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書是記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於戰國時代中後期,以答問方式(語錄體)紀錄了孟子的言論、思想。內文善用與人問答的表現方法,逐步深入問題,層次分明並凸顯主題。辯論方法靈活多樣,文字簡潔流暢,極少生僻字,易於引人入彀,本書另收錄之注解文字為宋朝朱熹所注。。
法國小說家福樓拜(1821~1880)認為,世界上沒有兩粒相同的沙子,作家必須細密觀察,用心描寫,而創作者不該在作品裡表露自己的觀點,這些創作觀和風格影響後來的小說家十分深遠。《波法利夫人》對虛偽的社會面貌看似未加批判,但客觀、冷靜而精確的描寫,表現出來的悲劇氣氛和控訴力量反而更強。
《孟子》一書是記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於戰國時代中後期,以答問方式(語錄體)紀錄了孟子的言論、思想。其學說之出發點為「性善論」,從而提出「仁政」、「王道」,並主張「德治」。
內文善用與人問答的表現方法,逐步深入問題,層次分明並凸顯主題。辯論方法靈活多樣,文字簡潔流暢,極少生僻字,易於引人入彀,本書另收錄之注解文字為宋朝朱熹所注。
關於《孟子》一書的作者有多種說法,現今認為是孟子自著、弟子萬章與公孫丑參與編輯。本書則以孟子代表之。
孟子(西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軻,鄒國(今山東鄒縣)人。東周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字號於古書中並無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疑為後人附會。
孟子為僅次於孔子的儒家宗師,素有「亞聖」之稱,並與孔子合稱「孔孟」。其亦為中國人性論史上首位提出「性善論」與提倡「民本思想」的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被部分人視為民主之先驅。
目錄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