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時,《秘密讀者》的專題關注台文系所的建制;今年我們轉向中文系,嘗拆解「中」「文」系的神話。本月挑戰秘密讀者的恰好是出身中文系的楊婕,「宅女我愛羅」,評者如此下標,或許你也會在散文集《房間》裡找到共鳴的角落。我們的讀者也非常給力,出版不久的《禮讚1949》即迎來書評,底氣十足,還請一睹為快。
2015年年終,秘密讀者照例做大專題回顧,這次我們專注於文學策展,或說從策展切入文學作品、展覽及其改編。密集轟炸的11篇專題文章加1篇書評,這是秘密讀者陪你跨的第三次年。
本期專題直搗兩種勵志作者及其作品,分別是面向大眾者如Peter Su、肆一,以及「階級勵志偶像」如Paris Shih、個人意見。愛自己,何庸「女人迷」比手畫腳。 《臺北城裡妖魔跋扈》來挑戰秘密讀者,其中一位評論人給0.5分的理由,竟然讓作者表示敬意,究竟為什麼? 楊照嫌電子書缺乏時間感,只有電...
從專門的「文學書評」擴大到「人文、社科類書籍書評」 自本期開始,《秘密讀者》歡迎人文與社科類的書評,本期專題「人們應該如何共同生活」則以四篇倫理相關的書評,拉開序幕。「挑戰秘密讀者」登場的是許榮哲的《小說課2》,快拿你的想法來切磋。近來教育界的熱門詞「翻轉教育」的可能侷限在哪裡?似乎可以由旗手葉丙...
從今年開始,每逢期數是「3的倍數」時,我們就會策劃一個比較龐大的專題,來提出台灣的文學圈裡,比較少思考的問題或者理論。本期就是我們的第一次嘗試,所以這次的專題罕見地刊出了七篇文章的超大規模,從理論的基本介紹、重要書單的提出、國外的研究現況,一直到「這些理論可以怎麼介入台灣文學?」的評論實踐,呈現一套...
輕小說不輕薄! 巴代挑戰秘密讀者,逐段回覆! 揭開輕薄的「假象」,本期專題與你一起讀台灣的輕小說。《最後的女王》挑戰秘密讀者,巴代直接「回文」穿插在評論之間,熱鬧非凡。書評直接來戰《秘密讀者》精選輯,銳利觀點戳中肚臍,細心比對更有樂趣哦!
正面討論創刊以來,關於秘密讀者匿名機制的各種論點! 本期的秘密讀者,以「說到『匿名』這檔事」為專題主題, 除了正面討論創刊以來關於秘密讀者匿名機制的各種論點, 也邀請評論者進一步深論在尋常的「謾罵、不負責任」擔憂以外,更重要的問題癥結所在。 同時,本期專題翻譯了日本學者戶坂潤的〈匿名批評論〉, 此...
身體如何成為肉體,肉體怎生橫陳浩瀚的網路,本期專題與你琢磨網路所串起的情慾經驗,磨出來的廢熱,交由挑戰秘密讀者的瞇,我們一起讀她的詩集,跟她走一遍「有用沒用」的省思。滾床還嫌太熱,飯後讀秘密讀者剛好。
「研究生不禮貌運動——讀那麼多文學理論要幹嘛?」這個專題,打算以四篇文章來思考「理論」之於台文系所研究生的意義。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思考:我們為什麼需要這些東西?它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什麼?又如何面對創作者與研究者之間的關係?(或者,這真的是「兩者之間」的問題嗎?)
七年級世代逐漸成人、出社會,當年被視為萬惡次文化元兇的「電視」,也開始成為人們「懷舊」的一部分。這期秘密讀者不但要懷舊,還要跟大家一起回頭看看「電視兒童的文學史」,那些我們曾經一起看過的《梅花烙》、《還珠格格》和《鬥魚》,背後竟然也有「文學」?而它們如何影響了近年來紅到不行的中國戲劇?與這條線平行發...
其實鬼門開不開都無妨,我們都是彼此的魑魅魍魎,兩週年的《秘密讀者》陪你從台灣文學裡抓鬼,通靈甘耀明、簡媜和吳敏顯的作品。熊一蘋拿第一本書《超夢》來挑戰秘密讀者,到底有沒有比同名的神奇寶貝還厲害呢?快入手本期《秘密讀者》,然後就換你當鬼。
本期《秘密讀者》,在新政府上台一個月前,策劃了「有耳無嘴——台語語文政策」專題,盤點未竟的台語運動軌跡,並且期待接下來的可能性。「挑戰秘密讀者」專欄則推出李金蓮的《浮水錄》,三篇評論文章並列之後,作家卻表示「有個關鍵處被漏掉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需要大家一起讀,確認兩造說...
誰還讀羅蘭巴特?不炒冷飯,本期專題挑出「性」等切入角度,尋覓巴特在自己等身著作裡的位置。 面向大眾市場的棒球小說,來勢洶洶,挑戰秘密讀者。果不其然張力繃現,看作者東澤善用後手優勢質疑《秘密讀者》,後者「無話可說」!繼「當動畫開始思考」專題後,動畫評論再現,名監督今敏的《早安》如何用一分鐘讓觀眾感受現...
大選過後,聊聊「家族」和「認同」。當一個政黨訴求「五年級」的委屈、另一個政黨卻要大家想想孩子時,剛好可以來看看:作家們到底是聽話的好孩子,還是把自己的爸媽藏在暗處?為了政治立場在家裡吵翻的煩惱不是你才有,來看看這期「家族の暗面」專題,以及「挑戰秘密讀者」當中對張亦絢《永別書》的討論吧!誠摯歡迎你的「...
▌2016年7月號:我說的是實話?——語言與神秘主義 「思想的河床可以移動。但我區辨河水在河床中的流動以及河床的移動;雖然兩種運動間並沒有明顯的區別。」 我們嘗試用語言、玩語言,來表述經驗,然而不僅經驗不斷流變,語言也不斷流變,往往無法確定「什麼」。本期專題嘗試從神祕主義...
閉上眼睛,問自己:您能夠說的出幾位泰國作家的名字?越南呢?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呢? 本期《秘密讀者》策劃的超大型專題「東南亞文學,與台灣的距離」,就是從上述的提問開始的。光是專題本身就有十篇文章,試圖為大家介紹地理上離我們非常近、但理解上離我們非常遠的東南亞文學。
或許是 2013 年之後,台灣的主流社會氛圍越來越趨向「本土」一側,原來佔據了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上層地位的「中國性」——無論那是什麼意思——都在面臨衰退。回應這種 衰退的,有統派政黨的日漸激進化,以致有了柱柱姊的奇幻 旅程和更加奇幻的朱逐主柱事件;而在文化領域,「中國」 認同的聲量顯然不再理直氣壯,瀰漫著焦慮和不安。但沒有 聲量並不意味著不存在,只是活動的方向不見得是人們檯面 上看得見的,比如,開始往另外一個也叫做「中國」的國家 佈線,規劃一座「逃生門」或「反攻基地」。
然而有人可以棄守,有人卻希望能留下來,後者就比前者 面對了更艱難的倫理張力,比如說「認同台灣的中文系人」。 於是在 2015 年,我們看到了一系列中文系學者反省「中文系如何回應台灣的現實」的文章(詳細文章列表,請見專題第一篇),看得出這群「讀中文系的人」所面對的內在拉扯。 不同於林文月在 1970 年代〈讀中文系的人〉那樣,對「中國文學」強佔了文化正統地位毫無所覺,他們對此採取的立 場,如果不說是批判,也至少是有距離的。在政治上,他們 與台灣現在的主流社會氛圍合拍,但在文化品味上,由於他 們熱愛、投身的領域,在這種氛圍裡常常是「一句髒話」(引用顏訥的標題),自我身份認同和文化品味扞格不容,因而 就時有左支右絀之感。
在這些錯綜的狀態裡,他們此刻的思考是一個被延遲了七十年的問題:如果台灣要有自己的中文系,那該是什麼樣子?
本期《秘密讀者》規劃的「中文系的神話」專題,在一 定程度上,也是對這波中文系內部自我反思的一次「裡應外合」。當然,究竟會被視為添亂的敵軍、還是被視為對爭論的進展有所助益的援軍,不是我們自己可以下定論的。但本期的四篇文章裡,有重新檢討中文系自身知識理路有什麼問題者,有思考戰後台灣與「中文」共構的「國語」系統者, 有批判中文系教學體系遠離現實與公共參與者,也有提及中文系教育怪異地沒有培養出學生寫作能力者。這些問題,都是對「中文系」這一體制的病灶,所進行的一次手術。
痛是一定會的。但作為一個長期不正常發展的領域,痛是一定要痛一次的。
有趣的是,《秘密讀者》的專題和當期的投稿,常常出現 某種神秘的巧合,這期更不例外。首先「挑戰秘密讀者」欄 位,推出的是楊婕的散文《房間》,正是一名出身自中文系學院體制的寫作者,當我們在討論中文系的種種問題時,從 這個體系出身的秀異創作者的新作,也就頗有對照的價值。 另外,我們也收到〈仍然寂寞的新儒家──讀《1949 禮讚》有感〉這篇投稿,談論的是中文系所「主場」範圍的中國思 想研究,而且也牽涉到了「儒學」如何在戰後台灣在地化的問題,幾乎就像是同一個專題延伸出去的文章。
沒有什麼神話是不能挑戰的,即使過程中可能會受一點 傷、吃一點苦,但我們相信那是療癒的第一步。《秘密讀者》 未必是唯一良藥,但一直都願意當一群苦口的人。
ps. 一年前的 2014 年 10 月號,《秘密讀者》的專題正好是 檢討台灣文學系所體制的「停滯在——台灣、文學、史」。 從台文系所到中文系所,兩者並讀,或者會別有一番省思。
目錄
【編輯室報告】
那是一定要痛一次的
【專題:中文系的神話】
1. 導言,兼一種切入角度:中文系的「神話」 2.「文」與「語」的現代性麻煩:國語運動的再思考 3. 缺席:說中文系壞話
4. 中文系尚未教會我的事
【專欄:人生相談室】
一切難道不都是毫無意義的嗎?
【專欄:挑戰秘密讀者】
1. 方形的多襯隱形斗篷——讀楊婕《房間》
2. 如果再有事一點:讀楊婕《房間》
3. 宅女我愛羅的絮語:讀楊婕《房間》
4. 作者回應:無知之人,自救之文——回應秘密讀者
【書評】
1. 仍然寂寞的新儒家──讀《1949 禮讚》有感
2. 話裡尋話:黃崇凱《黃色小說》
【出版資訊】文學評論新書快訊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