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特殊兒 讓不一樣成為力量
特殊兒人數少、都在特教班上課嗎?其實,特殊兒的定義正在扭轉!
20年來高中以下學生總數少了三成,身心障礙生卻增加81%,超過11萬人;政府落實融合教育,一般學校更是「班班都有特殊生」。這群特質突出的孩子再也不是少數,而是我們的孩子未來需要相處的同事、鄰居或公民。
分心世代 讀寫力提升指南 你家也有6~15歲,習慣用手機與無線網路的小孩嗎? 手機、平板幾乎一秒上手,但上課卻容易分心、有聽沒有懂,沒有生活感受與想法,對於閱讀也興趣缺缺,寫作更難如登天......。 這群「分心世代」的孩子,被3C大量占據時間與注意力,普遍不愛讀更不愛寫。究竟,父...
十一月號的封面故事,也許讓你皺起眉頭,心裡OS:「怎麼又來了一個新概念?」但其實,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一點都不新,也早已經在我們的生活和教育現場。 SDGs是聯合國在二○一五年宣布的十七個「永續發展目標」,到二○三○年世界各國要達成的共同願景。...
預備幸福的能力 SEL社會情緒學習ー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你家小孩常因小事生氣?或是在學校交不到朋友不想去上學?從學前到青少年,孩子的各式情緒問題困擾著每個家庭與學校。 如何幫助孩子學到自我察覺,進而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在全球颳起風潮的「社會情緒學習」(...
玩真的,學更深!ー直擊美國PBL專題式學習 小學生的「造船專題」要和夥伴爬進自己設計、用膠帶黏製的紙箱船內,測試能否浮在真實水面上2分鐘;中學生透過「手偶專題」,用自製的襪子手偶,勇敢說出自己被霸凌、被歧視的故事...... 玩真的,才學得深。PBL專題式學習,打破你對學習的想像。 ...
跨越學習障礙 ★ 跨越學習障礙──給孩子「我可以學」的體驗和信心 ★ 二○一八《親子天下》縣市教育力調查 ★ 給孩子一份特別的開學禮
聰明教養網紅世代 你家孩子愛追YouTuber嗎?你知道孩子在看什麼影片嗎? 擔心孩子沉迷、擔心不良模仿、擔心他想當網紅……父母先認識網紅文化,才能聰明教養。
為孩子打造情緒自癒力 兒少心理健康亮紅燈!?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自殺已成為15~24歲的前三大死因;在美國,13~18歲的孩子,有25%罹患焦慮症。 你家孩子自信心不足,害怕失敗嗎?你擔心孩子有憂鬱傾向嗎? 根據《親子天下》最新調查,近半數的9~15歲孩子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
少子化浪潮下的新家庭、新教育ー為幸福而教 全世界都在問:幸福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擁有幸福?當少子化席捲全球,台灣生育率也不斷破新低。面對少子化的挑戰,家庭與教育該如何轉型,才能讓孩子擁有幸福? 從營造幸福的環境做起吧!當小學生、大學生、勞動人口不斷減少,少子化下的我們必須「一個孩子都不能少...
讀懂冰山下的真心話 為什麼親子溝通總是碰壁?因為真心話藏在看不見的情緒冰山裡。運用李崇建的薩提爾對話法,圖解情緒冰山,甩掉無效的溝通慣性,搭配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的冰山懶人包,重新啟動:從單向「聽話」到雙向「對話」的親子關係。
看見特殊兒 讓不一樣成為力量
特殊兒人數少、都在特教班上課嗎?其實,特殊兒的定義正在扭轉! 20年來高中以下學生總數少了三成,身心障礙生卻增加81%,超過11萬人;政府落實融合教育,一般學校更是「班班都有特殊生」。這群特質突出的孩子再也不是少數,而是我們的孩子未來需要相處的同事、鄰居或公民。 透過圖解及簡明易懂的特殊需求名詞解釋,給老師和家長與特殊兒相處的實用問答建議,為新世代孩子培養「尊重個別差異」的必備能力;所有親、師、生關心的情緒障礙、融合教育、特殊兒故事,都在親子天下3月號季刊。
編者的話
看見特殊的美好 文/李佩璇
採訪巧芸和小翎這對好友那天早上(見六二頁),天空陰陰的,像我的心情一樣忐忑,不知道等等是下雨還是天晴,其實,當我們決定封面故事與特殊兒有關,這份不安一直揮之不去。
即使讀了有關特殊兒定義的文字:自閉症對特定事情有強烈執著性、難接受改變、缺乏眼神接觸、群體生活中不當大笑或哭泣、較難建立人際關係……我仍不知道等一下要怎麼與一位「自閉症受訪者(小翎)」相處,會不會踩到地雷害她暴走?不想跟我們接觸怎麼辦?
如同我在每一場採訪中自問,特殊兒家庭裡這麼多愛,一起跨越各種困難;第一線老師燃燒熱情看見孩子的美好特質,身為門外漢夠資格帶讀者看見美好嗎?更讓人猶豫的是,關掉錄音筆後,家長和老師的眼淚與崩潰,無助混合疲累,要告訴每天走鋼索的家長、老師,特殊兒的力量和美好,會不會太自以為是?
然而,我對「特殊」一詞開始有了不同定義。全台高中以下總學生中,將近四%是身心障礙特殊生,每二十五個孩子、就有一個是特殊生,特殊兒不是少數族群。衛福部二○二○年的數據顯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人口中,八七%的障礙是「後天」造成,車禍、重大創傷、雙眼失明、精神疾患等,都可能降臨在你我生命中的某個階段,短暫或終身成為「特殊需求人士」。
特殊兒如何成為力量?翻開本期雜誌前,邀請你忘掉以往對特殊生的印象,跟著我們從特殊的定義、認識特殊兒障礙,到學校現場融合教育的價值與挑戰,以及家有特殊兒、班上同學是特殊生的一般生家長,該如何帶孩子與同學相處,以及家長、特教老師、長大後特殊兒的故事。單純用好奇的眼光,給「特殊兒」一個全新解釋,認知到特殊兒將是未來孩子的同事、鄰居,一起支撐社會的公民。
採訪那天,小翎已等在約定地點,在巧芸引介下,小翎對採訪團隊全然的信任。即使雙眼不習慣直視我們,毫不掩飾的真誠,就像她以媲美街頭藝人的好歌喉,現場演唱給初次見面的我們聽。小翎是個熱情、健談的人,自閉症不是她的全部,幸好我們有來,期待封面故事能帶大家看見,特殊兒不一樣之外的美好與力量。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