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的不是你,是這份工作,
讓你失去身為人的存在價值!
「既原創又挑釁」「發人深省」「極富魅力的敘述」
百萬次轉發,狂掃歐美多國排行榜No. 1
全球社畜含淚推薦,顛覆你對工作的想像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擲地之作★ ★亞馬遜Kindle 優秀非小說讀物★ 食利的資本主義、充斥菁英與職業政客的民主主義 在21世紀搖搖欲墜 敲響了民主資本主義的警世鐘!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一部財富與富人們隱密棲地的實地踏查報告 都會中財閥勢力與富豪特權的暗黑民族誌 洪敬舒 |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黃克先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盧郁佳 | 作家 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 | 《大減速》(Slowdown)作者 ——推薦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上野教授,您如何不對男人絕望?」 12回書信往返,24次真摯、銳利, 毫不保留的文字交鋒!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讀冊 當月選書四冠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疼痛帝國》、《什麼都別說》作者在《紐約客》的精選文章 他是非虛構寫作的福爾摩斯 這個時代獲獎最多的記者之一 也是當代最佳的非虛構類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 《紐約客》、Goodreads年度最佳書籍
╒════════════════════╗ 我們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會犯錯, 那,你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出征的人? 一本社群時代的自我保護指南! ╚════════════════════╝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Ⅰ}
貧困的屍體 / 凍死的屍體 / 孤獨的屍體 / 衰老的屍體 /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專文作序 ★
日本暢銷五十萬冊! 授權世界十三種語言 在經歷疫情、世界動盪局勢時, 日本人為何選擇擁抱這本書? 打破常識框架的衝擊宣言: 氣候變遷即將帶來文明崩壞的危機, 唯一的活路:是現在就要開始尋找的第四種選項!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作《牆國誌》作者好評再出擊── ──《環球郵報》2021年度選書── ──《紐約客》2022年最佳書籍── 繼調查報導前作《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再次集歷史、文化、教育、政策、國情於一書, 藉由深度跨國調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與粵語三種受壓迫語言...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
新創神話!?揭露3000億獨創醫療科技的超完美騙局 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富比世》全球最年輕的創業女富豪, 如何用「一滴血」顛覆血液檢測、翻轉醫療產業? 一項即將改變你我健康的醫療檢測新科技, 而它的技術來自──謊言!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特色是採取「正向看待」的觀點,尊重生理及心理真實,尊重各種經驗及文化,也尊重專業研究及調查,並從性教育擴及性別教育、情感教育,融合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並不斷逐年修訂。中譯本將是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全方...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廢的不是你,是這份工作,
讓你失去身為人的存在價值!
「既原創又挑釁」「發人深省」「極富魅力的敘述」
百萬次轉發,狂掃歐美多國排行榜No. 1
全球社畜含淚推薦,顛覆你對工作的想像
導讀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何明修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鄭亘良
有用推薦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方怡潔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陳信行
主持人 陳嘉行(焦糖)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黃郁茜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為何這份工作明明爛透了,卻無法說出口?
強調效率利益至上的私營企業,冗員數竟比公部門還多?
「怨人有,笑人無」的全球民粹反智氛圍,也跟工作這回事有關?
1930 年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發展將讓人類工時變短,但這個願景並未實現:全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堂的「服務性」職業,各種諮詢、顧問、仲介、行政……根據統計,竟有高達 40% 的人在做這類工作。受訪者對自己工作的枯燥乏味感到絕望,感覺不出自身貢獻,「少了我根本沒差」——這就是「狗屁工作」的定義。
格雷伯在 2013 年發表了一篇網路刊文〈論狗屁工作現象〉。該文轟動全球蔚為話題,轉發逾百萬次,更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本書中他援引諸多實例,羅列出數年來的觀察、研究與反思。他舉出狗屁工作的五大類型,分析職員的困頓心態,更回到歷史追溯資本社會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隱含的瑕疵,探討此類工作大量增生之因。他認為,狗屁工作貶抑了人的存在價值,更助長了當前社會反智民粹對立。承繼他的犀利風格,本書將再度扭轉既定觀念,是新時代必讀的工作思維書。
作者簡介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1961-2020
美國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2011 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美國商業週刊》稱他為該運動的重要精神領袖。他的論述將這場被視為擾人的街頭抗爭變成全球矚目的抗議運動。格雷伯發表的運動口號「我們是 99%」(We are the 99 percent),為廣大失業人口發聲,深深撼動了長期由極富人口壟斷社會資源的美國。
格雷伯師承歷史人類學大師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助理教授、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講師、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教授。 2006 年在政經學院演講時,被譽為「形塑文化本質論述的傑出人類學家」。2011 年出版極具批判性的《債的歷史》,幾個月後更親身參與占領華爾街運動,於學術界及公共參與上均受到廣泛注目,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當年度百大風雲人物。2013 年於雜誌上發表〈論狗屁工作現象〉一文探討充斥職場的無用工作,發文後旋即獲得熱烈迴響,轉發超過百萬次,更於數週內被譯成 12 種語言,之後他更設了一個專門e-mail,收集全世界讀者寄來的真實狗屁故事。本書即為該文論述之延伸,上市半年內便售出 14 國版權。
格雷伯2020年於威尼斯度假時因急性胰臟炎驟逝,學界、社運界、媒體界同聲哀悼。他的遺孀與同事成立David Graeber Institute,致力於整理他的相關出版品與個人收藏,亦作為意見平台,被他的理念所啟發的人們可在此發揮政治想像力,透過集體行動挑戰現行體制。
商周出版格雷伯作品:
《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 (經典增訂版)
《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
《規則的烏托邦:官僚制度的真相與權力誘惑》
譯者簡介
李屹
elek。1986年生,高雄人。社會學出身。
國外讚譽
機敏,極富魅力。
——《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開創全新想法、激發群眾辯論的大師。
——Slate
令人驚奇的原創思想家……總能以機敏風趣的口吻,傳達複雜的想法。
——《電訊報》(The Telegraph)
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次發人深省的盤檢。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記錄諸多悲慘個案之餘,這本書就像一幅肖像畫,畫出了這個社會忘了自身存在為何的面貌。
——《衛報》(The Guardian)
這本書想問,是否有個更好的方式能組織起全世界的工作——確實是個好問題。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既滑稽又活靈活現,點出了我們既定價值的一次文化轉移。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這可能會是你今年讀到最棒的一本非小說書。記得別告訴你老闆就好。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每一位千禧世代及 Z 世代的新科畢業生都該讀這本書……格雷伯以學院式的嚴謹但清爽易讀的文筆,帶我們理解這些似是而非又容易被誤解的狗屁工作。
——網路媒體 Salon.com
先不管皮凱提或馬克思了。在社畜經濟底下,格雷伯說這一切都是狗屁……對那些做類似機器人煎肉排這種鳥工作、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的白領階級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指引。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國內推薦
揭露無用勞動的空虛價值,逼視無謂工作對人性消耗。
——張烽益,臺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我早知道有些人做的事根本是狗屁工作,這本書提醒我,應該想想自己做的事會不會也是如此。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