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治療法的必讀經典
很可能是自佛洛伊德和阿德勒以來,最重要的思想。
――――――《美國精神病學雜誌》――――――
人的一切,都來自尋求意義的意志。
無論是阿德勒的權力意志,或佛洛伊德的享樂意志,都只是意義意志的衍生物。
心理諮商創舉 取材自英國童話《柳林中的風聲》完美結合心理學的經典之作 授權10個語言版本,自1997年起長銷20多年 ────────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
瘦下來的關鍵不是少吃多動, 而是揭開我們最不願承認的事實, 看見埋藏心中變胖和想瘦的為什麼, 找到躲在脂肪背後那個原來的你。 假如你認為自己是個胖子,減肥以後又復胖,根本理所當然。 假如你認為自己是個瘦子,變胖以後該做的,不過就是「復瘦」而已。 不要說你從小就胖,每個人出生時都差不多...
★《高敏感是種天賦》百萬暢銷天后伊麗絲.桑德全新力作!★ 寫給看見親近之人受苦,難以置身事外的我們。 當所愛之人面臨失戀、失婚、失業、生病……的人生低潮, 如何開啟一場療癒對話,才能讓我們化支持為有效力量? ──學會諮商心理師的對談技巧,用有效對話,撫平所愛之人的情緒與傷痕。── ...
《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2021動人新作。 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把傷藏得很深、藏得很好的大人。 「過度努力」是最完美的人生逃避, 逃避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你是誰?你為誰而活? 你總是不停歇地往前衝刺嗎? 因為你恐懼一停下來,你就不夠有用、不夠好、不夠優秀…… 8個令人泫然欲泣的真實生命故事...
日本亞馬遜書評4.6高分盛讚! 前日本自衛隊資深心理教官、諮商心理師專業合著 你不是孤軍奮鬥!努力後,短暫的黑夜終會迎來和煦的白日
你曾陷入這樣的困境嗎? 明明一整天什麼都沒做,卻累到不行。 想好好愛自己、朝夢想前進,但一天過去,你又沒力氣了。 如果你常常覺得心很累,連呼吸都令你疲憊, 失去對生活的熱情,也找不到「自己」真實的模樣, 也許,情緒內耗正在偷走你的人生。
‧全球暢銷書《高敏感是種天賦》作者傾力新作 ‧論述簡潔,案例豐富,並提供15種內疚清理工具和練習 ‧周志建、許皓宜、蘇益賢等多位專業心理師聯合推薦
★ 首本以華人視角探討IFS的心理學專書 ★風行歐美的革命性心理療法! 「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 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留佩萱
★★德國亞馬遜暢銷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你是否注意過, 自己的性格在經歷人生的重大事件後有所改變? 上小學的第一天、決定人生方向的一次考試、進入職場、 建立家庭、迎接第一個孩子、至親離世…… 究竟這些人生經驗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人格?
《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2022年療癒大作。 有一種痛,我們難以述說──羞辱創傷。 而隱藏在「為你好」下的羞辱創傷,更難以辨識。 羞辱創傷,是我們教養文化裡, 最沉痛巨大的傷害。
★《高敏感是種天賦》百萬暢銷天后伊麗絲.桑德全新力作!★ 寫給看見親近之人受苦,難以置身事外的我們。 當所愛之人面臨失戀、失婚、失業、生病……的人生低潮, 如何開啟一場療癒對話,才能讓我們化支持為有效力量? ──學會諮商心理師的對談技巧,用有效對話,撫平所愛之人的情緒與傷痕。── ...
人生四千個禮拜,不夠我們每次都做出漂亮的選擇。 關鍵四堂心理學,讓選擇變簡單 ★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本書證明了選擇越少,反而越好。」 ★授權20國以上、goodreads萬人好評,暢銷20年心理學經典 ★TED演講破除千萬人的迷思,台下遍布金融、零售、餐飲、廣告、娛樂業者
從二十世紀開始,空虛與無意義成了人人都會面臨的課題。以弗蘭可醫師的話來說,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問題,就是存在空虛(existential vacuum)。
而在存在主義精神醫學之中,意義治療法是唯一演化出一套技法的學派。藉由「反反思」與「弔詭意向」這兩種技法,弗蘭可示範了治療師如何與患者共同對抗存在空虛。在意義已變得愈發輕薄微小的今日,意義治療法的位置在何處,又該如何應用?本書詳細闡明了意義治療法與存在主義、精神醫學甚至神學領域的重疊與差異,是深入了解弗蘭可思想的必讀之作。
世人皆知,弗蘭可醫師曾待過四個納粹集中營。當他倖免生還,重回醫療崗位,不時會遇到身染不治之症的患者哭喊著問: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那樣毫無道理的無妄苦難也曾深深折磨著弗蘭可,而正是在集中營的煎熬經歷讓他開創出意義治療法。這是他走出死蔭幽谷之後所創的生命之道,其後四十年,他將一生都奉獻給意義治療,協助人們走出憂鬱、自殺意念,以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感與存在空虛。
本書由弗蘭可的演講所彙編而成,闡釋了意義治療法特有的體系、假設與主張,還有基礎信念。各章交織成一面關聯之網,說明了意義治療法的三大概念:意志的自由、朝向意義的意志、生命的意義。
意志的自由指的是人類意志的自由。但它絕非無條件的自由,而是指面臨任何條件時,都有採取立場的自由。人生來即是關注意義與價値的動物,但若想激發出朝向意義的意志,就要先闡明意義為何物。弗蘭可強調,意義必須設法去發現,而非由誰任意給出,並且有一定答案。換言之,每個問題總有一個答案,亦即正確的那個。在各種特定處境中,都只有一個特定意義,那便是它眞正的意義。而只要意義存在,人類就有意志朝它前行。人一生持續在追尋,也有自由著手實現的,正是生命的意義。
人類要活著,便需要意義──意義治療法的理論即奠基於此。在心理治療中,真正重要的並非技法與動力的詮釋,而是治療師與個案、醫師與患者之間作為「人」的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存在會遇(existential encounter)。唯有當一個人遇上了另一個人,一個存有(being)遇上了另一個存有,會遇的意義與效果才會顯現。弗蘭可的主張與當時只強調動力論的精神分析不同,他認為人並非只會被各種驅力或本能推動,人也會被意義拉住。意義治療法不僅關注人作為存有的狀態,更強調意義本身。
此外,它增加了新的向度,將「特屬於人的現象」這個向度加入心理治療,而所謂「特屬於人的現象」,就是「自我超越的能力」,以及「自我抽離的能力」,兩者都是讓意義得以存在的關鍵因素。人本質上即有一種自我超越性與自我抽離性,前者會使人的存有往外延伸、超越自己,後者則讓人得以抽離於處境之外,乃至抽離於自身之外,也因此能賦予自己真正的態度價值,實現自己非做不可之事。
本書的核心主旨在於,人的一切,都來自尋求意義的意志。無論是阿德勒的權力意志,或佛洛伊德的享樂意志,都只是意義意志的衍生物。享樂與其說是目的,不如說是實現意義後所得的副作用;權力與其說是目的,實際上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人只有找不到意義時,才會轉而尋求權力與享樂。而在命運的不可改變性之下,人總是可以改變自己。人有能力型塑以及再型塑自己,對弗蘭可而言,這是人的特權,也是構成存在的要件。
作者簡介
弗蘭可 (Viktor E. Frankl)
1905年出生於維也納,在維也納大學取得醫學博士與哲學博士學位。他曾是維也納醫學院的神經科與精神科教授,擔任維也納市立醫院門診部神經科主任長達25年。哈佛、史丹佛、達拉斯、匹茲堡等大學都曾邀他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曾以特聘教授的身分至美國聖地牙哥與加州等地的大學任教。
二戰期間,他遭囚禁於奧徙維茲、達豪等集中營長達三年,因而一生都特別關注存在的痛苦、挫折,以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他的意義治療法為心理學注入前輩諸大師所疏忽的人性關懷,開創了心理學的新里程。此後40年,他在世界各地發表了無數演講,包括台灣,並獲得歐洲、美洲、亞洲與非洲等地大學頒發的總共29個榮譽博士頭銜,以及諸多獎項,包括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普菲斯特奧斯卡獎、奧地利科學院的榮譽會員等。
1997年,弗蘭可於維也納逝世,一生留下39本著作,至今譯成48種語言。
譯者簡介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教育心理學系諮商心理學組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輔仁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澳門城市大學博導。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精神分析、宗教研究、藝術心理學。
著有:《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
譯有:《成為一個人》,(On Becoming a Person),《人類本性原論》(On Human Nature),《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觀點》(The Culture of Education),《宗教的動力心理學》(A Dynamic Psychology of Religion),《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The Suppressed Madness of Sane Men: Forty-four Years of Exploring Psychoanalysis),《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Therapy as Social Construction),以及選譯╱評註佛洛伊德作品:《重讀佛洛伊德》,《魔鬼學:從無意識到憂鬱、自戀、死本能》。
好評推薦
我認為《意義的意志》是過去五十年心理學思想的傑出貢獻之一。―― 卡爾•羅傑斯《成為一個人》作者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