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ompose, or not to compose? 莎士比亞×古典音樂四百年
莎翁誕辰四百五十週年之時,我們曾在二○一四年四月號的《MUZIK》NO.85上,以一張CD的曲目「管窺」其樂史。今逢斯人離世四百週年,且邀各位以劇入樂,先賞最熱門當紅的《羅密歐與茱莉葉》和必不可錯過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馬克白》、《奧賽羅》、《李爾王》,接著當然還有其它必聽的,以及那些深藏金櫃、等著人們曲徑探幽的莎劇相關音樂,一首一首綴成莎翁專屬的祭文,更唱、更遠、更響。
【封面故事】
小提琴天王旋風再襲 約夏.貝爾獨家貼身專訪
約夏.貝爾(Joshua Bell)或許是當今世上少數能同時集結詮釋深度、高超技巧、舞台形象與實驗精神於一身的古典音樂家,睽違九年之後,他於上月十二號再度來臺舉行整場獨奏會,巨星魅力風靡全場。臺北或許是他最喜歡的一個亞洲城市,他在此次巡演當中唯一的一日休假就安排在臺北度過;《MUZIK》或許也是最幸運的一本刊物,得以佔用約夏.貝爾珍貴的假日,與他正面對談。
【閱讀焦點】
1. 音樂熱氣球: 聆聽,關鍵不在耳朵(李明蒨)
「聆聽」不容易,而且愈來愈不容易。外在環境的干擾、生活習慣的傷害、內在寧靜的消逝,皆影響著。假如生活再沒有古典音樂引人細緻探索,不知還能如何培養「聆聽」能力。
2. 音樂外一章: 年輕指揮的熟成期要多久?(邱瑗)
對於甫獲國際指揮大賽的國內年輕「大師」(maestro)來說,得獎只是「門票」。無論對音樂的理解多出眾,手勢多麼洗鍊,跟樂器演奏家不同的是,指揮需要實際的樂團練習,因此許多年輕指揮得花十年磨一劍,在樂團裡擔任助理指揮,例如即將於五月來臺的印尼籍指揮普拉巴伐(Adrian Prabava),在奪得貝桑頌大賽的第二名後,先後在馬舒(Kurt Masur)與海汀克(Bernard Haitink)身邊練習;去年升任NSO駐團指揮的張尹芳也經歷了簡文彬、赫比希,以及呂紹嘉駐團時期。這些經年累月的「見習」對於技巧和音樂觀念都是相當可觀「內功」養成。具備了應有的技術與概念後,雖然手上有魔杖,卻仍無法靠它發出聲音,因為在管絃樂團中,指揮比任何人都還需要「人和」。
3. 失落的世界: 唱片裡的琴鍵獅王(blue97)
一九六九年六月二十六、二十八日兩天,德國鋼琴家威廉.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1884~1969)在奧地利的奧西亞赫(Ossiach)修道院舉行獨奏會,這個建於羅馬時期的古老教堂,無論是建築風格或內部的聲音效果,都充滿深刻的宗教感召以及寧靜平和的誘惑力。這個天堂般的奧西亞赫成為巴克豪斯演奏生涯的終點。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