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民工、平台騎手到科技精英,窺見低端與高端的希望、幻滅和掙扎。中國又是如何大展律法及體制的籠,淘汰過時的舊鳥,監管擴張的新鳥?
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逐漸從勞動密集、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轉向以數位科技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進程。有些人將中國的後改革時期與美國的鍍金時代來相提並論;本書則認為前者更像是一只鍍金的鳥籠,中國政府與科技資本正使得社會不平等逐日加劇,並製造新形式的社會排斥。
從農民工、平台騎手到科技精英,窺見低端與高端的希望、幻滅和掙扎。中國又是如何大展律法及體制的籠,淘汰過時的舊鳥,監管擴張的新鳥?
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逐漸從勞動密集、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轉向以數位科技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進程。有些人將中國的後改革時期與美國的鍍金時代來相提並論;本書則認為前者更像是一只鍍金的鳥籠,中國政府與科技資本正使得社會不平等逐日加劇,並製造新形式的社會排斥。在這些矛盾之中,中國的鳥籠經濟演變為一種高度控制的體系,部分群體被排除在成長與繁榮的機會之外,沒有人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
作者描繪這種科技發展體制的輪廓及其產生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並透過針對低端與高端人口,以及從傳統製造業、外送平台到科技公司之間的深入訪談及親身觀察,講述那些因中國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和科技主導地位而改變生活的人及其背後的故事。
作者簡介
雷雅雯
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亦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威瑟海德國際事務中心(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成員。曾任哈佛學會(Society of Fellows)青年研究員。研究聚焦於中國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深入探討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著有The Contentious Public Sphere: Law, Media, and Authoritarian Rule in China等書。研究成果發表於頂尖社會學期刊,並多次榮獲美國社會學協會、法律與社會學會及《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的多項獎項,彰顯其在社會學和中國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
譯者簡介
李宗義
(第一至五章)
政大英語系、東亞所畢業,清大社會所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災難治理。
許雅淑
(第六至十章)
臺大圖資系畢業,清大社會所碩士、博士,目前關注女性主義、父權體制與男性困境、母職貨幣化等議題。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