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純粹是另一種玫瑰/自火焰中誕生」——瘂弦〈上校〉 烽火煙硝,巨變的年代,他們離開了原鄉,穿上軍袍,舉起槍桿。 經歷1949,動盪、匱乏與流離…… 從少時至垂暮,五十、六十、七十年,他們緊握筆桿,恣肆揮灑。 在火焰之中,軍中文學出芽而後茁壯,長成了的絢麗的玫瑰。
「你有青春、自信,還有工作。你什麼都有。」 「那你又缺了什麼?」 「除了工作,我什麼都沒有。」 在〈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海明威用簡單的文字,打造出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一家咖啡店。在那裡,有一位年輕服務生,一位年長服務生,一位自殺未遂的老先生,還有足以抵抗生命中所有空無、痛楚的光明與秩序。喬伊...
根據國發會報告,推估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 文訊作為文學雜誌,所關心的不只有文學,還有撰寫文學的每一位作家。 在每一個人的人生階段中,都可能經歷到照護與被照護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如何走這趟路,又如何在這之中保有自我的完整性?
「她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瘋了。 一想到如此令人畏忌的欲望潛藏在內心某處,她便震驚到全身不住顫抖。」 不裝可愛的文學導讀書,獻給青春學子,也獻給想要重拾閱讀樂趣的成熟大人。 行句裡精密計算的荒誕與恐懼, 放大放大再放大之無以形容的內在深擊, 世間很多種愛,不依賴定義, 江戶川亂步...
占卜,提供來自未來的「資訊」,通曉掌握這些資訊的人,巫覡、薩滿、祭司、靈媒,他們細察物象、推演世事、釋疑解惑,帶給迷途生靈感動、撫慰,許多文學書寫也蘊含著信仰與占卜的描寫,在他們細微靈巧的書寫下,以不同面貌將自己的占卜經驗、信念傳釋而出,撫慰讀者們在大疫憂鬱背後,那些心理學、精神分析等科學所不能觸及...
採訪三十位幕僚、政務官、社會運動者等政策相關人士 從九大議題看八年來臺灣的改變 從執行者、幕僚的訪談中得知重要政策溝通與執行的關鍵時刻 「EPUB電子書版本皆有附贈惠菁親聲朗讀前言音檔」 八年來,世界經歷了動盪與巨變 臺灣也經歷著體質的改變與成長 我們是否在這個時代,寫下了屬於自己的...
臺東,2022年全國出生率唯一正成長的縣市, 社會增加率排名第三,深具新生與移居的潛力, 山海為幕的藝穗節、聲音藝術節等豐富多樣的創生展演, 以及傳承祖靈信仰、巫師祭儀傳統的部落文明, 各種慢慢生活,都是臺東多元文化的孕育力。
★榮登美國《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日本《每日新聞》書評,來自鬼地方的小說家最新長篇。 ★鑽入深秋!告別「夏日三部曲」,陳思宏超越自我,挑戰小說技藝/記憶,任文字在眼裡造風雨。 ★一場出走法國的行旅,於回憶裡拼湊自我,在羈絆中尋覓自由,不只是柏林,巴黎也要叛逆。 ★致敬所有的女孩和LGBTQIA...
獻給每一個大小孩的療癒之書。 原來,我們早已經在《綠野仙蹤》裡現身了! 穿著銀鞋的少女想要回家。 剛出生的稻草人想要一副腦袋。 一哭就生鏽的錫人想要一顆心。 膽小的獅子想要獲得勇氣。 你呢,長大之後,你想要什麼?
九降風,是新竹一帶的氣候現象,牽動著土地的產業、人文,山與海,城與鎮,蘊育著豐沛的文化氣息。 即使在科技城的發展之下,仍有一群人,默默持續堆疊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痕跡。
天有異象,神治無方 失蹤案件現場的三太子神像 要出動道士與兒童心理學家? ★ 《搶神大作戰》後,張國立再次融合宗教與傳統的小說 ★ 從現代角度看神話角色的冒險故事 ★ 以道教神鬼論探討身分焦慮與自由的抉擇
法律可以修改一百萬遍。 但是被害人只有一次程序,一次人生,一次復原的可能。 我喜歡看她們寫我的名字。 一次、兩次、三次,像訂正考卷一樣。 沒寫好,就不准穿上衣服…… ★比《八尺門的辯護人》更精彩,律師/導演/作家唐福睿,最新長篇小說 ★以法律背景、紮實田調為基,真實探討權勢性侵/性騷背後運作的性...
文訊雜誌社四十周年後,將從島嶼最南的屏東出發,引領讀者重新認識臺灣這塊土地。 屏東縣位於島嶼最南,在自然山林及山海包圍之下,這裡的族群多元、生態多樣、產業豐厚,甚至可以一次擁有三個海——臺灣海峽、太平洋及巴士海峽,共同翻騰出來的屏東,更是人文與地景交織的豐美之地。 而這一股生機蓬勃的文化氣流正從...
★ 吳曉樂獻聲朗讀後記〈曾經這世界有她〉 ★ 出道十年,重探初心!小說家吳曉樂以「彷彿考了四次臺大」之力寫就的重磅之作! ★ 回歸教學現場的犀利觀察,細緻重塑新世代教育的學習困局、師生互動與同儕關係。 ★ 世代怎麼複製?親子如何相殺?十年後的現在,是否依然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知道從第幾天開始,樓上每到深夜就會傳出聲響。一開始只是桌椅拖拉的聲音,後來更是變本加厲,聽起來像是一群人聊天聊很開心,嘻笑聲音不斷;或許是因為自己住的是最邊間,對聲音特別敏感……房間內沒有回應,多敲了幾次,房間內仍然沒有聲音傳出來,下定決心轉了一下門把,發現門沒有鎖,便輕輕推開門往裡面看……
【飲食與書寫的千滋百味】 古今多少事,都付吃喝中,飲食過去為小道,今日為顯學,作家透過筆下文字,呈現滋味萬千。 在「文學式微」的年代,飲食書寫仍能開拓讀者,引起廣泛迴響。 作為充滿潛力的一支,飲食文學的精神、內涵究竟是什麼? 目前有哪些面向?是否有再突破的可能?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裝可愛的文學導讀書,獻給青春學子, 也獻給想要重拾閱讀樂趣的成熟大人。 滲入書頁的一滴魯迅的透明之血, 為世界釀出剛剛好的空虛與孤寂! 小說家 劉芷妤、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翁稷安——專文賞析導讀...
今年(2023)七月,是《文訊》創刊40周年。 《文訊》是我們與外界聯繫的重要橋樑,也是展現我們對文學懷抱理想的重要媒介。 《文訊》雜誌的初衷,除了服務文藝界,做作者與讀者的橋樑,更努力記錄、保存作家、文化人一生創作的精華,希望成為影響世世代代知識分子的人文刊物……。 對於我們,這是一個重要的...
數位浪潮的席捲、後疫情的挑戰、文化政策的內容,動輒影響實體書店的營運,甚至生死。 通路折扣戰和圖書訂價議題沸沸揚揚之後,我們集結書店人、學者、出版家、大小通路、政府單位與讀者, 深入討論相關議題、一起尋思產業的大未來!
海外華人有「三寶」之說,指的是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刊三者。 長期以來,透過各地社團組織、教育單位、大眾媒體間的相互影響,促成了海外華人社群凝聚與文化傳承維繫。 本期專題將聚焦文學層面,關注海外華文社團、學校、副刊與文學創作間的關係, 介紹它們的發展現況與面臨困境,兼及探討正體跟簡體中文間...
殺人系小說家崑崙 末日與新生三部曲最終回 「森林」已焚,世界被病毒佔領 隱身於人群中的抗體是重啟的關鍵,或是死亡的伏筆? ★ 暢銷小說《獻給殺人魔的居家清潔指南》作者全新三部曲第三集 ★ 特別收錄番外:〈床〉、〈花〉、〈牆〉、〈樹〉、〈茶〉 ★ 電子書版內含附錄《末日小冊:他們的隻字...
★ Readmoo限定!《我從前認識的某個人》獨家番外篇,只獻給愛「推」的犢友們! ★ 「原來童年的我們,後來可以長成這麼黑暗。」──小說家臥斧最新長篇力作 ★ 連環謀殺x懸疑靈異x殘酷人性,探究權勢、人性和罪與罰,最天真也最殘酷的推理小說
殺人系小說家崑崙 末日與新生三部曲之二 在權力僵固、利益集中的世界裡 唯有病毒能崩解難以撼動的錯誤秩序 壞死衰老的細胞拖垮了社會與人類的進步 「淨土」將引導人類進行正確的汰除!? 永生樹最惡名昭彰的僱傭兵 X 掠顱者中極不穩定的「拷問女王」 X 讓人瘋狂殺戮的淨土病 獵殺命令發動!...
我要活下去──文學創作者的生存指南! 追求夢想的路上,讓我們幫妳/你走得更順暢更有力! \三大看點/ ▲「成為作家」是什麼樣的經驗? ▲具體來說,作家是這樣工作的 ▲理想情況下,作家的盟友們
揭露自我那華麗藏刀、明香暗腐的誠摯之惡, 不為年代所囿的病態預言美學。 不裝可愛的文學導讀書,獻給青春學子, 也獻給想要重拾閱讀樂趣的成熟大人。 在愛倫坡小說的瑰麗骨血裡, 檢出你基因裡失控的孤寂。 跨界藝術家 潘家欣、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翁稷安—專文賞析導讀 「長的和您一樣難看的漫畫...
本期《文訊》規畫的專題是「台灣文學」外譯,而就在「台灣文學英譯史」已經啟動一甲子的當下,我們剛好可以趁機好好檢視台灣文學英譯與外譯的諸多成就。
睽違三年2023台北國際書展要正式回歸世貿中心了。在後疫情時代,文訊將帶領讀者們為本屆的台北國際書展,提前進行一趟完整的紙上導覽,共同迎接2023年第31屆台北國際書展熱烈展開。
殺人系小說家崑崙全新三部曲啟動! 光鮮亮麗的都市叢林底下 是野心與利欲盤根錯節的黑暗森林 神祕的僱傭兵集團X黑道鬥爭與權力陰謀X為殺戮而生的實驗室造物 森林裡,沒有好人或壞人,只有想活下去的人—— ★ 暢銷小說《獻給殺人魔的居家清潔指南》作者全新三部曲第一集 ★ ...
當被俗世逼得走投無路, 不如先嘗嘗芥川流的善意、惡意與無能為力! 不裝可愛的文學導讀書,獻給青春學子, 也獻給想要重拾閱讀樂趣的成熟大人。 芥川與時代的對照,尋找你心底的龍之介 小說家陳育萱與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翁稷安的專文賞析導讀! 「長的和您一樣難看的漫畫」漫畫家——目前勉強的插畫藝術...
★鬼差勾魂出錯,美女倒楣枉死,給出的補償方案是──幫她找一個將死之人,用她的身體再活一次? ★人氣作家天上晴爽快嗆辣、節奏明快的奇幻愛情,沒有傲嬌總裁追妻火葬場,只有魔鬼肖查某復活鬧離婚!
由客家委員會主辦,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執行,詩人、詞人、音樂專輯製作人及文化行政工作者鍾永豐擔任總策展人,自2021年9月起,以歷時一年的時間,邀請不同領域的召集人,讓當代客家文化工作者在音樂、戲劇、歷史、影視、地方創生、文學、美學、飲食、語言等面向交匯討論,並鼓勵跨界,廣及哲學、傳播、性別、...
五月分國家圖書館內舉行的「台灣新詩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過後,讓人進一步思考:值此百年特殊時刻,除了關注過往台灣新詩成就,可否把目光轉向二十一世紀以降之新興世代?本次「新世代論壇」邀請台灣七、八年級詩人閃亮登場,從1999年生的林宇軒,到曹馭博、李蘋芬、廖啟余、李桂媚、楚狂、蕭上晏、陳建男、廖亮羽、陳...
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代表作家──票選.論壇.解析 「需要故事」的時代,大眾文學愈來愈受重視,本土優秀作家更需要被普遍認識。 究竟有哪些再創新猷的老手?誰又是另闢蹊徑的新人? 資深出版人、文學研究者將攜手,深度觀察新世紀的大眾風景。 陳國偉╳譚光磊╳陳蕙慧╳曲辰╳許婷婷╳臥斧╳楊勝博……以及更多...
與西方文學脈絡迥異,華文世界的文類中,散文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在文學獎內裡的散文獎項更是台灣的特色。 散文的定義更是眾說紛紜。 本期將從學術性定義、報刊、文學獎等載體, 試圖聚焦於近十年的散文發展趨勢。
這是餐桌上的台灣大事記! 新聞如烹飪,有時大火快炒、有時耐心烹製 有時更要在最緊要處劃下一刀 「大風大浪裡沉著跌宕的深厚底蘊。」——蔣勳 「充滿對生活的美好嚮往。」——蔡康永 「有滋有味,靈活慧心的食譜、散文與回憶錄。」——洪愛珠
台灣這片土地上從原住民、漢人(閩南、客家、外省)及新住民等不同族群組成的「一家人」,如何在歷史的長河裡翻滾、沖刷、淘洗,漸從陌生人、路人、客人……以至仇人,終於成為「和而不同」的「我們」。這一起伏跌宕悲欣交集的「現代化」歷程,是台灣原住民文學生發的契機,也是原住民文化復振的重要進路。
台語(Tâi-gí/gú),是日常的語言, 在此島嶼發展出南北不同的腔調,生猛有力, 但運用在台文的書寫上, 台語漢字、羅馬字,常讓人看甲霧嗄嗄(bū-sà-sà)。 本專題收束近二十年的台文創作發展與創作者, 從口語、用字到文學創作, 帶大家認識在地語言心花開(sim-hue-khui)的心路歷程...
近年來,文學領域除了文字創作、書籍與雜誌出版外,也有漫畫、繪本、展覽、商品、遊戲等不同領域的轉譯應用。但當文學透過轉譯進入其他領域或媒介時,「文學」扮演了什麼角色?「轉譯」又發揮了什麼功能?文學如何為各種產業注入活水,成為回頭壯大自己的養分?
戲劇,本身就擁有多元的表現方式。 故事的靈魂,卻能影響演出者的敘事,以及觀看者的內心悸動。 當文學跨媒界的轉譯成各種形式的「戲」。 原創、改編、演員、觀眾,會以怎樣的姿態,看待這樣的變容?
★ 業內工程師第一手觀察筆記!直擊高科技產業不為人知的產業內幕與權力鬥爭。 ★ 工程師版《機智的醫生生活》寫實職人混合《十六個夏天》五人幫的真摯友情。
★日常系奇幻小品,輕小說暢銷作家瀝青,結合宮廟文化打造神祇精怪的清新小日子。 ★地方神明需要愛,想要當神得先會做人?大叔、少年與虎爺共組家庭,除了聯手斬妖除魔,更要一起體驗人間?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品權利的呵護與捍衛 創作者的隨身寶,隨身攜帶不吃虧! 抄襲議題、文學經紀、電子書授權、翻譯與改編、合約訂定、公共出借權、遺稿遺物…… 從抄襲盜版找誰理論,到成名的你掛了怎麼辦,全面報給你知。
日常裡的某些行為,是安頓身心的儀式,是創作進行前的準備,也或許,只是撫平擾亂心緒的無意義行為。 心靈落地後,接住內在的思考,創意應運而生。
我們轉化張愛玲的句子:「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希望能夠討論服裝與文學之間的關聯、創作者們個人的穿搭哲學, 以及如何以衣服妝點、認識自己。
★ 鏡文學簽約作家、史學博士Nakao Eki Pacidal最新小說,來自歐洲北海的光明與陰鬱之作。 ★ 迷人的異國色彩,以細膩筆法刻劃躁鬱症患者的自我探索與醫病關係的相互成長。
將近一百年前吳爾芙說出金句「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 然而當代作家們,無論性別,進行創作的場域早已不限於「自己的房間」。 她/他們的創作空間,或許是餐桌一角、頂樓加蓋屋,甚至是車庫、農忙時的田野邊……
【與生俱來的非凡天賦,是祝福還是詛咒?】 一場精彩的無破綻演出,竟意外讓魔術族群陷入生死存亡危機 臨危受命成為家族繼承人的他,是否能阻止獵巫浪潮襲來
這裡的每個人,都在借刀殺人 他們,也都是另一個人的棋子 「你說,如果烏雲有重量的話,那我們不就都被壓死了嗎?」 「賭場會越蓋越高,越蓋越多……無論如何都不會壓到我們頭上的。」
槍響前,他必須找到拯救被告的方法。 一艘遠洋漁船,承載著一樁滅門命案的祕密; 為了找出真相、伸張正義,賭上的可能是整個國家的命運
蓉子、齊邦媛、季季、三毛、聶華苓、陳若曦……王鈺婷老師將帶領我們,認識這些女作家們不凡的文學人生,重新探討這些或為人熟知,或被文學史低估的作家。 她們或逢戰亂自原鄉流離,或為自我實現而出走彼方,或遇文學因緣跨海落地生根,在政治高壓、旅行不易的年代,她們的足跡跨越東北亞到東南亞,及至歐、美、非,她們的...
【永遠的白先勇】2021年台北文化獎得主白先勇,於經典作品《臺北人》出版50周年之際,攜手各世代作家學者重溫經典,給你跨教育、跨性別、跨影視,全方位滿滿的《臺北人》。 【那些動物教我的事】近年來,動物議題逐漸受到關注,文學中的動物形象也更為豐富,我們將從文學的不同層面,談論動物的各個面貌。
本期專題「新.青春舞曲」所邀請參與的對象,大致分成兩大部分:風華正茂卻已有年長的長輩相伴,必須及時正視老後世界的為其一;擠身於「銀髮族」的族群則是另一部份。 〈青春舞曲〉的歌詞裡「別得兒那呀呦,別得兒那呀呦,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雖然寫實,卻總帶有莫可奈何的傷感。我們這回卻是要把這句歌...
「閱讀」不能只是單純看懂字, 而是要了解字詞音譯背後傳達的意思, 在網絡時代,如何在碎片化的閱讀中加強理解能力,更顯重要。 科技的發展與未來教育的可能性, 是否會使閱讀的方式及形式經歷一場變革? 而面對未來,人才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從教育上來看,教學與課程和閱讀的相關性究竟為何? 我們又該如何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