《暴風雨》介紹給梅克夫人之前的更早,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剛剛建立、莫斯科音樂學院行將草創的「天地玄黃」之際,西方古典音樂在東斯拉夫的「宇宙洪荒」,是柴科夫斯基成長茁壯的起點,也是俄羅斯音樂文化的轉捩關鍵。 褪下芭蕾舞鞋、拉下歌劇舞臺大幕,暫...
二不五沒有,現當代音樂怎麼聽? 親愛的,20世紀已經過了快20年, 但20世紀現代音樂依然讓你覺得,心累了嗎? 沒有旋律也沒有節奏的嘈雜聲響,又可曾讓你感到迷失嗎?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上)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三問 其一:這32首鋼琴奏鳴曲,要花幾個晚上才能彈完? 答:通常要7到10夜。 其二:當初作曲家花了多少時間譜成? 答:從作品3的第1、2、3號開始,到作品111的第32號,前後共計27年餘,幾乎橫跨貝多芬的整個作曲生涯...
完全典藏版 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 在9月號介紹貝多芬前20首鋼琴奏鳴曲與1800年左右的生活之後,本期「完全典藏版-讀解.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下)」,我們將由貝多芬最受歡迎三首奏鳴曲——《華德斯坦》、《熱情》與《告別》切入全集的後半部,並以《貝多芬與他的贊助者》與《貝多芬與...
當月特企 關於克勞德的一切All About Claude 德布西.百周年Debussy, 1862~1918 1918年3月25日,克勞德.德布西在直腸癌的惡化病情,以及前妻要求高額贍養費的精神壓力下,逝世於德軍猛烈進攻的一戰巴黎。由於戰事吃緊,一直到隔年才能舉辦德布西的葬禮,入土為安。...
洞聽‧臺中國家歌劇院 歷經十年規劃、五年主體營造、兩年內裝整修及一個月的試營運, 臺中國家歌劇院終於在今年9月30日正式開幕。 不但是台灣近年來首座落成的現代化劇場, 更讓中部地區的表演藝術活動終於有一個專業場所。 除了能夠帶動藝文環境的領頭羊功能外, 由日本...
【編者的話】
一年將盡、歲末又至,不瞞您說,原本《MUZIK》想依去年之例,送上一期「寓樂於教」的愛情相關特別企劃,假正經之名行八卦之實、稍微輕鬆一下。未料在製作前期的資料蒐集階段,梳理19世紀看似很亂(實際上也很亂沒錯)的歐洲音樂圈時,意外發現:若不只將那些我們平日略有印象、關於音樂家們的風流韻事當成單篇趣聞,而是置放在更大的背景與時空之中,能為這些「亂七八糟」訂上座標,讓它們各安其位、合理發生、相互串連,進而勾勒大塊文本脈絡的關鍵樞鈕,竟然是當時真正居於一線的女性音樂人!
最早在這段過程中浮現的,即是本期首先登場的寶琳娜,她不僅是唱作俱佳、見多識廣的天才,而且一家人影響所及,直可貫串整個19世紀樂壇,名流軼事、千絲萬縷幾皆不出其間;也不意外地由此帶出舞臺生涯雖不長,但同樣傑出耀眼、澤被後進的瑞典夜鶯——珍妮.林德,只消看看當時諸般與她有關、無關,但都以她為名的各種物件,包括蒸氣火車頭、私人專用列車、濃湯、瓜果、家具等,涵蓋面向之廣,就能明白她紅到發紫的程度——近期名片《大娛樂家》正好影述她晚期受邀赴美演出的往事,也促使我們把視角擴展到新大陸東部,看到「成就不必在我」的柯立芝夫人與其家族一手支起半邊天,讓美國古典樂壇躍入堪與歐陸分庭抗禮的新世紀。
其實她們不是空前、也非絕後,三位女性的「女力」,在每人開篇的關係圖裡可以窺見、在各篇文字的錯落之間可以展讀,卻未可道盡,如同歷史上其它時代的眾多女性——她們從來不「小」,只是可能被「小看」,但別忘了,所謂的大時代一向只是前景,而成就它的背景,其實正是「小時代」的一切。
(另:本期企劃過程,幸賴主筆龔詩堯多方提點幫助,謹此誌謝)
【MUZIK No. 137閱讀焦點】
1失落的世界: 花25年才誕生的貝多芬全集(blue97)
福特萬格勒去世時,已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指揮家。但他的影響力也就在去世的1954年才正開始。同樣的,他多數偉大的唱片和錄音檔案,都在他過世後才逐漸浮現。
德國指揮家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逝世64年,做為一個20世紀德國指揮藝術的顛峰代表人物,他的聲望絲毫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下滑,他的唱片被奉為經典不斷被傳誦,而他的傳奇錄音清單也隨著各種檔案的曝光,不斷被改寫,並經常在其周年紀念的時刻,帶來新發現。包括EMI唱片公司為福特萬格勒打造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也是在他逝世25周年時,才完整集結成9首交響曲。
2. 謬斯宣敘調: 眾裡尋她 台灣第一位女作曲家賴孫德芳(簡巧珍)
賴孫德芳是台灣第一位女作曲家,她的作品以軍歌、進行曲居多,但凡在台灣有服役經驗的人士都唱過她所寫的軍歌,因此常有人誤以為「她只寫作軍歌」。殊不知,賴孫老師的作品豐富、形式多樣,筆者也是因為長期投入台灣作曲家之研究,有機會整理、研究其曲譜,並多次採訪、聆聽她回憶過往的片段,始逐漸對賴孫老師的生命史、以及作品建構較為清晰而完整的概念。
3. 音樂進行式: 延續古都羅馬的榮光 羅馬現場.帕帕諾與聖西西里亞管弦樂團 (洪雪舫)
臺北的天氣還在寒冷與燠熱間游移不定,幸運地,筆者在此時節被告知前往陽光和藍天都給得毫不猶豫的古老城都——羅馬。本趟旅程的主要任務是前往聆賞聖西西里亞管弦樂團(Orchestra dell’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的音樂會,樂團即將由指揮帕帕諾.安東尼奧(Antonio Pappano)帶領,分別偕同摘下柴可夫斯基大賽、魯賓斯坦大賽冠軍的俄羅斯鋼琴家丹尼爾.特里福諾夫(Daniil Trifonov)以及2015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趙成珍,相繼在11月下旬於首爾、仁川、台北、香港、大連、北京和上海演出。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