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新省視台灣、日本乃至東亞區域之間「越境」的歷史、文學、戲劇現象,其中如何呈現移植、抵抗、消長、互補與易位的諸多面向。福爾摩沙與日本在歷史、戲劇與文學領域的「邂逅」與拾遺,是本書希望能從被禁錮於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樊籠中解放出來的一些斷片。唯有被解放,才能被看見。
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1.以楊逵為中心探討左翼文學思想與日本文藝大眾化論爭的關係。 2.作者本身有日文研究背景,書中大量徵引日語文獻,真實還原日本文壇論爭的議題性與發展,比對楊逵與日本文壇關於行動主義、社會現實主義的論述的淵源與差異性。 3.研究台灣日據時代左翼文學思想必定要參考的著作。
走近南洋「風土」、「人文」最重要的文學讀本 藉過去百年記錄、想像南洋經驗; 觀察華人與自然風土、地緣政治和歷史文化的互動生成, 建立認識華文文學的新框架 全書收錄80位作者,82篇文,文本包羅廣闊,文字試煉多元。 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高嘉謙(台大中文系副教授)主編
從臺灣文學看臺灣社會歷史的文明與野蠻變遷 重思文明銘寫於野蠻之作,跟隨文字與影像復返迷魅思考 王德威、梅家玲撰文推薦 王鈺婷、朱惠足、李育霖、林妏霜、 詹閔旭、劉紀蕙、鄭毓瑜等學者作家一致推薦 國立臺灣文學館2021年臺灣文學傑出博士論文獎、 臺灣中文學會第九屆四賢博士論文獎第三...
◎朱宥勳導覽二十世紀台灣文學十場論戰的章回故事書。 ◎由文學戰神擔任「場邊球評」帶團觀戰,特別能看出論戰煙硝裡的個中三昧。 ◎台灣文學是從論戰中開始的,小從使用的文字、語言,大到意識形態,台灣文學從來沒有理所當然順理成章這件事,我們現在可以擁有的自由與空間,都是從各種議題一場一場論辯過來的。
以採行實證的研究方法, 聚焦於「譯者」的翻譯實踐與媒體的關係。 藉由釐清譯作的原文出處與版次的差異性等, 建立文本比較的基礎研究。 同時關注譯本生成的歷史條件與文化環境, 並參閱西方翻譯理論, 深化議題性的討論。
以歷史縱貫,以課題橫跨,秉持文學、文獻、文化「三文主義」精神編撰 閱讀、認識馬華文學與文化的最佳導引 走入新馬華人社會的必讀之書 王德威:華語世界體例最為宏闊、內容最為豐富的讀本。
本書雖名為《豚》,然實際上是將一些光復前的文學作家作品匯集成冊,作者雖不如賴和等人的名聲響亮,但是對於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殷殷期盼與關懷都是相若的。 一共收錄《豚》(吳希聖)、《阿枝的故事》(克夫)、《擦鞋匠》(赤子)、《其山哥》(陳賜文)、《失敗》(自滔)、《老成黨》、《旋風》、《乳母》(一...
認同,有那麼難嗎?無論是族群的、性別的...... 奇形怪狀的台灣歷史,慘絕人寰的愛慾重生 今年最駭人的小說 這是屬於女孩的必經之路嗎?這是屬於台灣的國族寓言嗎? 張亦絢長篇小說代表作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本書重新省視台灣、日本乃至東亞區域之間「越境」的歷史、文學、戲劇現象,其中如何呈現移植、抵抗、消長、互補與易位的諸多面向。構成為三部八章,第一部主要以「敗者史觀」重新檢視參與「乙未戰役」而渡台的「敗者」集團,以及之後承襲「敗者」系譜的渡台日人其殖民事業與文業。第二部透過「戲劇現象」觀察日本帝國境內乃至東亞的人流與政治脈動共振下,如何產生錯綜複雜的網絡。我們看見日本戲劇的近代化透過「演劇改良運動」帶動戲劇改革,與日本帝國擴張的時程與日俱進,「新領土」台灣也成為展演帝國欲望的新舞台。第三部主要探討活躍於日本「內地」的台灣混血詩人饒正太郎與在台日人作家坂口䙥子的「易/異地書寫」。台、日重層與流動的歷史、戲劇與文學現象,有時強化,也有時顛覆二地的「政治力學」關係,甚至在東亞區域遊走,尋求連帶,企圖游離於「帝國霸權」之外。福爾摩沙與日本在歷史、戲劇與文學領域的「邂逅」與拾遺,是本書希望能從被禁錮於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樊籠中解放出來的一些斷片。唯有被解放,才能被看見。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