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 第十期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向光 第十期

  • 出版日期: 2024/07/22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0.7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頁數: 84
電子書售價:NT$ 0
暢讀包
輕暢讀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此雜誌目前尚未開放訂閱。

思考轉型正義的意涵與價值

自1949年5月20日臺灣戒嚴令生效起,臺灣便陷入長達數十年的體制壓迫與監控中。即便戒嚴於1987年解除、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以及90年代的民主改革逐步展開,臺灣仍深受威權遺緒影響。《向光》第十期以「臺灣戒嚴75周年與轉型正義」為題,探討轉型正義的成就與侷限。從理論、歷史到教育實踐,各篇專文如陳昱齊、李禎祥、林傳凱和顏芳姿的探索,深入探討史料開放、校園政治案件等議題。行政院更將5月19日定為「白色恐怖記憶日」,以深化公眾對威權歷史的反省與記憶。轉型正義工作不僅是歷史教訓,更是實現社會療癒與人權保障的重要一環。

詳細資訊

思考轉型正義的意涵與價值

1949年5月20日臺灣戒嚴令生效,接踵而至的是國家進行各種大規模迫害,以及一系列的監控與枷鎖,自此臺灣籠罩在體制陰影之下,即便歷經1987年解除戒嚴、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以及90年代一系列的民主改革。時至今日,臺灣這塊土地仍對於過去遺留下來的威權遺緒紛擾不休,陳翠蓮的〈臺灣民主轉型的成就與侷限〉即開宗明義為我們點出臺灣轉型正義不足之處,揭開《向光》第十期「臺灣戒嚴75周年與轉型正義」及「臺灣校園白恐地圖」一系列篇專文,我們試著從理論、歷史與教育實踐,去思考這段幽微歷史與轉型正義的意涵。

陳昱齊與李禎祥,分別從檔案的開放與史料的考證,討論檔案開放對於轉型正義、受難者的平反與家屬的記憶的必要性與深層價值。林傳凱則從史料中所呈現的數據切入,描繪出有別於傳統印象的校園「政治案件」圖像;顏芳姿則透過發生於校園裡的政治案件來探討當年青年學子是如何與體制衝撞,又如何透過重返歷史現場,讓當代學子們認識往昔犧牲的意涵與價值。施又熙為受難者家屬同時為人權工作者,透過情感設身處地與大眾對話,引領讀者感受轉型正義不只是單一群體的課題;而林寶安則從初次踏入白恐領域的學者,藉由與家屬和歷史的對話實踐,轉化為教育者與推廣者,提醒大眾人權議題是一個需要持續不間斷的學習歷程。自今(2024)年起,行政院正式將5月19日核定為「白色恐怖記憶日」,新政策的推動並不僅止於形塑公共記憶,更是錨定國家反省威權歷史的象徵。

人權、轉型正義的工作並不隨著威權統治時代的結束而告一段落,相反的隨著時代的推進,真相的揭開,我們才有機會去述說、正視歷史創傷,從過往的血淚斑痕汲取教訓,讓受難者及家屬的遭遇不失去意義,才能真正達到我們期望的社會療癒。最後,誠摯的感謝本期《向光》所有撰寫者與圖文提供者。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