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浪潮的衝擊,十七世紀的歐洲開始朝向社會文化多元開放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新的道路未成、舊的蒺藜未除的時代,藝術、宗教與個人都避免不了要面對種種激烈的歷史衝擊,並試著在其中繼續摸索前進。
這本小書希望透過林布蘭特這個深富啟發性的個例,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經歷過宗教改革浪潮的劇烈沖刷,歐洲近現代藝術與宗教如何找到繼續對話的基礎?第二,透過林布蘭特這位創造性格極為強烈的藝術家,檢視「個人」在剛開始走向多元化的歐洲社會文化環境中,必須面對的歷史情境。
經過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浪潮的衝擊,十七世紀的歐洲開始朝向社會文化多元開放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新的道路未成、舊的蒺藜未除的時代,藝術、宗教與個人都避免不了要面對種種激烈的歷史衝擊,並試著在其中繼續摸索前進。
這本結合宗教文化史與藝術史的小書,希望透過林布蘭特這個深富啟發性的個例,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經歷過宗教改革浪潮的劇烈沖刷,歐洲近現代藝術與宗教如何找到繼續對話的基礎?第二,透過林布蘭特這位創造性格極為強烈的藝術家,檢視「個人」在剛開始走向多元化的歐洲社會文化環境中,必須面對的歷史情境。
作者簡介:
花亦芬,德國科隆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所)兼任副教授。獲得的學術榮譽包括:國立陽明大學教師學術卓越獎勵,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出版《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圖錄》,以及譯註瑞士史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本嘗試之作》。學術研究興趣主要在於歐洲藝術史、宗教史、文化史跨領域研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