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購買品項 | 售價 | |
---|---|---|
電子書 | NT$175 | |
La Vie(6期) | NT$799 | |
La Vie(12期) | NT$1499 |
封面故事《建築自然系》
近幾年的環境變遷、氣候異常加劇,親自然設計(Biophilic Design)和建築如何「與自然共生」已不是新話題,Frank Lloyd Wright早在《建築的事業》中提到建築的未來傾向於更有機的類型學。日本文化中人與自然的界線向來模糊,建築學者謝宗哲以「自然系」歸納日本當代建築的發展現況,如以森林般的建築打破內外分際的藤本壯介、探索建築嶄新尺度的石上純也,以及這次與o+h另一位主理人百田有希共同受訪、設計訴諸人體知覺感官的大西麻貴。
《走進卡地亞的百年經典工藝》 廣納多元文化,成就卡地亞獨特的品牌風格及美學。放眼世界,同時探索在地自然與人文特質,適逢卡地亞台北101旗艦店開幕之際,隨著令人驚艷的工藝細節與藝術作品,一探品牌的百年工藝故事與精神。
2023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 La Vie雜誌自2014年舉辦「台灣創意力100」大獎評選,2017年轉型為雙年獎,透過專家學者的公開評選及思辨,推廣並鼓勵台灣文化及創意成果。2023台灣創意力100邁入第6屆,若說上屆的雙年獎時間軸最關鍵的時事為疫情,本屆2022~2...
《創業者的冒險》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調查,2020年台灣18∼64歲成人中,投入早期階段創業活動比率為8.4%,也就是說,每100位成人就有8位正在進行早期創業。但創業說到底就是一場冒險,創業者們得在這條成功率極低的道路,不斷證明與驗證提出的創意和決策,不是一時一己的興致,而是歷經社會考驗與市場...
《尋找森系靈感》 觀看世界的視角很多,如果以「森」為對焦會是什麼形貌?根據林務局調查,台灣森林覆蓋率約60.7%,比全球平均值30.3%高出2倍以上,在全球名列第33、亞洲第7,僅次日本、不丹、南韓、寮國、馬來西亞等國。再換個基準,從「人均森林面積」來看,地狹人稠的台灣僅有0.092公頃,遠遠不及...
《職人與他的工具》 工藝師手中那把因為順手好用而被磨得發亮的錘子,藝術家大筆揮毫的油畫刷具,又或是咖啡師千挑萬選的手沖壺,這些是我們想到「工具」這兩字時最常出現的畫面。這些日常生活中合於人手尺度的工具,溫馴謙和地成為了我們構築日常美好的親密夥伴。我們對它投注情感,有時更培養出比人與人之間更相知相惜...
《跨時代的靈感之光》 黎明來臨前總有段漫漫黑夜,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 彷彿無止無盡的黯淡時光,也恰似美好年代的鋪墊。 關於這一點,藝術、建築、時尚等各領域, 風起雲湧的1932年,可說是絕佳見證。
《小建築》 小的建築也能掀起大改變?這次的專題La Vie 精選台灣與世界的建築「小」例子,6 個專題中的關鍵字、6 位建築專家的快問快答,先為你抓住觀念。當然,從尺度測定自然還是最直觀的,只能塞下3 人的建築空間夠小了?美國紐約Mmuseumm 在疫情後又再展開新的實驗。而透過只有3.6 ×...
《直擊海外創意現場》 旅外,是對另外一種可能性的嚮往,想看見不同風景的渴望。台灣這島嶼不乏創意的能量正滋生猛長,甚至網路、手機一次點擊,世界所有資訊瞬間彈現眼前。那為什麼仍不斷有人遠赴海外呢?無非是難以取代的實際生活,所能帶來的不同緣分與機遇,而他們多數以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等,長久以來向台灣...
《日常充電術》 當感覺生活像是被用力拉扯後的橡皮筋,沒有真正放鬆回彈,而越來越疲乏之際,想在庸碌和繁重中創造療癒、自我減壓,是一種可以後天培養的能力。
《當時上遇見藝術》 時尚與藝術就像兩條線,百年來各自獨立又時常相交,也像是兩個集合的相交集,其中的模糊曖昧與難分難捨,近年顯得更加明顯。時尚與藝術的關係是獨立、部分交集或相等於,似乎永遠沒有正確解答,但不可否認的是,時尚和藝術之間一直有著很強烈的關聯互動,自古以來藝術家和時尚設計師往往也有著深厚的...
《感性飲酒生活指南》 關於酒,理性飲酒的話語已是標配,但我們這次想要談感性飲酒。至於何謂感 性,得從台灣飲酒風氣與習慣的形塑講起。在葡萄酒、威士忌、清酒等其他國 家的酒類進入台灣人生活後,大家無不汲取他國飲酒方式與餐酒搭配邏輯;但 近年不論飲酒年齡下降、釀酒方式與風味增廣、在地酒廠崛起,抑或本土意...
《居住的n種方式》 當我們在談論居住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過去La Vie開箱過許多台灣創作者的家,這次我們則將場景拉到國外,獻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居住提案。說是居住,「替代生活方式」(alternative living)成為一種生活新態度,世界上有一群人過著住在露營車展開生活在路上的vanlif...
《男裝訂製術》 「大量生產」的全球化時尚消費習慣下的另一個極值,便是行之有年的「訂製」。在服裝、配件單品的款式選擇不如女裝豐富的男裝市場,許多講究風格品味的男士便會選擇訂製,以達到心目中對美感的極致追求,西裝外套、襯衫、褲子、大衣、皮鞋、領帶、帽子、袖扣、飾品與珠寶等等都能訂製,從布料質感、款式選...
《全球設計新銳》 放眼創意產業,不乏年紀輕輕就奪得大獎或是成為創意總監的案例,但誰能被譽為新銳、怎樣稱得上優秀?大家心裡各有標準。本次封面專題我們一方面以年紀為切點,一方面邀請業界資深專家推薦,以及評估其過往作品與獲獎成績作為參考,期待以較為全面的客觀方式,將近幾年在產業界冉冉上升的新星們呈現在這...
《世界起點的工藝》 提到工藝,我們熟悉的工藝及其對應的地區,大多是日本、北歐這樣較為現代化的地方,工藝的保存、發展甚至是和當代設計領域之間的協作都相對流暢;而世界之大,當對特定區域如數家珍的同時,也代表著還有許多工藝及其所在地都是我們不熟悉的,這是「世界起點的工藝」題目構思的起點。在最初的想法,世...
《新時代的攝影修煉》 我們一般認識的攝影要透過相機,這媒介向來仰賴鏡頭光學儀器等科技的進步,從化學顯影的底片沿革到2000年後成熟的數位科技,近10年手機又改變人們的拍攝習慣,到現在AI新技術使我們驚艷,它不依靠光,它做的影像算攝影?攝影會不會消失?
封面故事《給下個世代的藝術靈光》 以「未來藝術學苑」為題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of France,簡稱CND),與香奈兒品牌推出2023 Camping Asia計畫,由藝術家林人中擔任策展人,共同定義了跨文化的架構,以「A...
《理想的工作空間》 日復一日根深蒂固的工作模式、習以為常的辦公室⋯⋯,人類的社會運作經 歷了3年多的疫情後長出了不同的樣態,且不可逆的持續順應著趨勢,綜觀世界各地的公司,都在考慮如何以及是否讓員工恢復過往的辦公模式;企業被迫重新考慮辦公室的用途、空間大小、設計以及存在與否;而建築事務所在設計辦公室...
《路上觀察學》 前陣子一張「信義哥吉拉」在社群網站上瘋傳後,吸引萬人前往取景朝聖,成為排隊新景點。「路上觀察」可以是純粹的日常消遣,Facebook上近百萬成員的「路上觀察學院」等等網路社團與帳戶上,網民發揮自己的幽默感,也在分享過程與他人迴響中找到歸屬感。
封面故事《電影&影集上菜》 專題的誕生其實再單純不過,2月正逢農曆過年,團聚時刻多聚焦於餐桌,而這個長假也少不了追劇看電影——那何不將兩者結合?飲食與影視的連結一直很深,在《深夜食堂》、《舞伎家的料理人》等日劇中,品嚐料理也咀嚼人生;近年火紅的美劇《大熊餐廳》,或電影《天菜大廚》、《餐廳失控夜》、...
封面故事《建築自然系》
近幾年的環境變遷、氣候異常加劇,親自然設計(Biophilic Design)和建築如何「與自然共生」已不是新話題,Frank Lloyd Wright早在《建築的事業》中提到建築的未來傾向於更有機的類型學。日本文化中人與自然的界線向來模糊,建築學者謝宗哲以「自然系」歸納日本當代建築的發展現況,如以森林般的建築打破內外分際的藤本壯介、探索建築嶄新尺度的石上純也,以及這次與o+h另一位主理人百田有希共同受訪、設計訴諸人體知覺感官的大西麻貴。
再看向世界各地,普立茲克建築獎在2009年頒給瑞士建築家Peter Zumthor,已然昭示尊重基地、融入在地智慧工模式的重要性。隨後多位日本建築家諸如妹島和世+西澤立衛(SANAA)、伊東豊雄、坂茂接連受獎,歷經日本311大地震等災禍後,這群建築家也引領社會在建造思維上的集體反思與改變。2022年,該獎首次頒發給將德國所學與故鄉原生工法結合的非洲裔建築師Diébédo Francis Kéré。每個地方的「自然系」建築各具自己的性格,現在我們從台灣出發,到世上不同地理、氣候與文化的所在,來場全球的建築巡禮。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