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寫出人生的粗礪,從粗礪中長出強悍的溫柔
馬欣首度虛構極短篇創作與「痛散文」結集
刨挖傷瘡與幽闇,揭示黑土下的光亮斑斕
◎ 本書共分六輯,從「美的/壞的」、「熱鬧/孤寂」、「他方/原地」、「夢覺/浮於生」等切面,層層揭示「臉/面具」的表與裡。
一本獻給獻給母親與做小姐時的她的勇氣之書,勇敢承接對母親的不了解。繼與家庭斷裂切割的《我的蟻人父親》、重建關係的《普通的戀愛》後,謝凱特在寫作中重返、重巡,一遍一遍探勘自母親繼承而來的長相、口味、血液裡的墨水。解構愛與被愛的各種面向,收攏以愛為名的難言之隱。
繼《我輩中人》與《以我之名》後,張曼娟中年覺醒三部曲 28篇真情澄澈的散文,28個生命凝視,在時間的巨大沙漏中書寫中年的艱難與豐饒
這片沙漠的風情萬種, 讓我學習著去愛每一個人, 和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如果人生就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旅程── 流浪文學的起點,我們愛上三毛的原點。 三毛逝世 30週年 紀念版
王家衛人生首序 暢銷作家李舒最新隨筆集 細數半世紀前的優雅與風情 佳人與雅士的傳奇往事 如那一抹夕陽下的餘暉 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遺落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
誠實寫出人生的粗礪,從粗礪中長出強悍的溫柔
馬欣首度虛構極短篇創作與「痛散文」結集
刨挖傷瘡與幽闇,揭示黑土下的光亮斑斕
社群猶如新神祇,吞噬真心,抹上假意,人人急著擦脂抹粉,孤獨與旁觀成了可笑的化外之民。在各種「成為(becoming)」的集體焦慮中,那些看似華美的絢爛,實則顛簸在破滅與腐朽的邊緣。
身為這世界一個「眼饞的遊客」,馬欣對熱鬧的缺席,反而挑剔出喧譁底下的寂寞、人心伏流中的汙濁。
歷經大疫與至親逝去,兩年安靜蟄伏,馬欣以不從眾的銳利,刨挖這時代令人疲倦卻難以脫身的病瘡,讓心有虛空的我們,離開深井,爬出牆外,獲得修復。
◎ 本書共分六輯,從「美的/壞的」、「熱鬧/孤寂」、「他方/原地」、「夢覺/浮於生」等切面,層層揭示「臉/面具」的表與裡。
▎馬欣冷眼利筆的「黑暗」療癒力:
►我們習於對「幸運」不動聲色,同時又對「不幸」耳清目明。
►我們的寂寞是因為生活與我們的悲歡離合,終於分道揚鑣。
►生命沒走到低谷,人生就得匆匆,沒法遛著那尾隨的月亮走,也無法夢到鯨魚不可能有的雙足。
►我們的抒情靈魂是一帖來自古時候的藥方,標示著是開心的「祕密」,打開竟是幾個哀愁的種子。
►悲傷就是獨處在沒有燈塔的海洋上,且沒有人知道你身處的那片海。
►我們疲累於這社會的榮景,有如自己就是把放不完的煙火,餘味難言,因為我們消費的正是我們自己。
►幸福就是國王的新衣,它讓你層層穿上,最後如詐騙分子控制了你的人生樣貌。
►當我們的科技已可以「創世紀」時,沒有活的方式足讓「死」成為真實的命題。
►青春是粗礪的,一碰到就知道疼痛與失去的必然。
作者簡介
馬欣
以「痛散文」澄清人心的伏流
音樂迷、電影痴,其實背後動機為嗜讀人性。娛樂線採訪與編輯資歷二十餘年,持續觀察電影與音樂;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專欄筆耕。
曾任金曲獎流行類評審、金鐘獎評審、金馬獎評審、金音獎評審、中國時報娛樂周報十大國語流行專輯評審、海洋音樂祭評審、AMP音樂推動者大獎評審。樂評、影評、散文書寫散見於報章雜誌如《中國時報》娛樂周報、《聯合報》、《GQ》、《幼獅文藝》,及「博客來OKAPI」、「非常木蘭」、「書評書目」等網站,並於「鏡好聽」平台開設Podcast節目《馬欣的療癒暗房》。
著有:散文集《看似很美,其實是壞掉的》、《邊緣人手記》、《階級病院》;影評集《當代寂寞考》、《反派的力量》、《長夜之光》。
好評推薦
凌性傑(作家)、吳曉樂(作家)、蔣亞妮(作家)、謝盈萱(演員)、鄧九雲(作家.演員)、鄭宜農(創作歌手)、陳栢青(作家)、陳珊妮(音樂人)、陳雪(作家)__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木馬文化社長陳蕙慧:「馬欣的筆下手很重,乍讀痛快,可難防凶猛的後座力,像挨了子彈,很痛。我認為,這是華文世界裡罕見的,只此一家——『痛散文』。」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