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的戰爭

重回二戰東線戰場,聆聽蘇聯士兵消失的聲音

Ivan's War: Life and Death in the Red Army, 1939-1945

1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2/01/06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62.1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eISBN: 9789862625224
  • ISBN: 9789862625231
  • 字數: 277,098
紙本書定價:NT$ 780
電子書售價:NT$ 480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用蘇聯士兵的聲音,重建二戰東方戰場的真貌

史坦貝克曾說,戰爭本身是無法言傳的……

「我不再感謝上帝饒我一命,因為我每小時都看見死亡。」
「我們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他們徵召我們,他們訓練我們,他們送我們去死。」
「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一個士兵從射擊中撤退?」「唯有死亡。」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特價 電子書: NT$ 506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 電子書: NT$ 380

    20世紀,索忍尼辛:「烏克蘭很快就會看出,分離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21世紀,普丁:「我一直認為,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一個民族。」 2014年烏克蘭向西方靠攏, 「迫使」俄羅斯出兵攻打自己「同胞」。 這不是單純的國際競爭與軍事危機的縮影。 背後乘載的是500年來歷任統治者努力打造的民族認同, 更說明烏...

  • 電子書: NT$ 560

    蛋白質與卡路里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 第一本從帝國糧食供需、殖民及戰地飲食角度出發, 全方位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與後果的歷史專書。 莉琪‧科林漢繼《帝國的滋味》之後又一重磅著作。

  • 特價 電子書: NT$ 345

    德國陸軍虎式戰車王牌指揮官——奧托‧卡留斯,橡葉騎士級鐵十字勳章得主,公認的戰車王牌。 《泥濘中的老虎》是卡留斯親筆撰寫的回憶錄,從東線的且戰且走,到西線的逃離包圍圈,卡留斯見證了納粹德國在戰爭中的光榮與衰敗。書中述說的不是他在戰場上如何英勇殺敵,更多的是細數他以及他的戰友在戰場的所見所聞及親身經...

  • 電子書: NT$ 560

      為什麼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民族國家裡,卻對帝國大唱讚歌?   帝國難道不是殖民、侵略、種族歧視、宗教壓迫、不平等條約的化身嗎?   不!——   本書以權力運作、差異政治與互動交流為分析核心,   直探兩千年來各大帝國的權力政治,徹底顛覆你對帝國的負面認知。

  • 電子書: NT$ 403

    「古羅馬,很重要!」 一部寫給當代的全方位羅馬史 全球翻譯超過23種語言,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耀眼帝國,榮光不滅! 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全球矚目的劍橋教授瑪莉‧畢爾德隆重鉅作

  • 特價 電子書: NT$ 286

      作者齊斯.洛韋檢視各國在二戰期間的經歷與人民對戰爭的態度,勾勒出人們與紀念碑及其象徵之間的關係。然而在強調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浪潮之下,有些物件遭到摧毀並被抹去痕跡,有些則幸運地被移放到雕塑公園中展示。如果我們曾經讚許銘刻於紀念碑的價值,今天卻期待能掙脫其束縛──那麼,我們究竟是定義歷史的人,還...

  • 電子書: NT$ 385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 電子書: NT$ 294

    ★《紐約時報》、亞馬遜Top 1暢銷書 ★ iHeartRadio最佳歷史類podcast改編成書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本書唯一的缺點,就是它的篇幅不是兩倍長。 ★ 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暨《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麥爾坎.葛拉威爾最新力作 「精準轟炸」可以減少無辜平民的傷亡;「無差...

  • 電子書: NT$ 735

    貫串一個傑出民族、文明和語言的宏大歷史, 將一千五百年前的沙漠詩歌與今日的國際情勢、戰爭創傷相互串聯── 著名阿拉伯語學者、當代旅行文學名家旅居阿拉伯世界近四十年 提姆•麥金塔―史密斯傾力巨著 跨越三千年、三大洲,理解中東與阿拉伯世界必讀之作!

  • 電子書: NT$ 476

    當代中東的面貌是如何形成的? 極端主義、恐怖分子為何成了中東世界的代名詞? 1979年為什麼是中東歷史重要的關鍵時間點? 1979年,伊朗革命、麥加禁寺圍困事件與蘇聯入侵阿富汗相繼發生。金姆.葛塔在《黑潮》中,透過廣泛而細膩的調查,詳盡剖析這三件關鍵大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對西亞地區往後的歷史...

  • 電子書: NT$ 630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

  • 電子書: NT$ 294

    這本書是解釋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什麼、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運作。 「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在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中國、中世紀的歐洲,以及其他在人們的記憶中蓬勃發展的行業中運作著。在古代早已經存在貨幣經濟、銀行,甚至連聖經和可蘭經都關注利息的問題;幾個世紀前已發展出非現金支付和令人驚...

  • 詳細資訊

    用蘇聯士兵的聲音,重建二戰東方戰場的真貌

    史坦貝克曾說,戰爭本身是無法言傳的……

    「我不再感謝上帝饒我一命,因為我每小時都看見死亡。」
    「我們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他們徵召我們,他們訓練我們,他們送我們去死。」
    「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一個士兵從射擊中撤退?」「唯有死亡。」


    二戰的蘇聯士兵,是德軍眼中的鋼鐵人,是不知疲倦的紅色猛獸。

    「我不明白蘇聯士兵怎麼有辦法在那樣的地獄中生存。」
    「他們不是人,是某種鐵鑄的生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死傷最慘烈的戰爭。
    蘇聯有2700萬人死於這場戰爭,其中有800萬名是紅軍士兵。
    他們是所謂戰爭「英雄」,背後卻有許多不能回首的故事。
    俄羅斯史專家梅里杜爾走訪英國、德國、俄羅斯、白羅斯等地,
    訪問兩百多名當事人,重現你我不知道的戰爭面貌。
    讓我們聆聽蘇聯「伊凡」們的神話……

    ★《戰爭與和平》中勇敢堅忍的俄國士兵
      「伊凡」在俄國是男性常見名,也是二戰期間蘇聯基層士兵的通稱。這些上場作戰的士兵「伊凡」,在敵軍德國眼中,有如紅色猛獸,個個堅忍不拔、無所畏懼,彷彿自拿破崙戰爭以來從未改變,仍是《戰爭與和平》中描繪的樣貌。二戰期間德國人甚至用血統、種族來分析為何俄國人如此勇猛。這樣的方式在冷戰時代,甚至成為美國人分析俄羅斯人的基礎。

    ★他們是戰爭機器、戰爭英雄,也是戰爭中的砲灰
      二戰在蘇聯的官方說法中是場值得一再歌頌的「偉大衛國戰爭」,因為勇敢的士兵與人民擋住了希特勒的攻擊。但現實卻是,戰爭初期的蘇聯軍隊設備簡陋、缺乏組織訓練,他們節節退敗,以人肉對抗坦克,死傷無數。

      因為在這場戰爭中,只能容許光榮與勇敢,沒有投降與退卻。官方只顧製造假新聞、宣傳裁切過的正面訊息,忽略當時一度有七千萬蘇聯人民受困於德軍的佔領區。而戰爭中因圍城戰餓死的百姓紀錄被抹去,戰爭的死亡人數也被短報,一百個士兵死亡,只會有三十座墓碑。

    ★用一生演出「伊凡」的故事
      原本節節退敗的紅軍,在戰爭中學會新武器、學習組織部隊、導入獎懲制度。他們開始向西反攻,一度打入德國境內。這些勇猛的士兵,更在戰爭期間蘇聯官方的塑造下,成為完美的「伊凡」。當時黨部挑選年輕英俊教育程度高的軍官,以高貴的士兵、勇敢的俄羅斯人、不屈的游擊隊員等形象包裝,鼓勵士兵上戰場。這些如明星般的「英雄」倘若死亡,將會成為受人緬懷的紀念碑,倘若活著,則是戰後官方活生生的宣傳工具。

      而這場戰爭對於退役的老兵,也是他們一生榮耀之所在,難以割捨,更成為他們面對集權統治時的麻醉劑。當他們回憶戰爭時,往往只記得曾在衝鋒時呼喊:「為祖國而戰,為史達林而戰。」

    ★以個別士兵的聲音重建二戰歷史
      過去,戰爭史往往都是官方聲音,個人檔案僅能補充片段資訊、呈現部分微觀視角,本書作者卻成功採取正統歷史的框架,用時間為序,以基層士兵的故事為血肉,重述二戰期間東線的戰爭史。不僅有以往常見的德軍攻入俄國土地的故事,更完整描繪蘇聯紅軍反攻入波蘭、德國時所造成的慘劇。今日的輸家,也許是明日的勝利者。本書企圖回歸「人」的視角,引領讀者思索戰爭的意義與代價,和極權政治下的處境。

    作者簡介

    梅里杜爾Catherine Merridale
    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伯明罕大學博士。主攻俄羅斯史。曾在英國各大學任教,2014年退休轉為專職作家。著作包括《石頭之夜:在俄羅斯的死亡與記憶》、《1917列寧在火車上》和《紅色堡壘:俄國史的祕密心臟》。曾以《石頭之夜》贏得海涅曼文學獎和進入約翰生獎決選名單,以《紅色堡壘》贏得沃爾森歷史獎和普希金俄國圖書獎。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完成約近百本譯著,譯有《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老年之書》、《文化與抵抗》、《帕德嫩之謎》、《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和《1917列寧在火車上》等書。

    媒體推薦

    ◎好評推薦

    《伊凡的戰爭》真是一本神奇的作品。凱瑟林.梅里杜爾的所有長處一應俱在:嘆為觀止的研究工作(訪談了幾百個生還者和見證人);一種清晰的、不露鋒芒的風格,讓材料的錯綜複雜性被掩蓋起來;對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大主題有輕鬆自如的歷史駕馭力;對研究對象有著罕見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伊凡的戰爭》確認了任何讀過《石頭之夜》的讀者的所知:凱瑟林.梅里杜爾是一位頂尖歷史學家,是她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朱特(Tony Judt),《戰後》(Postwar)作者

    梅里杜爾這部清晰、被系統地引用、觀察敏銳和感性的敘事……讓自己在同時代歷史學家之中位居前列,為自己打開一片天。我不太相信以後有任何人會比梅里杜爾更能企及伊凡。── 弗蘭克蘭(Noble Frankland),《觀察者》(Spectator)

    凱瑟林.梅里杜爾的傑作《伊凡的戰爭》紀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俄羅斯砲灰的堅忍人性。──蒙特菲奧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星期天電訊報》

    要了解這個歐洲賴以誕生的混亂和悲劇,請讀《伊凡的戰爭》讓人難忘的記述。凱瑟林.梅里杜爾對紅軍士兵有恢弘的描繪。是這些士兵打敗第三帝國,創造出我們所繼承的歐洲。──鄧金(Boyd Tonkin),《獨立報》(Independent)

    靠著這本絕佳的書,梅里杜爾將再一次贏得歷史學家的尊敬和俄羅斯人的感激。──丘奇(Michael Church),《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al Supplement)

    自下到上講述了一個讓人錐心的故事。梅里杜爾對紅軍士兵和他們家人受苦情形的描繪不太可能有人能夠勝過。──瑟維斯(Robert Service),《史達林:一部傳記》(Stalin: A Biography)作者

    精彩。獨一無二之作,對二戰中紅軍的驚人原創性記述,既是第一流的社會史,也是重要的軍事研究,為口述歷史和檔案研究結合之典範。它讓紅軍士兵活了過來。──佩恩(Stanley Payne),教授

    《伊凡的戰爭》是恢弘的成就。它顯示出梅里杜爾有能力為戰爭的恐怖提供扣人心弦的敘述,不致讓大戰的各種部署調度模糊了畫面。她以巨大的權威和清晰把極為豐富的材料組織起來。──麥克貝恩(Barclay McBain),《先驅報》(Herald)

    〔梅里杜爾〕撬開了一直把這段歷史隱藏起來的鎖。透過辛勤研究檔案、日記和書信,透過對老兵進行得來不易的訪談,她把紅軍士兵們的戰爭活現了起來……任何人想要了解該時代的歷史或了解奠基於該歷史的現代俄羅斯,這書都是不可不讀。梅里杜爾女士前一部作品《石頭之夜》是探討俄國人如何面對死亡與痛苦的不刊之書。現在,藉著她對人性的敏銳感受,她對俄國語言與文化的豐富知識,加上她對俄國(和德國)資料的深入研究,共同創造出一部深具價值的續集。──《經濟學人》(Economist)

    了不起……〔梅里杜爾〕讓人驚心動魄地直接經驗到戰時經驗——不只是士兵們的經驗,而且還有他們妻子和家人(常常是處於德國佔領之下)的經驗……這書既重要又筆力萬鈞。──麥卡錫(Sean McCarthy),《蘇格蘭人》(Scotsman)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1094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