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來說,上課,是與不同科目的密切接觸;吃飯,則是與
不同食物的密切接觸。算一算,一個學生每天會吃三餐,在學校
會上4 ~ 7 堂課,與食物密切接觸的頻率,實在很高。假日不上
課,但假日還是會吃三餐,與食物的關係更密切了。
負責執行本期主題的主編王惠英發現,食物變成了重要媒介,
透過教導孩子認識食物的營養、飲食生活方式、在地的農業與生
態環境等,有助於建立正確選擇食物的能力,養成基本生活能力,
以及傳承良好的飲食文化。
學校端這幾年著力愈來愈深,全球皆然。例如,法國的飲食教
育要教出懂得吃、不挑食的健康孩子;1990 年代,美國興起「可
食校園計畫」;英國中小學生須學會20 道料理才能畢業;瑞典
學童則每週上1 小時的課,學習食物與營養、消費與經濟、環境
知識等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有更多的時候,是在家裡、或跟父母家人
一起吃飯,親子端的食育課,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家庭及組織關注,
花樣愈來愈多,操作也愈來愈細膩,而且想盡方法讓過程有趣,
當做家庭活動的一環。關於學校的食農教育,媒體報導很多,家
庭端的,則尚少見;本期主題《親子食育課 玩出生活力》,就要
來探討,父母怎麼透過三餐,進行這種色香味俱全的教育。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