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中華的成立、江南的發展、草原的稱霸、陸海的交會、中國的形成

シリーズ 中国の歴史 : ①「中華の成立 唐代まで」 ②「江南の発展 南宋まで」 ③「草原の制覇 大モンゴルまで」 ④「陸海の交錯 明朝の興亡」 ⑤「中国」の形成 現代への展望」

  • 出版日期: 2021/11/04
  • 語言:繁體中文
  • 商品格式:套賣商品
  • ISBN: 9789570860542
紙本書定價:NT$ 1750
電子書定價:NT$ 1750
電子書售價:NT$ 1138
此為套賣商品,購買前請先確認個別商品的格式。

「中國」從何而來,要往何去?
以多元視角描繪中國的歷史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策劃獎──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301

    本書特色: 1.跳脫中國本位,從世界史的脈絡重新解讀中國史。 2.從環境、氣候、社會變遷等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 3.透過簡明扼要的筆法,搭配豐富的圖表來展現中國歷史的轉捩點。 關鍵的時代*重要的轉折*未來的展望 掌握中國精要的最佳入門書 獻給想要了解中國,卻又不想背誦一堆...

  • 電子書: NT$ 350

    【馮客《人民三部曲》老犢粉專屬優惠說明】 凡於 2024/1/31 前,於 Readmoo 購買《人民三部曲》任一電子書之讀者,於 2/29 前購買《毛澤東之後的中國》,輸入專屬優惠碼,即享加購優惠 285 元。 *優惠碼可至 會員中心>優惠碼 或 購物車 查詢,使用期限至 2024/2/29 ...

  • 電子書: NT$ 322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 用中華夢和馬克思主義包裝的中國,和用儒家裝飾的中國, 本質上都是法家的「秦漢式政體」(Qin-Han Polity)。 中國權貴為什麼對「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鴉片般上癮? 為什麼「中華秩序」又強大又脆弱...

  • 電子書: NT$ 293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他們才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歷史淹沒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面,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歷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

  • 電子書: NT$ 406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卜正民重磅鉅作★★ 一部創新的、顛覆傳統的歷史論述 爬梳中國與世界之間近八個世紀以來的關係 了解中國對外擴張背後的「大國」邏輯

  • 電子書: NT$ 385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 電子書: NT$ 377

    權力爭奪、戰火洗禮、帝國殖民、獨立與開放、文化影響…… 越南的歷史就是世界大歷史的縮影

  • 電子書: NT$ 490

    明代朝貢→造就倭寇及滿洲興起,最終促使帝國自身的衰亡! 清代朝貢→締造東亞和平與貿易繁榮,奠定康乾盛世的基礎! 五百年來的「朝貢秩序」演變,對東亞歷史的影響,究竟該如何解釋? 日本中國史權威學者,深入漢、滿、日等多元史料,從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角度,探究明清歷史變遷的重量研究

  • 電子書: NT$ 618

    中共建黨七十年來,對中國,對全球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尤其近年來海峽兩岸互動頻仍,風雲詭譎,我們更需了解其歷史背景、意識形態、政治現況與困境,才能對中共黨史有全盤的理解。

  • 電子書: NT$ 312

    這段歷史的焦點是人民! 文革爆發50週年,從人民視角重探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經典力作──《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2016年《金融時報》最佳歷史類選書 檢視中國社會底層如何經歷了一場文革魔幻之旅 更重要的是,埋葬了毛澤東主義。

  • 電子書: NT$ 385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 電子書: NT$ 266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書店4.5顆星高度好評――― 蒙古帝國創建前,中國與歐洲未曾往來, 而當成吉思汗去世時, 他已藉由商貿與外交使兩者連成一氣,至今未斷。 自由貿易、知識共享、多元宗教、世俗法律、外交豁免權…… 成吉思汗打造的蒙古帝國,構築了現代世界的基礎。 「最...

  • 電子書: NT$ 336

    社群VS.王朝 扭轉中國歷史上最專制王朝的刻板印象 「社群」才是主導明代國家發展的主要力量 繼史景遷之後, 中文世界最具影響力之國際漢學家卜正民, 扭轉史觀之大作。

  • 電子書: NT$ 385

      世界史的誕生並非海洋,而是在「歐亞大陸」!   跳脫以西方為主體的思想,以「陸地理論」建構世界史。   成吉思汗創始、顛覆常識的史上空前的帝國──「大蒙古國」,   真正打破國家、民族、國界限制,後世歐亞大陸上的帝國都繼承了蒙古血脈!   蒙古帝國統合歐亞大陸才是世界史的真正開端!

  • 電子書: NT$ 350

    從階級革命、改革開放到一黨一人專政 跳脫傳統檔案及編年龐大敘事 劉少奇的無腳床、毛澤東的藏書齋…… 〈義勇軍進行曲〉、〈東方紅〉、〈我的祖國〉 從領袖逸聞到流行「紅歌」逐一解碼  歸納百年大黨各階段關鍵特質

  • 電子書: NT$ 350

    比大國更懂大國,才是小國的智慧。 對中國的批判、交往與認同之前,必須更理解、更認識中國。 一九四九年誕生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 是社會主義的天堂夢,還是民族主義巨龍的胎動?

  • 詳細資訊

    *特別收錄作者群為臺灣版所撰寫之序言
     
    今時此刻,重新認識中國史!
     
    從亞洲觀點與多元角度出發,
    超越傳統王朝史觀,全新架構中國歷史的時空體系
    一套帶著世界史視野,更符合全球化現代、
    更接近中國多樣性面貌的歷史敘述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是日本岩波書店精心策畫之鉅作,聚集五位日本頂尖學者,在編纂時著意突破窠臼,不只打破了傳統中國歷史寫作的框架,超越王朝斷代史觀與正統史觀,更反省了中國史寫作中時間與空間的既有觀念,進而提出了一套新穎的理解體系。
     
    作者群一方面擔憂年輕一輩讀者對於中國歷史缺乏興趣,甚至充滿誤解與偏見;另一方面也對當下中國政治局勢發展感到憂慮,因此希望透過符合當代的寫作形式,結合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觀點,呈現出中國歷史中的多元化與多樣性。
     
    本套書共分五冊,內容以中原、江南、草原,與三者的交會互動為主軸,涵蓋從上古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作者群綜合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學術厚實的專業基礎;寫作時則娓娓道來,以親切平實的口吻,呈現一套適合所有人閱讀的中國歷史。對於理解中國往昔的發展與今日之情況,都深具啟發與意義。
     
    ▍1.《中華的成立》
    「中國」如何成為「中國」?
    從橫跨三千年的歷史中,
    探問傳統中華世界原型的起源與變遷。
     
    本卷以黃河文明興起的華北為中心,從新石器時代農耕社會的形成開始,講述到以長安、洛陽為核心地區的隋唐帝國興起與衰亡之兆,涵蓋先史時代到八世紀中葉,貫穿約略三千年的時光。透過探索「天下」與「中國」觀念的相互作用與消長伸縮,呈現中國古典政治體制的生成與變化。
     
    在論述上,揉合日常生活、社會組織與政治過程等不同層次的時間尺度,嘗試在時空變化中,掌握中國古代歷史的多樣性;同時檢討傳統教科書的用語,以最新研究發現,重新定義各種詞彙,企圖更為貼近歷史樣貌,撰成一部嶄新的古代中國通史。
     
    ▍2.《江南的發展》
    從古代文明時期到蒙古帝國前夕,
    在激昂的歷史時空中,
    俯瞰反覆與中原對峙及統合的「海洋中國」。
     
    本卷聚焦江南地域與周邊海域,跳脫「中國史觀」的框架,將中原與江南視為兩個密切相關的平行世界,展現靈活的論述角度與新穎的歷史視野。書中探討長江流域一帶,從先秦時代至南宋覆滅這段漫長歷史歲月中,諸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生動刻劃長江流域與中原在經過多次的對峙與統合後,逐漸繁榮發展的過程。
     
    藉由描繪南方「船的世界」與北方「馬的世界」在幾千年間的摩擦與衝突、妥協與融合,呈現了中國「古典國制」向南方擴張的過程;同時也探問「官的世界」與「民的世界」在這段時間的樣貌與變化,以雙重軸線展開歷史發展的探討。


    ▍3. 《草原的稱霸》
    從五胡十六國的亂世至蒙古帝國的一統天下,
    在歐亞大陸東方的歷史舞台上,
    由馳騁草原的騎兵軍團揭開壯闊的興亡史。
     
    以南方中原為根據地的農耕王朝,與以北方草原為根據地的游牧王朝,生存手段相異的兩大勢力,歷經千年的對峙,相互爭奪霸權。然而在過去中西方的歷史論述中,游牧民族總是被置於邊緣。
     
    本卷以「歐亞大陸東方史」的嶄新框架,重新回顧歷史,連接起內亞、中國與東亞等不同世界。箇中關鍵角色,便是過去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中心地區、居住於乾燥地帶(草原或沙漠)的游牧民族,他們在中國歷史中頻繁登場,存在不容忽視。透過審視這些游牧民族及其所創建的國家和王朝,以及他們與中國之間的關聯,描繪出多種民族往來交流之多元世界的歷史。
     
    ▍4. 《陸海的交會》
    在衝突與分裂的危機中,
    摸索一元統合的新體制,
    確立了「中華」的明朝三百年起落。
    中華與夷狄的抗爭、華北與江南的對立、草原與海洋的對峙——此三個主軸於元末交錯,使中國社會經歷激烈動盪,而明代必須直接面對此一混沌局勢,並予以回應。明代初年的國家建設過程,以統一王朝的角色,收斂了原本三個衝突的主軸,並用儒家理論所支持的一元化與標準化,規範了原本的多元性與多樣性,成為強硬的剛性體制。
     
    本卷描繪自十四世紀元末至清朝興起的十七世紀為止,三百年間明朝興亡的歷史。明代體制從初年建立,到出現鬆動,乃至崩壞的過程,並非只是單一王朝興衰,更是凝聚了宋代以降各類課題的時代興亡。
     
    ▍5. 《中國的形成》
    從大清帝國成立到習近平時代,
    探索「一個中國」大夢的歷史淵源,
    以及四百年來多元與一體間的擺盪與掙扎。
     
    「一個中國」、中國的一體化及其抱持的矛盾,並非由現今的中國政權才開始,它不僅有來自二十世紀初期的歷史淵源,更是必須回溯到清代的體制才能夠理解的問題。
     
    本卷自十七世紀的東亞世界出發,當時多元勢力並存,直到清朝「盛世」崛起,才收拾了原本的混亂與殘局,並在十八世紀綻放多元共存的文化。直到十九世紀,清朝被西方與日本的衝擊所撼動,面臨崩解的命運,而在二十世紀的一片混沌之中,誕生了現代的「中國」。四百年來,在多元勢力蔓延的「一體」與分離之間相互拉扯,中國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作者簡介

    渡邊信一郎

    1949年生。專研中國古代史、中國樂制史。歷任京都府立大學教授、校長。現任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日本傳統音樂研究中心所長、京都府立大學名譽教授。
     
    代表著作:
    《中国古代の楽制と国家――日本雅楽の源流》(文理閣)、《中国古代の財政と国家》(汲古書院)、《中国古代の王権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較史の視点から》(校倉書房)、《中国の国家体制をどうみるか――伝統と近代》(共同編著,汲古書院)。
     
    丸橋充拓
     
    1969年生。專研中國隋唐史。現任島根大學學術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系教授。
     
    代表著作:
    《唐代北辺財政の研究》(岩波書店)、《唐代軍事財政与礼制》(張樺譯,西北大學出版社)、《中国の歴史 上(古代-中世)》(共同撰寫,昭和堂)、《中国経済史》(共同撰寫,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多民族社会の軍事統治――出土史料が語る中国古代》(共同撰寫,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古松崇志
     
    1972年生。專研歐亞大陸東方史。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代表著作:
    《オアシス地域の歴史と環境》(共同撰寫,勉誠出版)、《中国経済史》(共同撰寫,名古屋大学出版会)、《概説中国史》(共同撰寫,昭和堂)、《金・女真の歴史とユーラシア東方》(共同編著,勉誠出版)。
     
    檀上寬
     
    1950年生。專研中國近世史,現任京都女子大學名譽教授。
     
    代表著作:
    《天下と天朝の中国史》(岩波新書)、《明の太祖 朱元璋》(筑摩學藝文庫)、《明朝専制支配の史的構造》(汲古書院)、《永楽帝――華夷秩序の完成》(講談社學術文庫)、《明代海禁=朝貢システムと華夷秩序》(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岡本隆司
     
    1965年生。專研近代亞洲史,現任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教授。
     
    代表著作: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環境、氣候到貿易網絡,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合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歷史》、《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
     
    譯者簡介
     
    詹慕如
     
    自由口筆譯工作者。譯有多部文學小說、人文作品,並從事各領域之同步、逐步口譯。
    臉書專頁:譯窩豐 www.facebook.com/interjptw
     
    林琪禎
     
    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莆田學院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專任副教授。曾任文藻外語大學日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和春技術學院應外系及觀光系專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譯有《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他們的日本語》、《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性表現規制的文化史》等書。
     
    黃耀進
     
    翻譯工作者。單譯有《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等;共譯有陳舜臣《半路上》、《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東京審判》等書。
     
    郭婷玉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日本時代臺灣地方社會勢力,並關注近代日本與東亞史、琉球王國.沖繩史、明清以降中國地方社會等議題。合著《圖解臺灣史》、《圳流百年》,譯有《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合譯《殖民地官僚政治史》等書。
     
    郭凡嘉
     
    臺灣大學文學院畢業,東京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班修畢,現於日本任教。譯有溫又柔《來福之家》及《中間的孩子們》、陳舜臣《青雲之軸》、中村地平的殖民地小說《霧之蕃社》、森見登美彥《空轉小說家》、角田光代《肉記》、柴崎友香《向遙遠的地方前行》等,並撰有日本小說家評論數篇。

    媒體推薦

    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宋怡明(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李卓穎(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邢義田(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徐泓(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梁其姿(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兼歷史講座教授)
    陳登武(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楊瑞松(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渡邊信一郎教授提出「中國如何成為中國?」、「何謂中國?」,正和中國本身近十幾年來對這一問題的熱烈討論形成極有趣的對照。在全然不同的方法論和視角下,這一套「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毫無疑問為一個多元的新時代成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架構。相信中譯本必為所有關心二十一世紀中國、東亞和全世界命運的華人所樂讀。——邢義田(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這套書融貫了以日本學者為主的中國史研究成果,提出理解中國史的總架構,也給予撰寫者充分的發揮空間。內容深入而文字平實,觀點明晰又具開放性。以此顯現的中國,是個在世界史格局中富有韌性且自成一格的多元文明。——李卓穎(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在一個被當下社會政治所產生的各種聲音和煙霧所阻礙的環境中,看不清未來,也不了解過去,可能是許多人的共同苦惱。但對過去的了解,至少可以讓我們看清一些當下的處境是如何形成的。「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這套書最大的好處,依我之見,是提供了有興趣了解過去的讀者一套思考的重點。讀者依其中的重點去思考,不論同不同意作者所說,都有機會形成自己的了解。不是每個讀者都是歷史學者,也許無法站在專業的角度去檢驗作者的觀點,但是個人的存在,如果是一種有反省、誠心的存在,必須得有支撐的力量,而對歷史的了解是這種力量的來源之一。重點是,讀歷史時最好能心胸開放,頭腦冷靜,思慮清晰。——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日本各大出版社,每隔一段時間,便請史學家寫一套供一般人讀的多卷本通史,分世界史、日本史和中國史,都是小開本便利攜帶,可在通勤車上閱讀。岩波書店不同,編寫的是專題式的「岩波講座世界歷史」,比較類似《劍橋歷史》(Cambridge Histories)叢書。從1969年以來,每隔二、三十年便出版一部三十卷左右,總結截至編寫時期,各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學術性,大本精裝,供大學師生閱讀。至今已出版了兩部,第三部正在出版中。這次岩波書店出版的中國史系列叢書,和其他出版社一樣,針對的讀者是一般大眾,而列入便利攜帶小開本的「岩波新書」系列。但仍本著「岩波講座世界歷史」的編為目標,總結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傳給讀者,而訂名《岩波新中國史》叢書。例如明清歷史,過去的同類書或稱為《最後的東洋社會》、《紫禁城的榮光》、《傳統中國的完成》、《落日的大帝國》,比較看不出時代特性,但三田村泰助教授《明帝國與倭寇》及上田信教授《海與帝國》,一反過去把中國史尤其明清史看做閉關自守的大陸國家歷史,注重明清中國已進入海洋時代,與新世界的聯繫。檀上寬教授繼他在2016年的《岩波新書.天下與天朝的中國史》之後,《陸海的交會》再一次展現他對明史的見識:明代中國是大陸與海洋交錯,互為作用的。同時也是從明初的確立傳統中國一元體制,結束中國史的「十四世紀危機」,走向一元體制鬆動的明末,而進入世界史的「十七世紀危機」。從書後附的參考書目,可知檀上教授總結了大量現代學者的新研究成果,在這本小書中傳遞了豐富的新信息,是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和優點。——徐泓(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五位著名的日本中國史家,以長時期、多元的歷史視野,跳脫中華史觀和朝代史的框架,講述三千年來中華世界與周邊各種勢力的互動,中國體制與處境在歷史中的變化,引領讀者從歷史看今日中國的格局。雖然必須犠牲許多歷史細節,但作者充滿創意與洞見的精要敘述,卻更能帶領我們以世界史的眼光讀一部波瀾壯濶的中國史。——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這套書出自日本新一代中國史學者之手,寫給一般讀者大眾,可謂相當令人興奮之作。作者群繼承了日本漢學的優秀傳統,但又將自身的博學結合了精湛的理論取徑。這五本書中一以貫之的主題,是質問我們今日所稱「中國」的起源,這個「中國」並非超脫歷史、永恆不變的實體,而是在農業與游牧、江南與華北、中原與海洋等不同區域間,持續互動、經過歷史和偶然而產生的結果。極力推薦!——宋怡明(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什麼是中國?中國史又是什麼?從十九世紀末以來,日本學者即針對這些課題提出重要見解,他們的想法也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人的自我認知,以及中國史學的發展。「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無疑是此學術傳統不容忽視的另一里程碑。——楊瑞松(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得獎資訊

    榮獲2020年韓國坡州圖書獎(Paju Book Awards)之策劃獎(Planning Award)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