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我們息息相關,嚴重者甚至影響我們的生命、財產與健康,從塑化劑、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安事件到核能問題,科學與我們密不可分。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新聞在意的卻是快門的一瞬間。
當科學新聞遇到臺灣媒體,不免出現失真,再加上名嘴們的推波助瀾,讓台灣社會一直陷在淺碟科學思維的泥淖中。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嚴肅的思考已成過去,迎向娛樂與激情的我們,是否將毀於自身所愛。 ◎亞馬遜讀者強力推薦媒體批判經典 ◎波茲曼之子安德魯撰寫二十周年版序 ◎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2016新版專文推薦 在《一九八四》中歐威爾害怕禁書,害怕我們受到文化箝制,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則害怕沒有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想讀...
主流媒體衰微、原生新聞網站與社群平台競出,傳播生態正翻天覆地大改變。 注意力愈來愈稀薄的iPod世代,是接收更多新聞,還是更多垃圾? 是擁有更多自由,還是失去更多選擇?
電子郵件,免費!照片分享,無上限! 你是否想過,隨手可得的免費內容、便利的免費服務,到底都是誰在付費? 如果商品免費,那你就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品! 你我可能都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賣給了注意力商人!
經歷換照風波重創,蓬萊仙山電視台2011年關台,創辦人莊添光逝世近10個年頭之後,熱血文史青年黃郁仁,自告奮勇地加入仙女藝術家倪瑞宏的行列,進行了關於蓬萊仙山電視台的田野調查。這個看似台灣版《AV帝王》的故事,是電視史上一塊消失的神祕拼圖,他拾落遺失的部分,想盡辦法要將它拼湊完整,瞭解那個在記憶...
在認識媒體之前,先讀這本! ◎二○二三全新版作者序 麥克魯漢——媒體的先知 媒體及文化評論家馬歇爾.麥克魯漢在一九六○年代就已經被稱為「媒體先知」,他所創造的「地球村」、「人人皆為出版者」等概念,成為全世界人人熟知的名言。
☆ 三位諾貝爾獎得主重磅推薦 ☆ Amazon 800位讀者好評分享 高度量化時代,數字絕對更會騙人,騙更大! 統計、圖表、懶人包,常是理性裝扮的鬼扯, 點贊、分享、演算法,助長類事實瘋傳成禍。 掌握數據的底層邏輯,洞悉科學量化包裝術, 資訊批判思考力,是最強自我保護力!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沒人告訴你,報導應該這樣寫!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報導者,如何讓你的內容脫穎而出? ★《華爾街日報》內部培訓手冊改編而成,紀實寫作者必備的撰稿聖經★ ★出版逾30年,長踞AMAZON新聞類教科書暢銷榜前5名★
《資訊判讀力》是一本學會如何拆解訊息、分析可信度的書,也是一本深入分析資訊操弄和其影響的書,更是一本集結各領域學者專家一起來尋找答案的書。 如果你是一位網路和手機的重度使用者,本書將是你在資訊叢林下的生存守則。如果你是一位想跟年輕人溝通的老師或爸媽,本書能讓你了解新時代的資訊問題。如果你對各種...
•21世紀最具開創性與啟發性的視覺文化論述 •讓你在影像爆炸時代中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 重新理解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 作者追溯視覺文化的歷史根源,從自畫像的歷史如何演變為自拍,牽引出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如何導向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然而科技日新月異,眼見不再能為憑,「觀看」也逐漸變成某種表演。...
數位性涉及美學範式與檔案倫理等課題,交錯為數位檔案表面的魅影運動,貫穿臺灣當代文化數位化的實驗,也成為本書聚焦探索的主題。本書關懷臺灣當代數位文化生產,針對八種不同文化物件進行理論論述與案例分析,其中橫跨文學、電影與當代藝術等不同領域。藉由八件數位檔案物件的個案研究,本書對於臺灣當代文化部署的數位體...
《比遠方更遠》年代可溯及上個世紀的冷戰,但核心關懷則與作者先前探討心理學和家庭動力的巨著一脈相承。不過,本書還捕捉了不同國族的歷史與社會動盪,反映出迥異於前作的心理。作者從個人的身分認同擴展至民族的身分認同,勾勒出不同族群的心理狀態,犀利之外,更難得的是不失悲憫。一如《背離親緣》,他在本書中盡其...
赫緒曼寫作本書的動機,即起源於新自由主義即將席捲世界的時刻。他分析三種反動修辭法:「悖謬論」、「無效論」與「危害論」,這些論述不直接反對進步價值,而是反對實踐進步價值的行動;反動的修辭是用來說服大家,你不必、也不應該採取進步性的行動, 因為你怎麼做都沒有用,甚至會導致反效果,或摧毀既有的改革成果。
從晚近的《俗女養成記》、《花甲男孩轉大人》,2010年代的《真愛找麻煩》、《回家》,再上溯至《流星花園》,台灣電視劇從被納入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就成為東亞流行文化圈一員,記錄著流行文化的種種趨勢和變化。 本書將劇集的性別展現置放在國族政治與中國資本和全球資本的競合脈絡中思考,探討在商業國族主義運作下,中...
「聖戰」,並非「左手古蘭,右手彎刀」的血腥殺戮。 「文明」,原來是西歐列強國家體系在十八世紀後方才整備的特殊論理。 從伊斯蘭聖戰觀點與西方文明論述的歷史進程著眼,看見當代世界政治最大的衝突根源! 兩種政治論理數百年的衝突與消長,造就了當前全球的政治局勢。在媒體的片段報導中,讓人們誤以為「聖戰」...
科學與我們息息相關,嚴重者甚至影響我們的生命、財產與健康,從塑化劑、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安事件到核能問題,科學與我們密不可分。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新聞在意的卻是快門的一瞬間。
當科學新聞遇到臺灣媒體,不免出現失真,再加上名嘴們的推波助瀾,讓台灣社會一直陷在淺碟科學思維的泥淖中。
你我是不是都被似是而非的「科學新知」給誤導了?
或者,你一直認為科學只是科學家的事?
請試著思考以下問題:
1.如果有一間藥廠想要大力推銷他們新研發的一種新藥,它會不會想要透過與媒體的串連,有形及無形地行銷這件不一定是必要的產品?
2.如果有一個財團想要進軍綠色能源產業,它可不可能在媒體中刻意透過「全球暖化」概念的渲染,製造某種恐慌性的消費,以成就這個新產業?
3.如果有位整型醫師想要藉由一項新型美容技術大撈一筆,他可不可能透過媒體的包裝來推銷新的美感指標,乘機掏光你的荷包?
4.如果政府或公部門想要保障某種特定的發電方式,他可不可能與媒體聯手,製造能源短缺、電價上漲的煙霧彈?
如果你有判斷科學新聞正確與否的基本能力,你就能在媒體誇大的報導下,因為存疑而有進一步瞭解真相的機會。
作者累積了十年來對於台灣「媒體中科學」的觀察資料及解析,歸納了國內科學新聞報導中最常犯的十種錯誤類型:理論錯誤、戲劇效果、名不符實、便宜行事、多重災難、關係錯置、忽冷忽熱、不懂保留、官商互惠、忽略過程,期待讀者能輕鬆明白什麼是科學「偽新聞」,讓民眾能活得安心、活得無懼,不再輕易地被媒體操控。也因為民眾堅強的心理素質,使媒體能認真思考報導科學新聞的三要素:正確、普及、反思。讓每一個人都能乘著科學新聞去旅行!
作者簡介
黃俊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現任中正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專長是科學教育、科學傳播、公眾科學理解、科技社會研究。
曾獲教育部第一屆(96年度)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著有《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薛清江合著)。
在「泛科學」有專欄:pansci.tw/archives/author/subaru419
名人推薦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胡元輝教授
本書彌補了台灣科學新聞系統性觀察的缺憾,以紮實的學理為根據,用最深入淺出的語法來分析台灣科學新聞的「陷阱」,不只關心科學傳播的專業人士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所有希望台灣民主品質向上提升的公民,更可以透過本書精確地判讀科學訊息,讓自己更加耳聰目明。
PanSci總編輯 鄭國威
黃老師這本書以諸多耳熟能詳的案例為引,對科學新聞的產製邏輯有精確的分析,論述流暢、有趣、也深刻。我誠摯向所有關注科學傳播的朋友推薦這本書,也期盼每一位朋友再向外推薦,讓更多人了解目前情況之危殆,以及我們可以做出哪些努力。
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 彭啟明博士
作者夠把潘朵拉盒子打開,明確指出科學新聞的盲點,足以讓我們省思台灣現有的媒體生態,該如何改進,尤其指出能正確、能普及、能反思是三個階段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報真導正。
五月天 阿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教授 陳炳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楊文金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