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屏東人,一九五一年生。曾任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張老師文化公司總顧問、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關係研究所教授、諮商與輔導心理學系主任,教學內容包括:文化心理學、宗教人類學、文化諮詢等。他也曾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總召集人。余德慧早年從事臨床心理學,之後因覺人的世界跟文化、經濟、生活等息息相關,在加州柏克萊大學開始埋首於心理、醫療人類學,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著作有:《生死學十四講》、《詮釋現象心理學》、《生命史學》(心靈工坊出版)、《中國人的寬心之道》、《中國人的自我蛻變》、《中國人的生命轉化》、《孤獨其實是壞事》等(張老師文化出版)。

  • 電子書: NT$ 315

    本書是以余德慧教授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開設之「宗教與自我轉化」的課程紀錄整理而成。余教授在此課程中帶領學生批判地閱讀坊間「心靈療癒」書籍,或不歸在此類、卻可能具有療癒機制的著作(如文學小說),探索何謂「修行」與「自我轉化」。

  • 出版日期:2016-02-22
    電子書: NT$ 252

    宗教療癒發生在有別於現實的「他界」,這一直是余德慧教授的主張,而他全部關於療癒的思考,也是從「how」的角度不斷探問進抵他界的各種徑路之機巧,並對不同修行的「境界」進行現象學描述。本書分為輯一與輯二,各自是余德慧教授在不同時期對於同一問題意識的不同思索。 「輯一、現實之非」整理自2007……

  • 出版日期:2016-02-22
    電子書: NT$ 336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是余德慧教授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開設之「宗教療癒」的課程紀錄,共十三個講次,是余教授畢生對於宗教療癒的體會及思索。 余教授澄清世人對於宗教療癒的迷思,以為療癒必須先放棄解脫之念──解脫是典型一步到位的想法。余教授認為,療癒發生於他界(the oth……

  • 電子書: NT$ 266

    本書收錄余德慧教授為各領域書籍所寫的推薦序文、導讀、時論、期刊專欄文章,涉及的主題包括臨終領域的現象學考察、臨終者的內心轉化、靈性空間、身體工夫、修行心法、心理諮商和哲學知識論的反思等。余教授為人為文從浪漫倜儻到生死幽明,其所中介呈現的閱讀風景之旅卻是要倒過來走,也就是從生死瀕臨知見自我誤識,再...

  • 電子書: NT$ 189

      每個人的一生大致可區分成探索期、建立期及黃昏期。在每個階段,有不同的追求目標,生命長河即順著這些標的物而流去。但當生命走到盡頭,當生活已不再是漫無休止的索求時,在驀然回首的一剎那,終於發現自己真正的自我及所需時,至此生命長河乃得以完成。

  • 電子書: NT$ 280

    對人來說,真假其實並不重要,感情的依附往往只是某種想像「安身立命」的安心,所有的在世的光采都是令人愉悅的智障,甚至更徹底地說,連如何活下去的意義或者生存的理由都可能是虛構的真實。知名的心理學家余德慧教授多年來一直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擔任志工,陪伴臨終病人,在瀕臨死亡之處,碰觸生命的深刻領悟。

  • 電子書: NT$ 196

    在乩童的堂口,裊裊香煙撫慰了人世間許多悲歡離合的複雜心緒;當巫者搖頭晃腦迎接神明附身,便將求者引入一個非現實的、如夢的惦念空間。在這裡,生者與死者再度見面說話,過往的恩怨情仇可以釋放和滑動,為心靈療遇創造出種種豐富內涵。

  • 電子書: NT$ 175

    本書就是返身去探詢語言是何等神聖,詮釋又是怎麼一回事,並就詮釋現象學中與人文心理學有較密切關係的部分,提供讀者思考,既不涉及哲學的析辨,也不拾哲學家的牙慧,而是希望在心理學的基設上做更多的思考,孕育心理學更豐富的知識。

  • 電子書: NT$ 196

    「到底什麼是生死學?」2000年起,余德慧於慈濟大學重開生死學課程,本書是2002年的上課記錄,文中以海德格、齊克果的思想為經緯,作者學養與體驗交織,融合了臨終照顧實務、研究累積的學術理論及自身體驗,文聲如清水潺潺,提供人們一條「通往徹念的擺渡」之路,也是一本寓世修行之書。

  • 電子書: NT$ 175

    《生死無盡》是余德慧邁入中年心境的散文集。本書以十七篇散文,串連出余德慧對生死的看法。他探詢活著的滋味,也思索善終的真意。他談童年記憶中的雨聲、談安寧病房中的原住民老人家、談虛無洪流中的心靈之光、談潛意識與夢境,他引用卡繆的小說、惠特曼的詩歌、泰戈爾的散文、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佛學及禪學經典&h...

  • 電子書: NT$ 196

    男女談戀愛或分手,在事情發生的當時,人並不知道當時的愛情對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在幾經結婚、離婚之後才明白。所以我們常會有這樣的銘言:「只有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我們才產生現在的知識。」因此,這種知識就叫做「生命史學」。塵世濁濁,我們的生活常常陷於茫茫的送往迎來中,無法自己。讓余德慧用客觀、關懷...

  • 購買後可以畫線與撰寫書評
    • 我談「宗教療癒」以來就反對「境界論」,而是談「出離論」;出離經驗是人類最寶貴的經驗。什麼叫出離?在自我之外就是出離。譬如說你看到一個人很可憐,你當下就有惻隱之心想要幫助他,這就是出離。你事後可能會想,這是我嗎?如果是我一定要計較投資報酬率,可是那時我怎麼會一點都不計較代價?這就是出離。
    • 我並沒有說環保人士或革命人士不對,只是他們的行動大半是根據自己的幻念
    • 我鼓勵你完全地體驗這些苦難,不要做任何事來逃避它、修正它,或改變它
    • 只要你還嘗試在某處尋找快樂,你就忽略了快樂
    • 只要你還嘗試在某處尋找快樂,你就忽略了快樂所在的地方──在你的真實天性之中
    • 海德格常嘆氣地說:「這是眾神隱退的時代」,但是卻無人能翻轉這日益強大、猖狂僭主的意識
    • 在人與人之間,以及不同的宗教,甚至相同的宗教間,都製造了更多的分裂。它們成為一種人們可以認同的意識形態和信念系統,並且利用這些來增加人們虛幻的自我感
    • 很多宗教變成了製造分裂而不是促成合一的力量。它們不但沒有經由領悟到所有生命最終的合一真相而終止了暴力和仇恨,反而還帶來更多的暴力和仇恨
    • 尼采認為:大部分的人都被理念所制約,不但自己的一生都陷在理念裡,還到處喧嚷,強迫別人也要這樣
    • 你以為要從深淵翻轉出來有那麼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