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個人的死亡,是否能藉由書寫,來進行告別與悼念?
1971年,書中「我」的母親服安眠藥自殺了。儘管當天傍晚,她仍和往常一樣,到隔壁的女兒家吃晚飯。死前,她以快捷寄出了多封掛號信,並附上了遺書,其中一封給「我」的信上是這樣寫:「但繼續活著是不可能的。」
書中「我」的母親即是作者漢德克的母親。身為一個經歷過納粹時期、戰爭,以及戰後經濟蕭條年代的女人,她總是設法從困境中找到平衡,只不過這一次,她自己就是困境。
葬禮上,漢德克強烈地渴望書寫他母親。幾個月後,這部具自傳色彩的半虛構小說誕生了。
1922年,紅色政權席捲蘇聯。 一位帝俄時期的青年貴族, 被迫在莫斯科一家豪華飯店度過餘生。 他以紳士風度對抗遭囚禁的命運,用品味緬懷過往的美好, 在劇變的時代,成為最不自由也最幸運的人。
槍響前,他必須找到拯救被告的方法。 一艘遠洋漁船,承載著一樁滅門命案的祕密; 為了找出真相、伸張正義,賭上的可能是整個國家的命運
2015年曼布克獎決選小說 四個男人30年的友誼 × 一部「從回憶中存活」的冒險史詩 四個大學好友,畢業後來到紐約闖蕩, 在這個花花世界各擅勝場,也嘗盡了傷痛與歡愉……
★Readmoo讀墨獨家——內附作者給犢友的獨家簽名! 婆羅洲雨林巨鱷,不列顛王冠鑽石,砂拉越革命,甘蜜河尋寶── 三百年華人墾殖傳奇,三百萬年曠世情緣。 星沉海底,地裂天邊,物種滅絕時刻,鱷魚流下一滴眼淚。 南洋從來沒有如此壯闊,如此幽黯。《鱷眼晨曦》是張貴興創作最重要的突破。 ──...
究竟一個人的死亡,是否能藉由書寫,來進行告別與悼念?
「這是我們祖父母、父母都會經歷的潰敗,也許漢德克和我們都難免。」──廖偉棠專文導讀。
「預示了厭世代之必然,無法界定那究竟是焦慮恐懼還是悲傷」──郭強生
1971年,書中「我」的母親服安眠藥自殺了。儘管當天傍晚,她仍和往常一樣,到隔壁的女兒家吃晚飯。
死前,她以快捷寄出了多封掛號信,並附上了遺書,其中一封給「我」的信上是這樣寫:「但繼續活著是不可能的。」
書中「我」的母親即是作者漢德克的母親。身為一個經歷過納粹時期、戰爭,以及戰後經濟蕭條年代的女人,她總是設法從困境中找到平衡,只不過這一次,她自己就是困境。
葬禮上,漢德克強烈地渴望書寫他母親。幾個月後,這部具自傳色彩的半虛構小說誕生了。
「有時我依然會在夜裡猛然驚醒,彷彿我的體內有什麼把我輕輕一推,從夢裡推出來,我體驗到自己如何因恐懼而屏住呼吸,身體則一秒一秒地腐爛。黑暗中的空氣凝止了,我感到萬物失去重心、四處飄散。它們無聲地在我四周進行無重力的飄移,彷彿隨時就要墜落,從任何一個方向使我窒息……」
作者簡介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1942──)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出生於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1961年曾於格拉茨大學攻讀法律,1965年退學。24歲即發表著名劇本《冒犯觀眾》,引起廣大迴響。他是當代德語文學重量級的作家之一,曾於1973年獲畢希納文學獎,2009年獲卡夫卡文學獎,2014年獲國際易卜生獎,被譽為「活著的經典」。作品風格以實驗性的語言著稱。
作品產量眾多,小說有《夢外之悲》、《守門員的焦慮》、《左撇子女人》、《在漆黑的夜晚,我離開了我安靜的房子》及《水果賊》(暫譯)等,其中多部曾改編成電影,如《守門員的焦慮》為與文‧溫德斯合作改編;《左撇子女人》則由漢德克本人執導,並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提名。
譯者簡介
彤雅立
著有詩集《邊地微光》、《月照無眠》、《夢遊地》。德語譯作包括《馬克思:愛情與資本論》、《分裂的天空》、《我戴著黃星星》、《卡夫卡中短篇全集》等。柏林自由大學電影學博士,現任教於輔仁大學德語系。2015年獲邀參與柏林文學學會舉辦之中德翻譯工作坊,2017 年與 2019 年獲羅伯特‧博世基金會與德國翻譯基金之翻譯駐村獎助。
專文導讀
廖偉棠(作家)
一致推崇
林佑軒(作家)
胡淑雯(作家)
馬 欣(影評人)
張惠菁(作家)
曹馭博(詩人)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社長)
郭強生(作家)
陳思宏(作家)
陳柏煜(作家)
童偉格(小說家)
黃以曦(影評人)
蔡慶樺(作家)
鴻 鴻(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序)
▋榮獲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作家
▋全新譯本,德文原文直譯:最貼近漢德克的實驗風格
▋2009年榮獲卡夫卡文學獎
▋2014年榮獲國際易卜生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