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 09月號/2023 第241期
0 則劃線

印刻文學生活誌 09月號/2023 第241期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3/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6.5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頁數: 172
紙本書定價:NT$ 240
電子書售價:NT$ 180
可購買品項 售價
電子書 NT$180
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期) NT$2000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成功訂閱後,將由最新刊開始派送。訂閱不與站上其他優惠併用。

購買領書額度

封面專輯 彼得‧漢德克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180

    文學六重唱/奏 因疫情而不得不暫別三年的全國台灣文學營,七月初即將在淡水恢復三天兩夜的營隊活動,從小說、散文、新詩、電影、影視劇本創作及表演藝術等六個領域,邀請近六十位的作者和講者,在這難得的時空中相聚,交織不同創作領域的靈光發想,一起談論文學,以及不同創作體現的可能與想像。

  • 電子書: NT$ 140

    文訊 02月號/2019 第400期

  • 電子書: NT$ 180

    弱水三千丈,容腹再大,亦僅一瓢飲。 人,也許存有所謂的單一且唯一的「真相」, 但其實隱晦在諸多的面向之中。 這抑或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趣味所在。

  • 電子書: NT$ 150

    閉上眼睛,問自己:您能夠說的出幾位泰國作家的名字?越南呢?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呢? 本期《秘密讀者》策劃的超大型專題「東南亞文學,與台灣的距離」,就是從上述的提問開始的。光是專題本身就有十篇文章,試圖為大家介紹地理上離我們非常近、但理解上離我們非常遠的東南亞文學。

  • 電子書: NT$ 180

    韓風、韓潮、韓流(한류,hallyu,Korean wave), 究竟是怎樣吹刮、掀騰起來的? 參考識者意見, 率皆推舉電視劇《冬季戀歌》功莫大焉 ──即使非屬唯一, 也是開疆闢土的元勳之一。

  • 電子書: NT$ 180

    楊富閔 〔對談〕 二○一○年楊富閔出版第一本小說集《花甲男孩》,後來陸續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獲得熱烈的回響。之後楊富閔持續創作,出版多部散文集,期間也積極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合作,讓文字被改編成不同的樣貌。而他也藉這些機會,反覆試驗著說故事的各樣可能。  

  • 電子書: NT$ 180

    摒除勞俗,讀一首楊牧的詩,進入文學的星圖,時辰的練習曲還在虛空召喚神祕;時代前進,也依舊有人問起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學院的樹倒下,而人們沒忘記在書頁裡擁抱,緊靠著文字。驀然回首,見詩人仍伏案,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詩人離世四年後,收錄五卷共三十冊的楊牧全集完整面世,這龐大縝密浩繁的工程,收納了其一生的...

  • 電子書: NT$ 180

    終於有一塊立足之地  不再被問從何來,也不再往那裡去  陳義芝

  • 詳細資訊

    封面專輯 彼得‧漢德克

    「人們在自己的意識中,看見自己所做的動作被其他無數人重複著,於是這些動作形成一種運動的節奏──生活也藉此得到一種既被保護且又自由的形式。」彼得‧漢德克在《夢外之悲》曾如此描述人與群體經驗,他相信寫作不是回憶,而是對記憶持續的大驚小怪,並與自己保持距離。疏離、冷靜,層層拆解意念,直至書寫真正開始,他的創作與引發爭議的特立獨行,如其即將在台出版的最新譯作《在漆黑的夜晚,我離開了我安靜的房子》,執意岔出的異境,探看語言能至多遠。

    然而,這樣一位作家,在路上偶遇他的讀者(詳見陳文芬的遇見),卻又顯露靦腆與純真,不免讓人開始想像,收藏在他鑲金本子裡的更多的奧祕。



    【編者的話】

    另一種碰觸的方式

    執行主編 蔡俊傑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對於社群媒體的使用,已然沒有那麼熱絡,不過真要說熱絡,也許打從一開始就沒有。也是因為對於自我的彆扭,所以一直以來即便花了很多時間黏著在社群媒體上,但也都是掛網看看那些別人的動態,自己反倒是很少發文和分享。雖然說以資訊量大爆炸的現代,即便你每天產出,好吧,可能是每幾個小時都能產出有趣的內容,也不見得可以吸引到太多的瀏覽目光。因為最後還有一個無時無刻變化的演算法大神,像一座不斷擴大的機械生產線工廠,蒐集、分類、分配。面對源源不絕的訊息湧出,有時真的會有點無力感,有時甚至會種錯覺,以為那些穿過眼前窄小的窗框,被端送到面前,甚至粗魯地貼著鼻頭準備餵養你的種種,會不會就是自己以外的,那個更多人來來去去,自己還未及參與的更大世界?抑或是,其實那也只是一處被塞滿了各種好壞雜物的,更大一點的抽屜罷了。

    即便如此,最近我倒是滿喜歡「限時動態」這個功能。相較於一般發文於海量的訊息中被無視和拋棄,限時動態中的限時,至少確定了貼文消失的時間,反倒像是終於要回一點點的決定權,也更貼近此刻與此在的意味。

    自從決定這期要做彼得‧漢德克,就想起之前看過他的紀錄片《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記得這位身形硬朗的白髮老人,獨自穿梭在森林裡,在葉隙撒落的陽光中,悠悠哉哉地漫步,並且透著鍾愛的眼神,不時巡梭路徑上的各種蕈菇,驚呼著那些奇巧可愛的外型,以及他所嘗過令人留戀的味道。這樣一個每天都到森林中漫步,而且如此認真地迷戀蕈菇的老先生,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後來有天,真的臨時起意跑上山一趟,就想再去探看深藏在山林裡的山中池。但我太久沒上山了,林子裡確切的路線已經記不太清楚,沿路有點沮喪,想著自己像是被遺棄的小孩似覺得委屈,但明明在這趟路上,無情遺忘的那人是自己。記得當時花了很多時間找路問路,卻總不得其徑而入。直到午後,山裡開始飄起了雨,彷彿雨水注入了活力,山裡的一切都像是鬧動甦醒了起來。想著身上只有一件不像樣的簡單雨衣,天雨路滑,憑感覺找路沒個盡頭,最後還是決定趁早下山。有趣的是,一決定下山,身旁所見的景物都變得細緻有趣,可愛了起來,心裡對那座不知可不可見的山中池也不再特別眷戀。那天回來之後,我幾乎每天都會發一則當天在山上,或者是以前某次走過森林的照片在我的限時動態,直到它不斷地消失。

    這次做漢德克的專輯,重新查找了關於他的評論和爭議。他曾因為在前南斯拉夫內戰的問題上,對塞爾維亞的迴護引發極大的爭議;也曾在二○一四年批評說要廢除諾貝爾文學獎,不應該讓這個獎項把作者,甚至是把文學給限制住了,只剩下鎂光燈和一時的關注。然而,回到作品本身,還是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靜謐與孤獨。我常常在想,到底什麼樣才是作家的樣子?或者說,拉更遠一點,到底文學是什麼?當然根據自己微薄的經驗,還是可以知道,有時候問題越簡單,答案就會越複雜。彼得‧漢德克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認定的路上,其中或也可以感受到,一位寫作者如何抵拒外在的侵擾,如何完成作品以作為自己的發聲,並以他者的眼睛探看關於自己,如同一道浮靈般,以極為逼近的他者角度,逐一細緻剝離那些自身膚層底下的,無可遮掩的真實感受。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