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給在職場努力過頭而心力交瘁的你~~
「選對思考方式」讓你再也不心累、不內耗、不被討厭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
你是否正為了這些事而心累?
煩惱不融洽的人際關係……
被奧客用言語攻擊……
追求業績數字沒空喘息……
職場上常發生這些難受的事,讓自己累到完全提不起勁……
若放著這些問題不管,身心都將飽受折磨、疲弊不堪……
推薦給在職場努力過頭而心力交瘁的你~~
「選對思考方式」讓你再也不心累、不內耗、不被討厭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
你是否正為了這些事而心累?
煩惱不融洽的人際關係……
被奧客用言語攻擊……
追求業績數字沒空喘息……
職場上常發生這些難受的事,讓自己累到完全提不起勁……
若放著這些問題不管,身心都將飽受折磨、疲弊不堪……
但是,即便面對同樣的狀況,有的人會輕描淡寫的說:「因為那個人就是這樣啊~合不來就算了」
即便有人提出無理過份的要求,也能堅定且抬頭挺胸的說:「我只能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做到這些要求」
不容易心累、不會被煩人事物牽著鼻子走的人只有一個生存訣竅,那就是──思考方式
你的心靈狀態是取決於「事物本身」和「關於事物的想法」。
有些事物的狀態是你無法掌控的,但你可以選擇如何去思考發生的事件。
疲乏思維會導致心靈內耗,上班已經夠辛苦,你又何苦為難自己?
千萬別讓外在事物決定了你的內在感受!
現在就立刻將讓心靈疲憊的「疲乏思維」轉變成讓內心平靜的「靜心思維」吧!
★堅持對錯,善惡分明!──別太堅持自己的「正確」,也聽聽對對方而言的「正確」
★一定要做到百分百完美!──不要貫徹完美主義,試著只做一半的完美就好
★總想著該怎麼解決問題──遇到無解的問題時,要採取「消除問題思考」
★工作不能帶情緒,要嚴加控管!──別試圖控制情緒,要了解有那樣感受的原因
★要隨時保持正面積極!──有些悲觀想法高瞻遠矚、具建設性,反而要盡量活用
★總揣測著「那個人為什麼那樣!」──他人的心思無從得知,想太多也沒用
★滿腦子的「我認為……」「我覺得……」──別擴大解釋事實,那可能只是你的主觀幻想
★想與公司同事當親密的好朋友──親近易生侮慢,保持距離才能平靜工作
要擺脫「疲乏思維」,你要知道:
一、 不要認為事情會盡如己意
二、 不硬要正面思考
三、 不要被人耍得團團轉
四、 不要當明事理的人
五、 不要死腦筋
本書作者是聆聽了超過一萬名諮商者煩惱的企業諮商師,他總結了「34」個在職場中不要去做的「壞習慣」與「思維」,告訴各位如何擺脫心累的訣竅,讓你上班專注心力,下班盡情放鬆。
要想集中精神工作不被無謂的人事物折騰,這本書,必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片田智也(Katada Tomoya)
執業心理師、產業諮詢顧問,現任一般社團法人情緒管理協會理事長。大學畢業後,於二十多歲時獨立創業,卻因壓力罹患早發性青光眼,成為視障者。同一年,確診憂鬱症的姐姐輕生,為了找出她身亡的真相,開始摸索精神醫療的真實情況與心理療法,轉換跑道成為心理師。參與眾多心理衛生事業,對象涵蓋教育、行政與政府機關,經手的心理諮商個案累計超過一萬人。涉獵範圍廣泛,包括個人心理諮商、企業顧問、企業家與運動員的心理訓練在內,致力於解決心理困擾。在企業舉辦研習課程與講座,學員累計超過兩萬人。著有《承認內在脆弱,使你溫柔又強大》(究竟出版)《頂尖菁英才懂,不被情緒操弄的34個「不」》(暫譯)。
譯者簡介
伊之文
譯者生涯邁入第十二年,挑戰過的領域包括商業管理、親子教育、心理勵志、醫療保健、文學小說與童書。譯有《3分鐘自我諮商筆記術》、《擺脫不安的50個情緒修補練習》、《一天3分鐘,擺脫憂鬱!》。
工作邀約與譯文賜教:jptrans.tw@gmail.com
噗浪&臉書專頁:譯恐遲遲龜
目錄
前言
Chapter1不要認為事情會盡如己意
01不要在意無法自己決定的事物
02不要堅持對錯
03不要追求百分百的完美主義
04不尋找安心感
05不事先決定未來的情緒
06 不預設「全有前提」
07 不要去想「該如何才能解決問題?」
Chapter 2 不硬要正面思考
08 不要控制情緒
09 不要「禁止負面消極」
10 不要「假裝樂觀」
11 不要「太自信」
12 不要對別人「樂觀騷擾」
13 不要認為「壓力不好」
Chapter 3 不要被人耍得團團轉
14 不要去想「那個人為什麼會這樣?」
15 不要試圖改變別人
16 不要讓主觀意識殘害自己
17 不要把人際關係拉得太近
18 不要刻意討所有人喜歡
19 不要羨慕別人所擁有的
20 不要「預設表達的前提」
Chapter 4 不要當明事理的好人
21 不要與好為人師的人來往
22 不要認真看待傷人的話
23 不要「刻意親切待人」
24 不要累積罪惡感
25 不要在意「不可以做○○」
26 不要回應別人的期待
27 不要「表演個人秀」
Chapter 5 不要死腦筋
28 不要做多餘的工作
29 不要「把工作當嗜好」
30 不要「試圖做出成果」
31 不要說「沒辦法○○」
32 不要太計較利益得失
33 不要尋找不足的事物
34 不要想太多
後記
收回
序
前言
煩惱不融洽的人際關係。
被奧客用言語攻擊。
追求業績數字沒空喘息……。
職場上常發生這些難受的事。
累到完全提不起勁……。
身心飽受折磨。
但是,有些人遇到同樣狀況時卻能豁達地想:「和對方合不來就算了。」將奧客的不合理要求當成耳邊風,對於業績也只求盡力。他們不會被外在事物牽著鼻子走,屬於「不容易心累」的人。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簡單來說,就是「思考模式不同」。
人的內心狀態取決於「外在事物」,以及「看待事物的觀點」。
舉個例子,假設你規劃已久的活動碰壁喊停了。
雖然你改變不了這個「結果」,但可以選擇不讓此事影響自己的心情。你可以選擇「如何去想中止這件事」「對事情的看法」。這時你大致有兩個選項:
一個是讓人心累的「疲乏思維」,另一個是讓心平靜的「靜心思維」。
當籌備已久的計畫中止,大多數人會這樣想:
「我先前的付出都白費了!」「偏偏在這種節骨眼碰壁,真是糟糕透頂!」像這樣一味在意「損失」,便是典型的「疲乏思維」。
那麼若是用「靜心思維」來想呢?那就會把注意力放在「沒有損失」上,像是「這次失敗經驗為成功之母」「在籌劃過程中很愉悅」。
這麼一來,不滿的情緒就會降至最低。
「疲乏思維」會導致精神內耗。可是會做出那樣的思惟是沒有自覺的。因為當事人被外在事物困住,沒有察覺自己採用了這種思考模式。
我原本也不是懂得採用「靜心思維」的人。
其實我從來沒「想過思考模式可以自主選擇」。
我曾有段時期被事情耍得團團轉,不斷在內耗。
我在快要奔三的歲數獨立創業,經營一家小公司。
但員工叫不動、庫存越積越多、忙了半天銷量卻沒有增加……,這些都讓我很頭痛。
我就是在那時罹患了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種視野會變狹窄的可怕疾病,才僅僅半年,我的右眼幾乎完全失明,左眼視力也大不如前。
當時的我經常為已經結束的事唉聲嘆氣:「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試圖想改變他人、要他人理解自己。
我總想著「別人是不是覺得我很奇怪?」在意別人的眼光而把自己逼到窘境。
當時的我「怕麻煩」「沒幹勁」「不想動」,只做最低限度的工作,卻又莫名感到筋疲力竭,一直在內耗。
讓我重新振作的關鍵是某本書上的一句話:
「疾病會妨礙身體運作,但不妨礙意志。」
我瞬間覺醒。我是視障者,視力受損已經無可避免,可是對於這件事我在想些什麼?怎麼想?意志則是絲毫不受限制的。然而,我卻在不知不覺中採用了「疲乏思維」。
應該是因為視障一事奪走了我的全副心思吧!
我在那時才體悟到,雖然遇到壞事,我也不一定要採用負面思維。「外在事物無法掌控,但思考模式可以自由選擇。倒不如說是我必須自主選擇」。
在那之後,我就能憑自我意志選擇思考模式。
「我並未徹底失明,耳朵還聽得見,也能開口說話」。和前述活動中止的例子一樣,我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尚未失去的事物」上。
這當然只是「靜心思維」的一個例子。後來,我依次將發現的「疲乏思維」轉換成「靜心思維」。
後續這十幾年,視力不佳一事並未改變,但我幾乎不曾為此煩惱、感嘆和心累。
在我轉換跑道,改當諮商心理師之後,我總共傾聽過一萬多人的煩惱,目前擔任「一般社團法人情緒管理協會」的理事長,推廣「無論發生什麼事,要如何看待都是個人的自由」的觀念。
距今兩千年前,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曾說:
「擾人的並非事物本身,而是人對事物的看法。」
這個重要的道理放到現代也適用,這無疑是個能免於內耗的寶貴教喻。那麼,為什麼我們沒能實踐這教喻呢?
因為我們無從判斷「什麼樣的想法是疲乏思維……」請讀者放心,我後續將會舉出三十四種疲乏思維,只要停止那些思考模式,心靈將會確實變輕鬆。「
你有何感受?」千萬別將內在感受交給外在事物決定。
我們本就能靠意志掌控它。
請透過這本書,獲得「遇到任何事都不疲累的心靈」。
我衷心期望有更多人能擺脫精神內耗。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